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读后感——关于剩余价值


资本论读后感——关于剩余价值
本学期快要结束了,就读书一事该总结一下。本学期,主要是看马列著作,认真看了《资本论》。我觉得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基础理论就是剩余价值论。这是一个属于马克思的原创理论后果。(我以前从网络上听人说,马克思的经济学来自亚卖·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哲学来自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属于他本人原创的只有剩余价值论,没什么了不起的。我觉得这种说法很不认真,其整个的作用只能是显现说者的无知和狂妄。对付一个正在经济学领域做了几十年老实认真钻研的学者,并且迄今为止并没有人可以令人佩服的证实他的理论过失了,这怎样能不维持足够的尊重呢?我觉得在学术的领域里,一不该卖讥刺嘲笑新手的无知,即使圣人也是从天真无知的孩童一步步走过来的;二不该卖蔑看忽略差别的瞧点,不了解尊重别人老实的劳动后果的人,永久只能做井底之蛙和强势阶级的哈巴狗、应声虫。马克思实在继续了前人的钻研后果,但是他并没有像某些人那样照搬照抄,并且他每应用到前人的后果时,总是非常忠诚的指出这是某某的后果。更何况,马克思的继续是批判的继续,正是批判使他的继续差别于并且高于那些自称是亚卖·斯密、黑格尔正统衣钵的人。假如没有马克思,大概逝世走的大卫·李嘉图和黑格尔不会从棺材里爬出来,把利润的雄式转化为剩余价值的雄式、把尽对精神的辩证运动转化为精神生产的辩证运动吧?一个学者,即使只是“批判”了前代伟人的钻研后果,使熟识越发接近真理,他也是学术史上的明星;更何况马克思做的劳动远不止此。)
这次读《资本论》也将相关人物也作了了解式的阅读,见附注。现就“关于剩余价值”特作我的两点看法:
第一,剩余价值或者剩余劳动,并不是资本主义时代独占的,而是自文明初期就有的。正是从一个劳动者的劳动不但可以养活他本人,并且也可以养活另外不劳动者的时分起,换句话说,就是有了剩余产品之后,人类才进进了阶级社会,使得一部分人可以从劳动者中分散出来,不劳动也可以生存。
很多人把剩余价值读成了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非凡一些无知的青年,为了反驳马克思,他们就力图走证实资本主义剥削中没有或很少有回资同族无偿占有的剩余劳动,或剩余价值。他们不晓得,资本主义时代之所以正在如此段的历史时期内,积累起如此巨大的社会财产,正是由于它的对剩余价值的剥削比历史上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要严重,生产的剩余价值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
第二,剩余价值率的计算方式,是剩余价值(即利润)除以工人人为(可变资本),不考虑资同族(指:股东及上层建筑)购买机器、原料等等的用度(这一笔用度喊做稳定资本),由于稳定资本并不耗费资天职文,正在经过工人的劳动之后,它的价值整个转移到了工人的产品之中。工人的产品价值由三部分组成:工人的工姿即可变资本,机器、原料等用度即稳定资本,工人为资同族创造的特别价值即剩余价值。
对付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区别,很多人分不明确。举个例子,比如某个资同族用10000元购买机器、原料、土地等等,用5000元购买工人。(为方便起见,机器生产过程中所需求的电力等特别用度忽略不计。)这样,他的预支资本就是15000元,其中10000元是稳定资本,5000元是可变资本。再假定他生产的产品卖了5000元,即获得了5000元的清利润。如今,他的利润率是5000/15000=33.3%,而剩余价值率是5000/5000=100%
真正要紧的数据不是利润率,而是剩余价值率。只有可变资本才花了资同族的钱,由于5000元人为从资同族手里转移到工人手里了。而稳定资本由始至终都是控制在资同族手里的,只不过它的外形改变了罢了,最初体现为10000元人民币,然后体现为价值10000元的机器、原料、土地,最后体现为价值15000元的产品的一部分。
 

附注名词解读

 
一、亚当 . 斯密简介
 (1723-1790),英国经济学家,出版著名著作:《国富论》。
1723年亚当斯密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county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亚当斯密的父亲也叫adamsmith,是律师、也是苏格兰的军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关监督,在亚当斯密出生前几个月去世;母亲玛格丽特(margaret)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利(strathendry)大地主约翰.道格拉斯(johndouglas)的女儿,亚当斯密一生与母亲相依为命,终身未娶。
