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捐款去哪里了


  新闻回顾:郭美玲,微博昵称“郭美美baby”湖南人。2011年6月20日,郭美玲在网上公然炫耀其奢华生活,并称自己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而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随之网友的质疑源源不断,掀起中国“慈善行业揭黑”序幕。

  2011年,就关注度和持续性而言,没有哪个新闻能与郭美美炫富事件抗争年度新闻冠军称号。

  2011年6月20日,取名“郭美美Baby”的郭美玲在微博上炫耀奢华生活。这个自称“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的20岁女孩,其认证身份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这个炫富表演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

  在当今中国,吃黄金宴、到国外狂扫奢侈品之类的炫富表演并非独幕剧,尽管也引起新闻的关注,但从来没有哪个炫富表演能够像“郭美美万能胶”那样粘吸举国眼球长达近半年之久。其剧情此伏彼起一波三折,更能让好莱坞编剧自叹不如。

  一个20岁的女孩与几辆名车(后来她说只有一辆)、几个名包的叠加,其份量也远不足构成持久的轰动。能够持续轰动的澎湃动力,显然来自她身后的庞然大物——中国红十字会。而中国红十字会不是安理会,就其本身的份量而言也不足以牵引持久的目光;其持久牵引的动力又来自它对善款的持久暗箱操作。

  “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豪宅、名车,名包……这些名词的组接,产生了一种奇异的蒙太奇效果。人们在这几个名词之间寻找链接,探寻美貌、性、权力、利益是如何勾连的,从而探究千千万万的善良是如何被拐卖的。

  与所有君意主宰、民意缺席的官方机构一样,中国红十字会做出迟钝并且乏力的反应。尽管中国红十字会声称“郭美美”与红十字会无关,尽管“郭美美Baby”也发微博称,其所在的公司只是与红十字会有合作关系的“红十字商会”,但长久不透明的中国红十字会已经无力自证清白。它突然揭开黑布,难免出现由暗转明的晕眩。人们相信,即便郭美美真的与红十字会无关,也会有“卢美美”、“尤美美”与它暗通衷曲。

  11月5日,新上任的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在回答记者问时说:“一个有着107年历史的红十字会,怎么会在一个小姑娘郭美美的冲击下产生这么大的问题?我很震撼,也在深思。”赵白鸽还说:“一个都没有被证实的网络事件,却可以用三天就把你打得稀里哗啦的。”“所以我们必须要让社会了解红十字会,提高抗击风险的能力,否则一个观点掉下来,就把我们摧毁了,甚至撕碎了。”

  为什么“百年老店”会被二十姑娘用三天时间打得稀里哗啦?赵副会长想到了问题,却想不到问题的症结,或者说她不愿道出问题的症结。一个真正强壮的身体,是绝对不会如此这般缺乏抗击打能力的。不堪一击是因为“体哀肾虚”,“体哀肾虚”是因为长年在密室幽闭。没有阳光之处必然产生霉变,红十字会患的就是阳光缺乏症。这不怪郭美美;郭美美只是一个代码,一个触发洞穿红十字会幽室的信号。

  在非民意主宰的制度里,任何官办机构都难以例外地成为密闭幽室,都难以避免公权与公益走私。中国红十字会作为官办慈善机构,接传了那些无法监督和制衡的“官办”遗传基因,它无法闪避密室操控的定律。

  与其它“官办”不同的是,慈善本来就是非强制的良心给付,这决定了它摔打不起的“瓷善”性质。而在利己爆棚、利他亏欠的社会,良心是一种奢侈品,是一种吹弹可破的易碎品。人们对暗箱操作的官办慈善机构原本就充满着不安,原本就担忧自己的善意被挪为他用。郭美美的出现,引爆了人们长年积压的疑虑和愤怒。人们有理由进一步怀疑,那些自愿或“被自愿”捐出的钱物,会不会从红十字会的上身口袋放入,却从下身裤袋里流出,并且流到了贪腐者的口中、美女们的包里……善款本是用以体贴残破与弱小,如果被偷换为对美女的体贴,可以想象,这样的真相破露将引起怎样的反应?当善良遭遇欺诈和拐卖时,滴血的良心会演变成喷血的怒火。

  长期以来,我们对民主的理解还一直停留于“为民作主”的观念上,可是在没有以民为主的体制之中,又有多少人能听凭良知的管束,不把“为民作主”变成“畏民作主”?变成“为己作主”?

  然而相对于官办慈善机构的我行我素,民间慈善团体连“认证”都遭遇一波三折。坤叔助学团队是东莞一家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他们提出“千分一”的公益理念,呼吁大家拿出收入的千分之一用于慈善事业,把慈善当成一种生活习惯。该团队想以“东莞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的名称,向主管部门申请登记注册,却连续7年6次申请“转正”都遭受挫折,直到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批示之后才得以“验明正身”。这个民间慈善团体能够转正,另外一份“功劳”还得记在各种“美美”身上。人们更愿意相信民间慈善机构,是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民间机构没有抗拒监督的权力,而监督是防止挪用的基本保障。

  2011年,郭美美以她炫富的“行为艺术”引发人们对官办慈善机构的持续拷问,从而撬开官办慈善机构的暗箱一角。尽管暗箱能否就此欣盖还不得而知,但至少千万个目光聚焦所形成的能量已经把暗箱射穿。当人们把款项投向官办慈善机构越来越审慎之后,“官办”在“稀里哗啦”响声之中将不得不做出改变,除非它们能用某种膨化剂让善款数据膨胀。

  在郭美美把慈善机构弄得“稀里哗啦”之后,所有的慈善人的心里都要七上八下了:我们的善款善物最后究竟去到何方?我们还要捐吗?我们该如何捐?官方有黑箱,民间起不来,难道我们连发善心的权利都要打折扣?

  文/何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