2012年1月4日傍晚我接到通知:第二天下午的五点钟,我作为上海音乐厅的“知音”兼职领位员又要去上海音乐厅上班了。比起第一次的新鲜、激动、兴奋和忐忑,这第二次的上岗,我更多了一份轻松自然和淡定自信。因为大的工作框架我在2011年的12月31日晚上已经走过一遍了:大家先在二楼的贵宾室汇合,与第一次相比,这第二次来上班的人数没有那么多,上次我们一组的十个人全到了,这次这十人中的三位男士全来了,而七位女士中,只来了三位,也就是说,这次上岗的人数是三男三女;熟练地穿上上回已经穿过了的藏青色套装,然后一起去地室餐厅吃免费的晚餐,在套餐之外,我没像前几次那样要上一小杯酸奶,而是拿了一盒冰红茶。
饭后,是岗位分配,每个人的岗位都不再是先前岗位的重复了,我这回的岗位也从二楼东侧的演讲厅换到了二楼西侧的大通道,这条通道主要是给有车族把车停在地下车库里后,乘电梯上来,走进音乐厅时用的。不需要太多地解释和示范,六点半钟,我准时站在了二楼西侧的两台电梯口:只要看着电梯门口的指示灯,我就知道有没有人在地室里按电梯上来了,也知道上来的人已经到达的位置。所以,电梯刚刚停在二楼,门一打开,我就已经做好了准备:先是送上一个亲切地微笑,然后脱口而出:“您好,欢迎光临上海音乐厅!请问您的座位是在一楼还是二楼?”此时的观众都会有一个很自然地把手中或是包中的票递给我的动作;我一眼扫过去,就知道了他所在的楼层和单双号,在把票递还给他的同时,说一句:请跟我来!然后把他带到二楼的楼梯口:一楼指示下去;二楼指示单双号。
等到观众们都进去了,我的开场忙碌也就告一段落了。我已经知道今晚的音乐会是七位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的新作品展示了,上半场演奏三首曲子,下半场是四首,中间一般都会有15分钟的休息时间;等到上半场的第三首曲子刚刚演奏完毕时,我就迅速地走向二楼西侧饮料柜台对面的几扇玻璃门,依次将它们打开,然后,快步走到二楼西侧的侧门,打开门也拉开墨绿色的丝绒门帘。这一来,是让观众们在休息的时候可以从这里走到饮料柜台来买饮料;这二来,是让观众们从二楼这里走向露天平台,让吸烟的观众去那里吸烟。等到中场休息后的剧场预备铃声响起的时候,我再把刚才打开的一系列门逐一关上。
今天的音乐会很别致,都是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们创作的新作品,七支曲子听下来,我最喜欢的是最后一首,那是一曲根据山东民歌《一枝花》的主旋律改编编配成的二胡与交响乐队合奏的乐曲;也许是乐曲融入了典型的民族元素的原因,也许是我这个听着陕北民歌长大的大西北生人自然就有的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别偏爱心理,我觉得这首曲子最能让我浮想连篇,也最能让我感慨万千!
这次值班,我听说了上海音乐厅的一个新亮点:那就是从1月7号起,在音乐厅一楼南厅里设一个音乐午茶座:时间是从中午12点到1点的一个小时内,顾客们进门要买张十元钱的午茶票,落座之后,可以用这张十元券去领一份茶点。第二天,我在上海音乐厅的网站上面,还看到了更详细地说明:除国定节假日之外,上海音乐厅将推出面向都市白领的小型沙龙活动“音乐午茶”。音乐午茶的现场有实景音乐表演,目的在于给白领们提供一个午间放松休闲和交际会友、寻找知音的机会。听到这个消息,我首先是欣喜,因为我能感觉到上海音乐厅正在从三维走向四维,从单一走向丰富!而我们“知音”兼职领位员的上岗和音乐午茶的诞生,都仅仅是这一理念的表现而已。很容易想到,上海音乐厅这样的丰富之路,还会在不需要太长的时间里进一步深入地走下去。
不过,我在细想了一下音乐午茶的特色之后,想到了这样两个问题:谁对这种音乐午茶的形式更感兴趣呢?如果是我,我会来这儿享受音乐午茶的服务吗?我想:中午的休息时间一般也就是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单位离得太远了不行,除去吃饭和来去路上的时间,还能有多少时间悠然自得地坐在这音乐午茶室里享受音乐的曼妙和知音的温馨呢?我可能更愿意得到这样的机会吧:买好了晚上7点半音乐会的票子,我在5点钟下班了以后吃完晚饭,想早一点走进音乐厅,一边随意地欣赏着音乐厅里音乐会还没有正式开始之前的音乐小品,一边和先到的乐友们相识相聊、结为知音。也就是说,音乐午茶的形式如果能放到音乐会开始前的一小时,甚至是更长一点的时间里进行,是不是会有更加从容淡定和神奇浪漫的效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