 亚当斯密常想事情想得出神、丝毫不受外物干扰;有时也因此发生糗事,例如亚当斯密担任海关专员时,有次因独自出神将自己公文上的签名不自觉写成前一个签名者的名字。亚当斯密在陌生环境发表文章或演说时,刚开始会因害羞频频口吃,一旦熟悉后便恢复辩才无碍的气势,侃侃而谈;而且亚当斯密对喜爱的学问研究起来相当专注、热情,甚至废寝忘食。 
1723~1740年间,亚当斯密在家乡苏格兰求学,在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ofglasgow)时期亚当斯密完成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和伦理学等课程;1740~1746年间,赴牛津大学(collegesatoxford)求学,但在牛津并未获得良好的教育,唯一收获是大量阅读许多格拉斯哥大学缺乏的书籍。1751年后,亚当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不仅担任过逻辑学和道德哲学教授,还兼负责学校行政事务,一直到1764年离开为止;这时期中,亚当斯密于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获得学术界极高评价。而后于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国富论》,1773年时认为《国富论》已基本完成,但亚当斯密多花三年时间润饰此书,1776年3月此书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影响所及除了英国本地,连欧洲大陆和美洲也为之疯狂,因此世人尊称亚当斯密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1778~1790年间亚当斯密与母亲和阿姨在爱丁堡定居,1787年被选为格拉斯哥大学荣誉校长,也被任命为苏格兰的海关和盐税专员。1784年斯密出席格拉斯哥大学校长任命仪式,因斯密之母于1784年5月去世所以迟未上任;直到1787年才担任校长职位至1789年。斯密在去世前将自己的手稿全数销毁,于1790年7月17日与世长辞,享年67岁。

 

 
、大卫李嘉图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的父亲是从荷兰移民到英国的一位犹太金融家,李嘉图从十多岁起就开始在他父亲的交易所随其父从事证券金融业务。孩提时代起的耳濡目染,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为李嘉图以后的事业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他执意娶一位贵格教教徒(Quaker)为妻,被其父剥夺了财产继承权以后,大卫李嘉图开始自立门户,独立从事证券交易和房地产买卖,很快就取得了成功,二十来岁的李嘉图已经腰缠万贯,成为了伦敦证券交易所和房地产市场上炙手可热的投资家,后来又当上了英国下院议员。
    在经济理论研究方面,大卫
李嘉图算得上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奇才。他27岁时才第一次读到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37岁发表他的第一篇经济学论文。随后就一发而不可收拾,在他14年短暂的学术生涯中,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著作、文章、笔记、书信、演说。其中,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最具盛名。李嘉图的著作不像斯密那样结构严谨,行文没有斯密那样流畅,词句也不如斯密那样华美,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以更为精炼的理论架构,更加贴近现实的语言与例证,全面论述了他所生活的那个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机制,使他成为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19世纪初叶最伟大的经济学家。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辟出专章,集中讨论了国际贸易问题,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理论基础
   
