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事业是一种有益于社会与人群的社会公益事业,是在政府的倡导或帮助、扶持下,由民间的团体和个人自愿组织,对社会中遇到灾难或不幸的人,不求回报地实施救助的一种无私的支持与奉献的事业。
然而,“中国首善”家陈光标的慈善之路真可谓风风火火。那边对其一贯高调“作秀”风格的质疑还言犹在耳,这边有关其“暴力慈善”的批评又席卷而来。近期陈光标可谓受尽了口诛笔伐的“折磨”,围绕他的核心话题,就是做慈善,需要不需要高调?
据了解,陈光标此举,在当今社会引起了复杂的评价。那张他与一群手举百元大钞的云南灾民合影照在微博上被转发了近万次。此照片被人评为慈善作秀的典型,再联想到最近陈光标在贵州毕节县的义演,现场送猪牛的善举,让人叹为观止,且被冠上了“暴力慈善”的评语。
有人赞扬这是高收入群体为财富寻找高尚归宿的开始,而更多的声音则表现出对这个群体的不信任以及对陈光标高调裸捐背后的质疑。
有人认为他未考虑到受捐助者的自尊和人格,是“慈善的一种暴力行为”;有人说陈光标是慈善界的lady gaga,屡出奇招不过是为博人眼球;也有不少人用暴力慈善、慈善界的暴发户、中国首秀等词来形容他,质疑他将慈善当做一种标榜个人英雄主义、花钱买名声的玩票。
面对社会各界的质疑,陈光标的解释是,我之所以要高调做慈善,就是为了带动更多的企业家加入中国的慈善事业中来。
其实,慈善也是一个过程。很多人开始可能是为了作秀而慈善,但在慈善的过程中,却转变了为慈善而作秀的观念。这种转变的边界和时间点很难判断,但是这种转变是可以存在的。因为,慈善本身就是一种人性与人性相通的体现,就是一种人心与人心的交流,慈善行为本身就是对作秀者一种教育和引导。所以,何必着急、何必苛求呢?当有人为慈善事业添砖加瓦时,何必先去探究他的目的是什么,而忘记了给予他尽可能多的鼓励和赞扬呢?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期待效应”,当你期待那些行善者是真的行善时,他们就可能真的在以后成为慈善的拥趸。
谈及陈光标的慈善事业之路,不禁想起了我们的太阳能行业。由于行业准入门槛低,行业鱼龙混杂,很多杂牌企业通过恶意的价格战形式扰乱市场有序竞争,造成了行业无序竞争状态。在此情况下,有不少太阳能企业家通过公益、慈善行为,彰显品牌企业的价值战略。
皇明太阳能董事长黄鸣,很多人认为他太张扬,重个人的宣传,但是我们忽略了很多。
其实,黄鸣是一位乐善好施、社会责任心很强、富有爱心的企业家。他在节能环保的太阳能事业中取得举世瞩目成绩的同时,还对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2007年被中华慈善总会授予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爱心中国’第二届中华慈善人物。
黄鸣表示,对做善事的人有过分的苛责,是不好的,做慈善事业不能因为善小而不为,也不能因为善小而不夸,或者受到责怪,这样这个社会不和谐,不仁厚。
他经常说,靠党的政策,靠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皇明太阳能才有今天。企业发展了,我们时刻不能忘记回报社会、回报人民!
这几年间,太阳雨太阳能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公益实践的过程。从慈善捐赠到残奥助威团独家合作伙伴和国家级的太阳雨公益慈善基金,再到世博生命阳光馆爱心合作伙伴,太阳雨不仅仅是在新能源行业最关注公益的企业,在整个中国企业界,其公益理念和实践都是先进的,而对公益事业的关注,给太阳雨的发展带来了宽松的环境和源源不断的动力。由于太阳雨太阳能在公益事业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董事长徐新建被评为连云港市光彩之星荣誉称号。
徐新建说,为什么要做慈善和公益啊?因为做这些事情我心里踏实。做了慈善,受到帮助的人笑在脸上,而我们笑在心里。企业发展了,对社会的回报是必须的。企业的公益战略,其实就是企业通过公益事业和公益活动,向社会传递太阳雨太阳能的企业价值观,本质上,这是一个与大众的沟通,是和企业的经营一脉相承的。
认识徐新建的人,都说他是一个好人,是一个善良的人。从小在农场长大的他,深受军人父亲和下乡知青的影响,从小就坚定要做个好人,“看到了不去帮,我自己心里都过意不去。”这是他常说的话。
随着企业的发展,徐新建的好人好事成为了企业层面的大事。每年企业的慈善捐赠都在数百万元,并获得了多项社会荣誉。尤其让人感动的是,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不到一周,他就不顾企业高管们的反对,毅然带领一支救援队,拉着几车救援物质,奔赴四川灾区。
一个善良的企业创始人,决定了这个企业纯真的公益基因。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公益和企业责任战略,以及如何将企业的价值观,通过企业的公益战略来进行与社会大众的沟通,是一个不得不面临的一个课题。
太阳能行业本身就是一个绿色环保的阳光产业,经过近30年时间的发展,在行业中已经具有强势竞争力。从太阳雨太阳能简单的慈善捐赠,到生态公益战略的制定,给我们很多的太阳能企业做出了一个可以参考的案例。
其实,回过头来仔细思索,我们这个行业不怕“陈光标”,只是“陈光标”太少了。
有关专家表示,慈善的确不能像陈光标似的一味“高调”,一味“暴力”,作为一项善举,需要扎扎实实推进,需要照顾受捐者的感受和尊严,需要很多人无私奉献,但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陈氏“高调”似乎也并非一无是处,起码他的做法唤醒了公众对慈善的关注,也使得一些企业家和慈善人士感受到压力。
更进一步说,高调与否是个人的行善风格问题。只要是真行善,即使在行善方式上如陈光标一样出一点格,也应该得到宽容。
更进一步说,高调与否是个人的行善风格问题。只要是真行善,即使在行善方式上如陈光标一样出一点格,也应该得到宽容。
何况,我们都批评中国人缺少个性,循规蹈矩,不敢表现,现在有一个人挺身而出,以自己的风格,高调行善,这又有什么不好?
不管这个人叫陈光标,还是李光标;也不管这个人是企业家,还是慈善家或别的什么家,慈善本来就该多种形式,社会本来就该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