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到底价值几何


晚上睡前,靠在床头看一会儿闲书,是很多年的习惯。不知道这个习惯好还是不好。如果睡前的一两眼闲书,让人意外的茅塞顿开的悟到了什么,由此获得了知识或智慧的快乐,也许,睡前看闲书,是好习惯。这个习惯可能给自己在一天的最后时间里带来益处。但是,如果容易失眠,睡前看闲书,更加重了失眠,影响了健康,睡前看闲书,是不好的习惯。
 
因为我有睡前看闲书这种好也不好的习惯,床头周围总是放一些闲书。所谓闲书,都是文史哲类的,与我工作没什么大关系的书,诸如诗词集,地图册,简史,旅游胜地大全等等。最近床头多了一本闲书,是19世纪著名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写的《瓦尔登湖》。
 
19世纪西方名作家的名著,本人看的实在不少。在青少年时期,充满人文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西方名著,是社会主义中国政治和文化环境下,可以阅读的读物,是得到推荐的好读物。我的很多同龄人,可能都受到过这些名著的熏陶。这些名著给很多当年中国的中国人,奠定了是非标准和价值取向基础。一说起这些西方名著,我脑子里很快就会蹦出一堆英国的、法国的、美国的19世纪名作的书名和作家的大名。但是仍然很惭愧,因为我就没看过梭罗的《瓦尔登湖》,甚至不知道有这么一本书。去年初冬到弟弟家去串门儿,与刚刚参加工作的小侄女聊天,听她提到这本书,说现在年轻人这么浮躁,没什么人看这样的书了,虽然是名著。我很惊讶,小侄女也是当代青年,居然能看一看《瓦尔登湖》这类的书,现在的小青年,睁眼闭眼不都是看花里胡哨的东西和网页吗,有谁还对《瓦尔登湖》这种过时的名著感兴趣。
 
听小侄女三言两语介绍这本书,我对她说,我都有点不好意思,我曾经那么喜欢19世纪西方文学名著,竟不知道这本书,不行,哪天我要逛一逛书店,买来这本书一看。
 
这之后有一天,我在网上与女儿聊天,提到这本书的事情,女儿说,你不用买了,我记得我买过这本书,你可以到我的书柜找一找。有一天我打扫家里卫生,觉得很久没有擦拭女儿的柜子,顺便给女儿的各个柜子也擦拭一下。在擦拭一个书橱的时候,偶然发现了《瓦尔登湖》,它夹在厚厚的一摞书中,我小心翼翼的把它抽出来,放到了我的床头。就这样,《瓦尔登湖》成为最近我床头多出的一本闲书。
 
我已经很多年不看小说了,对长篇巨著小说,不知道还有没有兴趣看下去。《瓦尔登湖》的厚度虽然算不上长篇巨著,但似乎不应该算中篇,还是属于长篇小说吧。为什么在篇幅上我如此计算起来?大概因为老了,不愿意看太长的纸卷,费太多的时间。年轻的时候,小说拿在手上,如果不够厚重,没有第二卷第三卷,心里就会嘀咕,这么薄的书,不够我看一会儿的,刚上瘾,就完了,没劲。
 
最近的一些晚上,睡前会拿起《瓦尔登湖》看两眼,有一搭无一搭的读着。闲书嘛,跟茶余饭后嗑瓜子儿没什么区别。现在记性不好,前几晚《瓦尔登湖》里写的什么,今晚就忘记了,拿起书来有时再向前翻看两页。如此这般的看,看了有几个时日了,也没什么进展。我觉得自己看闲书的速度,是绝对倒退了。人说今天的股市一步倒退回十年前,我今天看闲书的速度一步倒退回三十年前,那可是夸自己了。
 
忽然有一晚,我在《瓦尔登湖》第19页(看了很多时日才看到第19页)看到梭罗写“文明人住宅的怪圈”。呀,这个有意思,165年前的美国人就出现今天我们面对的住宅问题了吗?我这样想着,看这段故事的速度就更慢了。不但看书速度慢下来,还总是走神儿,脑子里不断出现现代经济意义上的算计。到底是搞经济研究的,研究出毛病了,一看到数字,就容易算计。
 