大卫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并以此作为建立比较优势理论的理论基础。
   
在分析论述比较优势理论中,李嘉图赋予劳动以重要的地位,他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开宗明义就指出“一件商品的价值,或曰用以与之交换的任何其他商品的数量,取决于生产此件商品所必需的相对劳动量”。进而,他也像斯密一样,将价值区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指出“有用性不是衡量交换价值的标准”,认为“商品的交换价值以及决定商品交换价值的法则,即决定为了交换他种商品必须付出多少此种商品的规律,全然取决于在这些商品上所付出的相对劳动量”。
国际贸易中各方的利益全然系于国际市场上各类商品的交换价值,即相对价格水平。在李嘉图看来,一国国内各地区、各产业间资本、劳动等各类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利润率均等化的根本原因。但国与国之间的要素流动则势必因各种原因而被强制性地打断,甚至完全不流动。由此,李嘉图断定,正是国际间的这种生产要素的不流动性,决定了“支配一个国家中商品相对价值的法则不能支配两个或更多国家间相互交换的商品的相对价值”。正好比“葡萄牙用多少葡萄酒来交换英国的毛呢,不是由各自生产上所用的劳动量决定的”一样。或者说,各类生产要素在国际间完全不流动,打断了国际间利润率均等化的进程,因而使一国能够比较稳定地保持在某种商品生产上的比较优势地位。
    既然诸多原因决定了同一种商品在不同的国家其相对价值各异,那就给各国参与国际贸易获取贸易利益留下了可资利用的空间。然而此处的前提必须是各国都能找准自己同他国比较的有利之处,即确定它们各自的比较优势。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则
   
李嘉图也像斯密一样,采取了由个人经济行为推广至国家经济行为的办法,来分析论证他所说的比较优势以及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贸易模型。
在李嘉图看来,在商品的交换价值由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条件下,每个人都会致力于生产对自己说来劳动成本相对较低的商品。他举例说,“如果两个人都生产鞋和帽子,其中一人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比另一个人具有优势,不过在帽子生产上只领先于其竞争对手1/5或20%,而在鞋的生产上却要领先于其竞争对手1/3或33%;那么,这个具有优势的人专门生产鞋,而那个处于劣势的人专门生产帽子,难道不是对于他们双方都有利吗?”
    既然国际间生产要素的不流动性打断了各国间利润均等化的进程,既然基于各种原因,每一个国家都可能有“某种具有优势的产品”,而且“这种优势还相当可观”,那么,“各国都更为合理地分配它的劳动资源,生产这种具有优势的产品”,并“将其用于相互交换,各国就都能得到更多的利益”。
    譬如说,葡萄牙生产一定量的葡萄酒需投入80人年劳动,英国生产同样多的葡萄酒需投入120人年劳动;葡萄牙生产一定量的毛呢需投入40人年劳动,英国生产同样多的毛呢需投入100人年劳动。葡萄牙在两种商品生产上的劳动成本都要绝对地低于英国,处于绝地优势地位,英国则处于绝对劣势地位。这种情况不符合“斯密假定”,用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无法论证葡萄牙同英国开展贸易的互利性质。
    同斯密相反,李嘉图强调的是在相互比较的基础上,两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所处优势或劣势程度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贸易机会和贸易利益。因为葡萄牙在葡萄酒的生产上优势更大(葡萄牙葡萄酒的生产成本为英国的,毛呢的生产成本为英国的 ),而英国在毛呢生产上劣势较小(英国毛呢的生产成本为葡萄牙的1.1倍,葡萄酒的生产成本为葡萄牙的1.5倍)。就像生产鞋和帽子的两个工匠一样,只要葡萄牙致力于生产葡萄酒,英国致力于生产毛呢,然后进行相互交换,两国就都能获得贸易利益。
    由此可见,“两优择其甚,两劣权其轻”,是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则。“正是这样一条原则,决定了葡萄酒应该在法国或葡萄牙生产,玉米应该在美国或波兰生产,而机器和其他商品应该在英国生产”。
四、工资钢铁定律,及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之...
