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南中国海问题需要战略思维


  一个时期以来,南中国海紧张局势升级,引起了各方高度关注,中国的“核心利益”一而再,再而三的受到挑战。南海被称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海,虽然“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一直是中国方面对解决南海问题的原则,但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地区环境中维护自己的主权和海洋权益不受侵犯,备受国人和国际社会的关注。从争取东南亚国家的宏观战略上,而不是一时一地的得失上来看待南海主权争端,应该成为一个新的战略视角。

  一  南海争端的实质及中国面临的困局

  南海主权争论中,有几个方面的问题是战略性的。

  1 近年来围绕南海的冲突加剧,主要原因就是发现了油气资源。从表面上看,南海周边几个国家对于南沙诸岛的非法控制对我国在南海的主权构成了侵犯;但是从深层次看,除了军事控制之外,围绕南海的资源争夺也同样关键。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军事控制就是为了资源的争夺。这两个因素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南中国海诸沿海国都还是用很隐蔽的手段去攫取岛礁。只是在70年代末南海发现了大量的油气储藏,由美国和英国的石油公司开始非法勘探。对世界公布以后,当时正在谈判《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72年开始谈判,于1982年签署。十年期间,这些国家就纷纷开始利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提出的专属经济区概念,因为有了专属经济区自然资源就可以属于谁,所以一些国家就开始扩大自己的占领范围,开始占领岛礁。第二个原因就是大国的挑拨,中国政府一贯主张以和平方式谈判解决国际争端。根据这一精神,中国已同一些邻国通过双边协商和谈判,公正、合理、友好地解决了领土边界问题。这一立场同样适用于南沙群岛。中国愿同有关国家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和现代海洋法,包括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和法律制度,通过和平谈判妥善解决有关南海争议。这已明确写入1997年中国-东盟非正式首脑会晤发表的《联合声明》中。中国政府还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愿意在争议解决前,同有关国家暂时搁置争议,开展合作。中国政府不仅是这样主张的,也是这样做的。近些年来,中国与有关国家就南海问题多次进行磋商,交换意见,达成了广泛共识。中菲、中越、中马等国的双边磋商机制正在有效运行,对话取得不同程度的积极进展。在中国-东盟高官磋商、中国-东盟对话会中,双方也就南海问题坦诚交换意见,一致赞同以和平方式和友好协商寻求问题的妥善解决。主张有关各方在南沙问题上采取克制、冷静和建设性的态度。近些年来越南、菲律宾等出兵强占南海一些无人岛礁,摧毁中国在南沙无人岛礁所设主权标志,抓扣或以武力驱赶我在南海作业的渔民,对此,中方始终坚持通过外交渠道,以和平方式与有关国家商讨解决有关问题,充分体现了中国维护地区稳定和双边友好关系大局的诚意。

  2  愈发严重的资源分配和战略安全问题。必须看到,南中国海所遗留下来的问题,已经成为了中国周边较为重要的主权困境。而这个主权困境的背后,是一些相关国家政府批准外国公司在中国南海进行石油开采活动,这将被视为侵犯中国主权,导致地区关系紧张加剧。在这种情况下,“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决策仍然是有效的一种多边协商和局势稳定机制。但是我国在南海等与邻国有争议海区一直有两个前提被忽视。一个前提是搁置争议,需要南海周边国家首先搁置激化争议的行动,而这个前提在近些年内,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无论是越南在南沙诸岛采取的侵占行动,还是菲律宾对黄岩岛的主权要求,或者马来西亚等国的主权宣示,都已经是激化争议的行为了。另一个前提则更为重要,那就是共同开发意味着中国拥有不可否认的开发权利,甚至是基于主权的优先开发权。从历史上看,南海从来都是中国的一部分。即便在共同开发中,也需要首先得到中国的参与,而开发权是一个国家实施主权管理的必要环节。它意味着中国对于南海的资源有管理的义务和责任。任何国家要实现对南海的资源开发,中国必须参与,这才是共同开发的前提。如果没有这两个前提,实现“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就有可能遭遇门槛。各国会利用“搁置争议”的容忍,忽略“共同开发”的相互尊重。从目前我国在周边争议海域的主权管理来看,开发权已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命题。无论是东海油气田、还是南海诸岛,实质性的争端已经不局限在对于岛礁的军事占领,更在于对于海洋油气、渔业等多种资源的争夺上。

  3  中国在南海问题上正面临诸多日益明显地挑战。一是中国海洋战略发展与南海主权争议迟迟未能解决之间的矛盾。中国的战略力量确实在向外扩展,这并不是说中国要去搞霸权,而是要更好地保护国家利益不受别国侵犯,更好的维护地区安全和世界和平。无论是南海还是东海,未来几十年的海洋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中国走向海洋大国的一个必由之路。二是搁置主权、共同开发与有关国家不遵守之间的矛盾;许多东南亚国家,包括许多跟中国存在南海主权争议的国家,在经济上依赖中国,在安全上依赖美国,实际都非常艰难的试图在中美两个大国小心翼翼、非常谨慎的一个战略博弈的过程。三是“与邻为善、与邻为伴”方针与东南亚国家对中国崛起潜在担忧之间的矛盾;四是主权争议留待未来解决与各有关国家都在相继时不我待地争夺资源之间的矛盾。因此需要更为有效的控制手段。

   二   中国究竟应该如何应对南海风云?

