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凭百度“污点作业”?


  央视“下猛药”,连续报道了百度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人工干预搜索结果,收受虚假网站高额费用致网民受骗,甚至为虚假网站支招、钻空子。对读者和观众而言,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闻,早在2008年,央视就曝光过百度“竞价排名”的劣迹;2010年,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再次披露百度搜索服务的丑闻:百度等网络搜索服务商为假药网站提供竞价排名服务所得,竟占假药利润七成……

  人们不禁要问,百度为何数年如一日,在央视这样的国家媒体的追问和质问前,竟然敢于置若罔闻,顶风作案?难道它有什么尚方宝剑?假如没有所谓的尚方宝剑,那么权威媒体的舆论监督又有多少“推动功能”——行政或司法部门眼睁睁看着媒体曝光,多年来,始终未对百度有力作为。于是,根据多年的经验,虱多不痒,百度窃喜:其奈我何?百度的坚持“污点作业”,是否反证了执法部门的软弱无力?

  笔者曾在去年高调撰文《我要控告百度》——我从一个普通受害消费者的角度揭露了百度的无良德行。文中例举了两个亲历的遭遇,一个是在百度上搜到置于首位的著名“大众搬场公司”竟然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公司,本人在电话中谈妥500元搬场费,但搬到一半,竟要勒索3000元,并用暴力胁迫就范,最终本人在付出3000元之后,还得另请正规搬场公司。这帮由刑满释放分子组成的流氓搬场公司,靠着百度的“竞价排名”优势,天天干着罪恶的勾当,百度实际上是明知故犯地助纣为虐。另外的例子是,我在办公室里,一段时间里几乎每天接到来自“百度”的电话,忽悠我单位竞价排名,匪夷所思的是,十几个电话出自不同的人,打的却都是百度的牌子,也就是说,干着同一勾当的“百度人”,互不通气,靠频繁骚扰大海捕鱼,引愿者上钩。这哪里是什么“全球最大的中文网站”的应有形象,简直堕落为“与诈骗犯共舞”的无良商人。

  标榜自由、平等的互联网世界,其商业道德的底线在哪里?百度以强大的资本和市场垄断地位,伤害着网络经济活动的公平与自由。当它已经丧失“自净能力”时,如何对它制约,是否应该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当虚假信息可以竞价排名,“网络水军”可以扶邪压正,恶意竞争可以获得暴利,那么,留给遵纪守法者的空间还有多少?是否终有一天,“守法”将被“违法”彻底挤垮?挤垮的,岂止是商业秩序,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道德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