受马尔萨斯影响的经济学家断定:在正常的环境下,人口过剩使工资不会大大地高于维持生计的水平。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他是马尔萨斯的亲密朋友)说:劳动的自然价格就是必须使劳动者能够共同生存,即使人类不增不减永世长存的价格。这个学说一般被称为工资钢铁定律,为马克思所接受,成为他剩余价值学说的一个主要成份。
  也就是李嘉图和卡尔·马克思都坚持认为人口负担会阻碍工资高出维持生计的水平(所谓的工资钢铁定律)。
 工资钢铁定律产生的背景  马尔萨斯的基本论题是人口增长有超过食物供应增长趋势的思想。马尔萨斯在他最初发表的论著中,用相当严格的形式表述了这种思想,认为人口有几何增长的趋势(即按指数增长的趋势,如级数124816……),而食物供应只有算术增长的趋势(即按直线性增长的趋势,如级数12345……)。马尔萨斯在他后来的几种版本的书中,用不那么严格的形式重述了他的主题,只指出人口会有无限增长的趋势,直至到食物供应的极限为止。马尔萨斯从他这部论著的两种形式中得出结论:大多数人注定要在贫困中和在饥饿的边缘上生活。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任何技术进展也不能改变这种趋势,因为食品供应增加必然要受到限制,而人口指数无限地大于地球为人类生产物质的指数
  抑制人口增长  但是可以用某种其它方法来抑制人口的增长吗?当然可以。战争、瘟疫和其它灾难经常可以减少人口,这些祸患显然是以痛苦的代价来减少人口过剩所造成的威胁。马尔萨斯认为,避免人口过剩的较好的办法是道德限制,看来他这话的意思是把实行晚婚、婚前守洁和自愿限制同房的频率等方法结合起来。但是马尔萨斯是个现实主义者,他认识到大多数人不会实行这样受限制的方法。他断定人口过剩实际上的确无法避免,因而贫困几乎是大多数人不可摆脱的厄运。这是一个多么悲观的结论!
  古典学派的两大领袖——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在经济思想史中,古典学派始于1776年,终于1871年,在这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涌出了许许多多的经济思想家,他们的思想是时代进步的标志,对推进历史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这些经济思想家中,最具代表行和最有影响力的莫过于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下面我们来比较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理论体系比较
  1《国富论》和《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都集中于其不朽著作《国富论》中,具体包括:分工理论,利润理论,货币理论,地租理论,价值理论,价格理论,工资理论,绝对优势理论等等。《国富论》是对当时存在的各种主要经济观念的突破和超越。
  大卫·李嘉图的经济思想主要都体现在他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年),其中包含了很多理论,如劳动价值论,分配理论,工资理论,地租理论,经济政策,比较优势理论等等,它也是时代的一大进步。
  2 价值理论
  对于价值理论,斯密通过对水和钻石的悖论的论述,回答了珍珠(商品)具有价值是因为人们需要潜入水中才能获得它们,从而提出了生产成本决定了商品的交换价值或相对价格。斯密认为,在一个劳动是唯一资源的社会中,一种商品的相对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数量决定的。
  在原始社会的价值决定中,李嘉图认为商品价值取决于生产它所必需的劳动量,这是他的劳动价值论的核心。但在资本条件下的价值决定中,李嘉图认为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商品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
  3 工资理论
  斯密提出,工资有三个层面:工资总水平、公司随时间的增长率、公司结构。他运用工资基金理论,列出了工资的一条公式:年平均工资=工资基金/工人数量。而且,斯密还认为高工资可以增强工人们的健康与体力,可以激励工人们努力工作,即提出了所谓的效率工资的概念。
  李嘉图认为,工资是劳动所创造价值的一部分,是劳动者自身的价值或价格。他从劳动的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来分析工资,劳动的自然价格相当于平均工资水平,而市场价格是实际支付的价格,收劳动的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劳动自然价格上下波动,不断趋向于劳动的自然价格。还有,他否定了斯密关于工资随财富增长而增长的论断,认为资本主义下工人实际工资有下降的趋势,并提出了相对工资理论。最重要的是,李嘉图提出了工人在长期只得到最低工资的工资铁律
  4 地租理论
斯密提出了几种地租理论,但没有一种是完全正确的。他认为,地租要包含这块土地上生产的产品的价格中,地租是使用土地的价格,它是佃农在扣除工资、资本损耗、平均理论和其他生产费用以后所能支付的最高价格。因此,地租是一种盈余或剩余。简而言之,农产品的高价格产生高地租,低价格产生低地租。
  李嘉图提出了级差地租理论。他认为,地租的产生是因为土地数量有限而且质量不同、运用等量资本或劳动耕种不同质量、位置不同,以及在同一土地上连续投资所得结果不同而产生的差额构成地租。前者为级差地租的第一种形式,后者为级差地租的第二种形式。
  5 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斯密和李嘉图都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不过在国际贸易方面,两人提出了不同的贸易理论。