    各国围绕南海的争论已经很多,争论的政策表态从来没有停止过。从外交手段上看,这一切都是必要的。但是在必要的外交手段之外,中国对南海主权的维护究竟如何形成战略考量以更有助于维护南海主权,有几个因素值得人们思考。

   1  与相关国家之间要确定一条红线。即在承认中国曾经拥有主权的前提下才能谈搁置争议和共同开发问题。中国在南海地区领土争端的方针是“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是中国和平友好对外政策的具体体现,但绝不代表中国软弱可欺。搁置争议绝不是搁置主权,共同开发也不是单向开发。现在南海周边一些国家拉拢“域外国家”来参与南海资源开发,排斥中国的参与,这与“共同开发”政策相违背。有的南海国家在处理与中国的关系时,企图获得国际和国内的所谓民意支持,甚至动员国内民众搞反华喧嚣。因此要区分在南海问题上哪些国家愿意跟中国合作,就跟他合作搞共同开发。就要区分一下哪些国家值得我们跟它互利共赢?愿意遵守《南海各方行为宣言》,跟我国没有争端的国家,我们要继续发展一个大国和快速增长的经济体与这些东南亚中小邻国之间的这种友好合作关系,而且共同开发不能只是一句口号,要有具体的行动规则,不能搞占山为王,先下手为强。要实现这种互利共赢,但不能无限透支“互利共赢”战略。对于那些不愿意跟中国合作的国家则不能默许,否则会鼓励别的国家采取更有进攻性的行动,就不会有和平的南海。这是“红线”的一个根本的前提,这个行动表明中国有能力捍卫自己的海洋权益和领海主权,不会无所作为,听之任之。

  2  中国应始终站在历史和现实的制高点上。历史的看,各国确定和解决边界的原则并不统一,各国都可以找到一些理由或者依据,边界问题因而成为国家争端的一个主要根源。南海问题最复杂的区域是南沙群岛,有些海域可能有至少6个国家的重叠线。需要说明的是,目前我们对南海石油资源究竟有多少并不清楚,各国的估计也相去甚远。自从上世纪70年代作过一次粗略的卫星扫描勘探之后,就再没有进行过其他任何方式的总体性勘探,我国也只是做过很粗略的勘探,主要原因还是能力不够。对于目前的“六国七方”所在区域,仅一两处重叠的地方基本开发完了,所以今后必定会向其他海域发展,其中将会涉及到争议地区。如果中国单方面去钻几口井,只会引来其他国家的指责;但如果中国永远不做让其他国家去开发,也不符合我们的自身利益。与中沙、东沙、西沙三个海域只涉及2至3方不同,南沙海域涉及六国七方,加上东盟1994年公开宣布,在南海问题上“今后对外将以集体名义而不以双边名义接受谈判”,因此中国在这一问题上只能谋求多边框架下的解决方案。南海问题属于中国与东盟之间众多问题之一,必须把它放在双方整体关系的框架中考虑。可以设想在六国七方都有争议的地方一起来开发,如果有油气再来划分各自的利益,比如按各国人口比重进行资源的划分。

  3  顾全大局与长远考虑。随着时代的变化,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战争在解决国际争端中的作用下降。相同的逻辑也体现在中国与部分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主权争议上。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将有待中国和平发展势头的基本确立以及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基本确定,但这一过程将十分漫长;其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及其背后心理,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微妙和深刻的变化,而且这种微妙的变化则将折射到南海主权争端等已经存在的争议议题上。对东南亚国家而言,在中美两国大国之间保持平衡,谋取本国利益,并借助美国之力在与中国的南海主权争端中占据上风,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南海主权问题的主要特征。在这一背景下,可能更大、更多的冲突还在后面。需要在微观与宏观背景上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其实中国和南海周边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非常密切,而且跟中国的经济合作是东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外部的助力因素。从宏观上看,作为地区间正在崛起的大国,我们必须从与美国互动的角度来审视南海主权争端;对越南及其他的东南亚国家,还是用中国孙子兵法里的一句话说,攻心为上。如何从争取东南亚国家的宏观战略上,而不是一时一地的得失上来来看待南海主权争端,关键在战术和战略上,在短期、中期、长期上要有一个度的把握。这应该成为中国的基本战略视角。

