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贺雪峰(2003)的观点,转型期的农村是一种“半熟人社会”。虽然贺雪峰所说的“半熟人社会”的概念来自于村民小组之内,但笔者认为,当前农村的干部与群众关系也是一种“半熟人”关系,有的甚至是“陌生人”关系。这不仅表明农民与村干部在公开场合的互动减少,也反映出二者心理上的隔阂。本来,在农村文化传播中,农民所接触的直接对象是村干部,但大多数农民并不在乎村干部所做的事情——只要不侵犯自身的利益。根据笔者的问卷调查,对于“平时是否关注村干部工作的情况”,被调查者选择“毫不关注”的比例为24.9%,“不太关注”的占34.4%,“无所谓”的占20.8%,三者之和为80.1%。在访谈中经常听到村干部说:“现在老百姓闹纠纷了才找我们。在他们眼中,中央政府官员都是好人,我们都是恶人。”而村民则说:“现在各家种各家的地,出去打工也是靠亲戚朋友介绍,没事谁找村干部啊?村委会基本没什么作用,我们也不认识他们,对我们的生活也没什么影响。”这些夹杂着一定程度消极情绪在内的言语无不体现出当前农村干群关系的弱化态势。
干群关系的弱化,使得二者难以达成良性的社会互动。据调查,认为“现在的干群关系不冷也不热”的比例达80.5%。近年来的村镇合并尤其加剧了村庄公共文化中集体行动基础的消解。例如,有的村民说:“现在有很多群众就是换了村干部他也不知道,路上碰见了也不认识。比如我们村和隔壁村合成一个村了,我们村的不认识他们村的干部,他们村的不认识我们村的干部,路上各走各的,谁也不知道是不是村干部。我们也没听过什么送文化下乡活动。”
村干部与农民之间形成的这种弱传播网络无疑影响了二者的关系。李特约翰(2009)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是通过传播得以形成、维持和改变的。关系的基本单位不是某个人,也不是两个人,而是互动。村干部与农民之间互动模式的重构还未能适应农村文化传播的新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