  斯密认为,两国之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如果一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商品上有更高的效率,则称该国在这一产品上有绝对优势。这就是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产生于国家间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不过,这种理论说明国际贸易只使有优势的国家获利,而对于处于劣势的国家却不利。这在当时是不大切合实际的。
  李嘉图在斯密的绝对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认为,每个国家都要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进行比较分析,做到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以便在现有自然,技术和经济条件下更有效,更节约地分配劳动和利用资源,形成合理的、最有利于本国的生产要素配置和生产力布局,以最小的劳动损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比较切合实际,对当时西方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很大的影响,被看作是支配国际贸易的永恒定律。
评价: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都是古典学派的典型代表和精神领袖,他们在经济思想史的地位可谓是举足轻重的。他们所提出的一系列经济思想或理论,都顺应时代的发展,虽然在某些方面的分析是不正确或缺乏说服力的,但对当时的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都产生很大影响,对社会做出了很多永久的贡献。
黑格尔哲学
( 1770-1831 ) 1770827生于德国符腾堡公国首府斯图加特。18311114卒于柏林。178810月黑格尔到图宾根神学院学习哲学和神学。1801年来到了当时德国哲学和文学的中心耶拿,开始了他一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个阶段。1805年获得副教授职。1816年黑格尔到海德堡任哲学教授,开始享有盛誉。1818年普鲁士国王任命黑格尔为柏林大学教授。1822年,黑格尔被任命为大学评议会委员。182910月黑格尔被选为柏林大学校长并兼任政府代表。1831年黑格尔被授予三级红鹰勋章,同年夏他的《论英国改革法案》一文发表,因普鲁士国王下令中止,文章只发表了前半部分。主要著作包括《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其中包括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3部分)、《法哲学原理》、《美学讲演录》、《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讲演录》等等。 
 (一)、哲学思想
 在黑格尔1788年进入图宾根神学院深造的几年里,受I.康德、B.斯宾诺莎和J.-J.卢梭等人的思想影响。在大学时期的生活和学习,引导他开始研究政治和宗教,并对现实进行批判。他把哲学家与民众联系起来,把批判的锋芒同时指向宗教和专制制度。此时,黑格尔尚未形成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仍然认为宗教高于哲学,认为哲学作为反思的思维不能把握生命和精神的无限性。这一看法不同于他以前的观点,到耶拿以后,黑格尔很快又放弃了这一观点,转入论证绝对知识。黑格尔在耶拿时期,是他把自己的理想变为体系的一个转折点。1801年黑格尔写了《费希特和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异》一文,参加当时的哲学争论。这是黑格尔发表的第一篇哲学论文。 
 黑格尔这一时期还发表了一些批评康德、费希特和F.H.雅各比等人的著作。这些人的哲学被黑格尔看作主观的反思哲学、需要克服的片面性哲学,因而必须把它们同以总体为基础的“真正的哲学”区别开来。 
 1805年开始写《精神现象学》,于18073月出版。它标志着由康德开始的德国哲学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也标志着黑格尔已经成为一位成熟的和独树一帜的哲学家。黑格尔在这部巨著中划时代地提供了一部人类意识的发展史。它从内容上将人类意识发展分为5个阶段。①意识,②自我意识,③理性,这3个阶段属于主观精神;④精神,即客观精神;⑤绝对精神。黑格尔的整体观和伟大的历史感,均体现在这部意识发展史中。《精神现象学》作为人的意识发展诸阶段的缩影,深刻地揭示了人的个体发展及人类社会发展两个方面的历史辩证法。  在纽伦堡,黑格尔完成了另一部巨著即181218131816年先后分3 卷出版的《逻辑学》。这部著作的重要意义和它出版后遭到的冷遇形成鲜明的对照。它只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才得到了正确的理解、改造并加以应用。在黑格尔的体系中,《逻辑学》占有核心的地位。除了《精神现象学》之外,他把自己的其他著作都看作是《逻辑学》的展开和应用。《逻辑学》集中地体现了黑格尔把宇宙看成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有机整体的合理思想。在逻辑史上具有革命的意义。
1816年黑格尔开始在海德堡担任哲学教授,他根据讲课提纲编辑成《哲学全书》于181718271830年出版,每次重版都作了重要修改。他还发表了政论《评1815年和1816年符腾堡王国等级议会的讨论》,坚持他的君主立宪制观点,批评邦议员们要求恢复法国革命前的旧法制。
  1818年黑格尔被任命为普鲁士王国的教授。在柏林的主要著作是《法哲学原理》。在这一时期,黑格尔还讲授历史哲学。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通过理性主宰世界这一客观唯心主义原则,把历史看作一个有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从而结束了把历史看作非理性的、一团紊乱的观念。
