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嘉宾讲的非常好,从不同角度谈了人才和体制的话题,我们主题是人才创新和人才成长,为什么老生常谈?我们讲体制创新,人才创新,怎么样改变这个话题?这方面我做了一些研究,有很多体会,因为我在加拿大,在美国、在英国待过很长时间,很有感触。第一个我觉得如果我们的体制不创新,人才没法创新。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中国改革开放30年,原来在文革以后,中国也是什么都没有创新,经济更是如此,后来为什么经济搞活了?从四个经济特区到14个沿海城市,又从高新区到浦东,再到全国发展,这个经济模式起来了,但是主要的一条就是搞了合资的战略,也就是邓小平的招商引资。我们引进了外资,再把体制架进去,我们的经济体制活了,你看中国的经济现在是全球一枝独秀,引领世界风骚,这是大家有目共睹。
为什么科技教育领域不能像经济领域同步发展或者达到世界最好的水平?与不开放、封闭和没有引进外来成本有很大关系,我有一个理论,如果中国改革开放成功,是我们引进外资坚持改革开放,为什么开放教育不能引进合作,带来经济改革开放的效果?我觉得这个很重要,我们谈了很多年,我们的政策还是不能完成,科技教育仍然是计划经济最后的堡垒,特别是不能打破体制内体制外的界限。这方面中国是全世界独一无二,有了这个分别,中国需要突破体制内外差异,中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达到甚至赶上国际先进水平。我举几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在教育领域里面,今天在座也有中欧商学院的院长,中欧就是中外合作很典型的样本。中欧开始是不被承认,为什么中欧在国际当中得到很好的名声?跟其不是体制内的有很大关系,是另类,还有长江商学院和其他的,比如宁波诺丁汉大学,两个星期前我在那里,他们已经招生到很好的学生,部分回国发展很好,他们的就业率是很高的。所以,中国的体制如果没有像经济的改革开放,如果没有中外合作,没有国际化元素,中国的机制上不来。为什么我们的科技和教育不能像经济一样,执行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30年为什么经济上成功,是开放了经济上的体制。以前年广久雇了几个人开始搞民办企业的时候,雇了几个人,在当时要坐牢,后来我们也放开了,可以成立自己的企业,成立注册自己的公司。私人办学,体制内外重视不一样,华大也不是体制内,是体制外竞争得来的,说明了我们在科技教育里面也要放开诸多限制,允许竞争,允许尝试不同的方式,这样中国的科技和教育才能上来。两点非常重要:一个对外引进国际元素,对外开放,像招商引资一样。第二个对内放开民营企业限制,在科技和教育领域也可以打破这个限制,让更多人办科技和教育领域,给他们重视。
第二点谈到人才,现在进入人才流动的时代,全球化有三个理论,第一个理论是我们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时候带来了国际货物的流动,航海的时候带来了国际货物的流动,17世纪带来了全球资本的流动,现在贸易中国做得最好,达到世界最好,资本流动美国是最好,即使金融危机美元仍然是流动的货币。第三个全球流动的浪潮就是人才的流动,这个中国一定要抓住。我上半年在哈佛大学待了半年,约瑟夫*耐说他问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中国和美国竞争,中国能不能赶上美国?李光耀答复说中国不太可能,因为中国从13亿人口当中选人才,美国从全球70亿人口中选人才,中国赶不上美国。上半年我和美国的几个学者发表报告讲中国人才流动的趋势,结果报告出来了以后,奥巴马马上宣布企业家的签证,反应很快,他们为了防止人才流失,加强人才竞争,动作很快。我们绿卡,我们的签证,人才的流动都还没有足够重视,中国到今天还没有移民局,全世界许多国家有移民局,大山想入籍都没地方申请。所以我们现在是比较封闭的社会,人才的流动不足,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国际人口不到1%,纽约是20到30%,香港也是,没有这样氛围创新和人才创新是空话。
第三个我也同意嘉宾的观点,关于文化的问题,为什么中国在春秋战国的时代,人才辈出,思想辈出,诸子百家真理,可能因为当时没有一个标准,没有统一的思想,大家可以竞争,没有绝对的权威,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而中国现在是大一统,不敢打破传统的思维。
所以我认为,解决人才和创新,一个我们要继续发扬改革开放精神,中外合作,引进国际化先进的理念。第二我们要让人才更多流动,更多全球开放,第三文化上要突破,解决好科技和体制创新,这三点非常重要。
科技和教育领域应该对民营和国际开放
评论
2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