在《瓦尔登湖》第19页,梭罗写到165年前美国普通劳动者购买一处普通住宅需要800美元,为了这800美元的住宅,普通劳动者需要奋斗10到15年,这样的普通劳动者还得是没有家庭抚养负担的。梭罗还写道,“这是按每人每天1美元的平均劳动收入来估算的”。 在《瓦尔登湖》第17~19页,梭罗还向我们透露了165年前美国住宅的另外一些信息,当年美国,一切追求和风尚,都在效仿英国,服装时尚,生活样式,住宅标准和风格,无不羡慕和追赶英国。那时的美国,在文明程度相当高的大城市拥有自己住宅的人极少,大多数人若要有个栖身之所,需要支付租金去租房,当时美国的房子租金水平大约每年25到100美元,这是当时美国乡镇房租的一般价格。用年25到100美元的租金成本,可以享受到“经历无数世纪完善至今的宽敞住房,房间内有洁净的油漆和墙纸、郎福德壁炉、泥灰墙、软式百叶窗、铜质的水泵、弹簧锁、方便宽敞的地窖,还有其他许多东西。”梭罗认为,当时的普通美国劳动者,耗尽十几年有的甚至花费毕生心血,才可以获得这样的住宅,他们充其量是“贫穷”的文明人,而当时美国的印第安人普遍居住的“圆锥顶棚屋”既简陋的小木屋,用25美元可以买下一个村落的小木屋。印第安人不需要花费十几年或毕生心血去打工挣钱,去购买住宅,他们多少年来住着小木屋,享受着他们自己的家庭快乐,而“贫穷”的文明人要购买和印第安人小木屋具有同等意义的住宅,需要拼命干活,还不能享有家庭快乐。因为有家庭负担的,就买不起住宅。
 
看到这里,我禁不住算计起来。我暂且不管梭罗对“贫穷”和“富有”的理解,那是他个人的理解和定义。我也暂且不管梭罗对住宅之于人的意义和普遍价值及特殊价值的诠释,那是他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仅客观的算计一下今天的中国普通劳动者与160多年前的美国普通劳动者在购买住宅上的收入与住宅价格之间的差距比。
 
无论怎样,今天的中国应该比160年前的美国富有。160年前,在世界GDP排名中,美国不会是老二吧?今天中国是世界老二。160年前美国普通劳动者可以花25到100美元的租金,租到“宽敞住房,房间内有洁净的油漆和墙纸、郎福德壁炉、泥灰墙、软式百叶窗、铜质的水泵、弹簧锁、方便宽敞的地窖,还有其他许多东西。”今天中国普通劳动者要花大约5000美元(年)租金,租到的是不带地窖,不可能宽敞的大约50平米左右的普通居民楼中的一个两居室房子,这样的房子,有的可能有简单装修,有的装修很陈旧了,不会有很多其他东西,简单破烂的家具,旧冰箱,旧电视,旧电热水器。这样价格的租屋,可能还要到北京三环以外价格相对低廉的地区去找。当然,在全国二三线城镇,租金可能便宜得多,但不会便宜到年租金25美元既157.5人民币(按1美元=6.3人民币汇率换算),也不会便宜到年租金100美元既630人民币。而我们今天,比那时的美国已经向前走了160多年。160多年前美国普通劳动者要花费10年到15年的艰苦劳动,才能用积攒起来的800美元买下一座独栋住宅。今天中国普通劳动者也要花费10年到15年的艰苦劳动,要积攒100000美元相当于63万人民币,才能买下一处60平米左右的居屋,我按1平米1万人民币计算的。
 
这就是我在昨天的《瓦尔登湖》和今天的中国之间,领悟到的文明进程。
 
梭罗于1845年到1847年幽居在瓦尔登湖畔自造木屋,由此产生意义深远的《瓦尔登湖》。《瓦尔登湖》与《圣经》等书籍一同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的25本书”。
 
 
住宅到底价值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