   宗教哲学是黑格尔在柏林时期开讲的一个课程。他的宗教思想是促成他死后黑格尔派分裂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一点上他继承了亚里士多德以来理性主义的神学传统,表现了明显的近代色彩。从来不把宗教归结为教士的欺骗,而把它看作是历史和当代深刻矛盾冲突的表现及其解决。人对神的观念同人对自己的观念相应,这是黑格尔的一个重要观点。黑格尔在柏林作了6次关于哲学史的讲演。他把哲学史和哲学统一起来,哲学史在他看来是在时间中发展的哲学,而哲学是在逻辑体系中的哲学史。因此哲学史在总体上可以说是哲学本身,哲学离开哲学史本身便不能成为哲学。哲学史上的多样性对于哲学的实存不仅绝对必要,而且具有本质意义。他的哲学史讲演达到了前人未曾达到的高度。 
 黑格尔哲学是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体系。它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具有百科全书式的丰富性,居于整个资产阶级哲学的高峰。它不仅反映了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与软弱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西方资产阶级的特点。在黑格尔哲学中,表现了丰富的辩证法内容与保守体系的深刻矛盾。  20世纪,黑格尔哲学重新受到广泛重视。黑格尔研究成了国际现象,不同阶级、不同的学派,都提出自己的解释,从中引出自己的结论。今天东西方很少有哲学家和哲学派别不同黑格尔发生直接和间接的关系。黑格尔派或新黑格尔主义,成了历史现象。但黑格尔哲学却在发挥自己的作用,启发当代人的思想。在中国,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中最有影响的一位哲学家,他的哲学也正在得到较以往更深入的研究。 
 (二)、伦理思想
黑格尔集以往西方伦理思想之大成,特别是继承和发展了康德的伦理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性主义伦理思想体系。黑格尔关于伦理的学说就是他的法哲学,其中包括抽象法、道德、伦理3个部分,中心是揭示自由理念的辩证发展过程。从哲学上看,黑格尔伦理思想的形式是唯心的,但其内容是现实的,方法是辩证的,它的成就对后世伦理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三)、美学思想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美学讲演录》一书中,这是他整个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他的哲学体系在美学和艺术领域中的具体表现。艺术的根本特点,是理念通过感性的形象来显现自己、认识自己,“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成为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黑格尔分别对艺术的性质和特征、艺术发展的历史类型和各门艺术的体系,进行既是逻辑的又是历史的分析。逻辑方面,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有关艺术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历史方面,他开创了艺术社会学的研究,展示了宏伟的历史观。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在西方美学史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划时代的作用,成为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 
 (四)、哲学观点
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 
 围绕这个基本命题,黑格尔建立起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讲述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黑格尔在论述每一个概念、事物和整个体系的发展中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这种辩证法的原则。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惊人的大胆思考之一。
他的著作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创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认为:绝对观念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世界的运动变化乃是绝对观念自我发展的结果,认为他自己的哲学就是绝对观念的最高表现,普鲁士王国是体现绝对观念的最好国家制度。所以黑格尔的哲学是为普鲁士专制制度辩护的,但是在他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提出了有价值的辩证法思想,认为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是一个过程,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而其内部矛盾乃是发展的源泉。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恩格斯后来给其以高度的评价:近代德国哲学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在这个体系中,黑格尔第一次 - 这是他的巨大功绩 - 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