  4  不给美国介入南海问题的口实。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大国与地区国家之间的利益博弈关系,即东南亚国家对崛起的中国怀有一种潜在的忧虑,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南海主权争议的背后,始终有美国的影子。毋庸置疑,南海主权争议的背后,尤其是近期越南突然发难背后是有美国的影子的,中国一方面不要随风起舞,但另一方面也不能放松警惕,包括不能放松军事斗争准备的警惕。虽然中美高层已基本达成共识,但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如何与美国展开互动是绕不开的问题。由于东南亚国家对中国崛起的潜在担忧,东南亚国家和美国在共同应对中国的问题上找到了利益交集点,也使得美国因素在中国与东南亚的南海主权争议问题上得以乘虚而入。双方在接近对方领土、领海和核心利益的区域从事具有针对性的情报和侦察互动,将成为一种常态。过去几年里,中美双方潜艇互相尾随跟踪,甚至有时故意产生近距离摩擦,与其说是技术故障,还不如说是处出于上述目的之故意所为。由于美国的战略意图是在中国经济崛起的过程中对我实施战略遏制,因此中美两国在合作之余的的公开和潜在竞争态势日趋明显。由于中美已经建立了相对较为完善的沟通机制,因此每次冲突总会经历一个冲突-沟通-解决-再冲突-再解决的循回过程,直至中美关系的态势基本明朗和稳定。

  5  中国应当最大限度的争取南海周边国家的民意。世界上的事情总有大道理和小道理之分,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所谓大道理是从人类的总体利益、本地区人民长远和根本利益出发的。东亚地区是全球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最有活力的地区。今天在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乏力的时候,东亚地区经济仍然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这不仅对本地区,而且对世界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我们同东亚地区各国之间,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分歧,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我们的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我们与越南、菲律宾等国的关系也是这样。2010年,中国和越南的贸易额近260亿美元;中国在越南的直接投资项目有600余个,协议投资金额达20多亿美元;双方每年人员往来256万人次。2010年,中国和菲律宾的双边贸易额为277亿美元,中国企业对菲律宾金融类投资达8600万美元。这些数字的后面是双方有着巨大的共同利益,而且这些共同利益还在继续增长。因此,在漫长的过渡期如何一方面既从长远和战略着眼,保持中国和东南亚关系的稳定和顺畅,同时又兼顾到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微妙变化的有争议的议题,是中国外交在南海问题上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6  围绕南海周边摩擦将长期化,解决需要一个过程。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我们与周边国家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还会多起来。这是必然的,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情。面临这些挑战我们一定要冷静观察,通盘考虑。切忌意气用事,切忌用战争与革命的思维来处理今天的问题,否则会犯时代错误。中国要保持住自己的发展势头,这是我们经过100多年的奋斗所积累和创造的。保持这个势头,中国再有几十年就发展起来了,这才是中华民族在21世纪最大的利益。而要保持发展势头就必须保持对外合作,包括同周边国家经济合作的良好势头。作为一个大国要考虑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们必须要考虑大环境,作为崛起中的大国,更要学会跟邻居保持好关系。中国政府在南海问题上表现出的最大克制,是符合中国和本地区各国人们根本利益的,是符合时代潮流的。

  7  关于军事斗争准备。必须指出,南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轻易言战是不可取的。中国在国际关系中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是有道理的。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关于解决南海问题确立的方针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个方针的制定,考虑到时代的变化,符合时代的潮流。同时,也考虑到了我们同周边国家双方的根本利益,虽然执行起来有难度,但历史终将证明这个方针是明智的。虽然《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只是政治文件,但各方都无意违背“以和平方式解决它们的领土和管辖权争议”的宣言精神。首先,中国一直强调并严格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其次东盟觉得中国毕竟是个“大块头”,也不会硬碰硬。自从1996年中国加入东盟论坛后,已经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与东盟各国达成基本共识,所以南海问题在目前大环境下不会通过武力解决。但是一定的军事保障肯定是需要的,尤其是在我们自己单方面开采油气田的情况下。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当然需要相应的军事力量。正如胜利不是靠撤退赢得的军事常识所表明的那样,和平也不能靠单方面的无原则退让来换取。面对无理无据且又无礼的要求和挑衅,任何克制都不能无底线,否则便是抱薪救火。中国是世界上不多见的和平、友善的大国。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的诚意是坚定不移的,也是举世皆知的。但这绝不意味着应该绝对回避一切冲突或正义的战争。关于南海问题,如果一些国家不顾中国的严正警告,一意孤行,中国应在必要的时候宣示主权。而军事意义上的关键问题是,军事方案背后一定要有一个政治和一个战略的考量,要缜密的评估军事打击方案的战略目标。换句话说,如果发生军事冲突,它的意义不在于军事方面,而在于它的战略和政治涵义上。当前是中国重要的发展机遇期,既不应顾虑别国的猜忌而裹足不前,也不应轻易言战。目前中国军事力量的主要任务还是应着重于近海防御,保证周边海域的安全。

  总之,南海问题应是我国与有关国家间的问题。我国政府一贯主张通过双边友好协商解决与有关国家之间的分歧。任何外部势力的介入都是不可取的,只能使局势进一步复杂化。中国与有关国家完全有能力、有信心妥善处理彼此的争议。南海地区的和平与安宁可以长期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