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中国的穷人不把钱存入银行(1月14日)


 

2012年新年伊始,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一针见血地指出:“穷人把钱存入银行,实际上是补贴富人”。

在中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穷人到银行存款,富人到银行贷款。结果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中国的老百姓只要坚持3个月之内不存钱,房价将跌穿,银行破产。中国的很多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林副行长的言论,貌似符合逻辑,但理性地分析,却仅仅是个“良好”的愿望,无法落实到实际的生活之中。这个愿望从重商主义者的角度出发固然是“良好”的,但在中国的普通百姓却会导向灭顶之灾。更对中国自主经济有重大的伤害。

虽然事实总是证明,随着通货膨胀的失控,存款的利息赶不上贬值的速度,我们在过去辛辛苦苦地攒下钱,那辛苦程度比现在不知道要强烈多少倍,到头来我们却发现那些辛苦攒下的钱大大缩水了。

面向可以预见的未来,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我们现在赚钱所付出的辛苦,比我们未来赚同样的钱所付出的辛苦要多的多,而且我们所攒下的钱在未来也是注定要缩水的,甚至会被金融机构拿去打水漂了,或者在国际压力之下贬值了,甚至由于政权更迭而形同废纸。那些都是我们不能控制的。

既然我们知道未来会是赚钱更加轻松而且更多的趋势,难道我们还要在当下努力赚钱并继续储蓄,积攒下注定会缩水的钱,为应对未来而节衣缩食吗?答案是我们依然需要继续储蓄,以传承传统,面向未来。因为当我们事到临头,有自己的积蓄总是比借钱度日来得更怡然自得一些。

林毅夫先生的言论,似乎依然是从重商主义者的角度出发的,并没有考虑到中国传统的理财观念,更不具有可操作性,甚至会对中国经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更恐怖的是:“房价跌穿,银行破产”并不会使得中国的很多问题迎刃而解。而是外资银行取代中资银行,至少是迫使政府提高外资在中资银行中所占有的股权与话语权。这是只会对中国经济有负面影响,而不是建设性的。

 

贾春宝认为,中国人存钱,有特殊环境,具有坚实的基础,现实的需求,而且是应对未来所必须的要素。

首先是传统,中国有储蓄的传统,避免寅吃卯粮。中国人很不情愿让别人分担自己的困难,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是不求人的。即使所遇到的境遇再艰难,都会尽量独自去面对,因为中国人知道“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假如把这个习惯戒掉,定将天下大乱。

如果人人不仅没有积累,反而都在透支,最终的结果只会是人人自危,善良成为被人利用并牟利的工具,信任被待价而沽,人道与善良成为诈骗的代名词,因为放弃了储蓄习惯的人,只拥有奢靡的当下,而不会有稳健的未来。

 

其次是特别是在中国,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所形成的不安全感是相当强烈的。

试问:不管是教育、医疗还是结婚之类的别的,哪样不花钱?而且,物价水平越来越高,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加强自己的资金积累才能更好地应对在时候中的不确定性。相反,随着未来稳定工作越来越难求,很难想象,在不能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时候,还能有洒脱的个性以及独立自主的经济政策的。

失去了经济自主独立,必将让自己失去独立的人格与主权。

 

第三就是最根本的,那是中国人爱买房。

中国通常都是穷人争取买房子,买富人盖的房子。政府、媒体、专家与金融机构的职责就是帮助富人在最好的价位把房子卖出去——卖给穷人。

买房子就相当于强制性的存款,一旦付了首付并买了房子,不要说三个月了,就是一个月没有付按揭,房子就不是自己的了,所以中国人有很多买房的理由,比如“筑巢引凤”“有恒产才能有恒心”“有恒产是成功者的标志”等等。

社会舆论有足够多的理由,让原本没有需求的人有了需求,让原本需求不强烈的人变得强烈,并成为刚性需求,再通过攀比、虚荣与面子上的因素,而让自己逐渐被房子绑架,成为背负重重的壳的蜗牛;从这样的刚性需求中,开发商获取利益,政府得到税收,银行得到贷款利息,传媒得到关注。

 

中国不管是从历史背景的角度,还是从特殊的市场环境,甚至从未来的政策导向角度,都导向更多的对外依赖。

当中国人彻底改变了存款的习惯,就会把那些原本准备存起来的钱,或者用于投资,或者用于消费,用于投资则会增加更多的不确定性,风险难以把握的时候,也只有“愿赌服输”;当用于消费的时候,就会推高物价指数,加速通胀,并让用于存款的钱更少了。

 

随着中国对外依存度的逐渐提高,那些被释放出来的消费中,注定有大部分流入了国际资本的腰包,那些投资也将投入看不懂、看不清也无法左右的领域。

其实,不仅是基金有黑幕、股市有黑幕、信托有黑幕,代客理财同样有黑幕,即使是由自己做决定,去做貌似科学而谨慎的投资,都会有更多的不确定性。

当人放弃了储蓄的习惯,就会逐渐助长贪婪,对物质享受的贪婪,对拥有精美包装的外化产品的追求,进而会让生活所带给自己的恐慌逐渐强烈。对中国,放弃储蓄必将是个灾难。

 

中国人不会由于林毅夫先生的一句号召就暂停储蓄,也不会由于贾春宝的一句号召就继续储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虽然未必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但总是可以自圆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