块状经济升级 激发浙江新活力


  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一次次嬗变,一次次扇动翅膀带动活力。

  从拨浪鼓摇出的“小商品联合国”义乌,到“‘布’满全球的纺织大县”绍兴,再到“小家电生产王国”慈溪……发端于草根创业激情、以块状模式为主要特征的浙江县域经济,为全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范本。县域经济的集体发力,让浙江这个陆域面积全国倒数第二的资源小省,创造了全国第四的经济总量,成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

  然而,繁华背后却有“伤痛”。长期依赖资源要素投入,浙江经济的质量与速度早已受限,“卖出8亿件衬衫,换回1架空客A380”的尴尬现实,把浙江逼到转型升级的关口。

  从提升传统产业、布局新兴产业,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到推动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的“四大建设”,为现代产业集群打造更大的集聚平台,浙江在汇聚新能量,再创新活力。

  块状经济 成建制转型

  总结浙江30年工业经济的发展特色,绕不过“块状经济”这个名词。

  块状经济,是浙江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撑,全省90%以上的县市区都培育和发展了块状经济,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达312个,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块状经济有72个,占据全省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块状经济与县域经济、特色经济、民营经济,表述和内涵或有不同,但一并成为高速发展的“浙江模式”的主要特征。

  “块状经济为浙江富民强省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一直存在层次低、结构散、创新弱、品牌小的先天不足,总体上处于产业集群的初级形态,相当数量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产业发展协调处处长陈建忠坦言,在拼效益拼内涵的新竞争态势下,浙江民营经济快、灵、活的优势在逐渐弱化,低、小、散的弊端却被成倍放大。“块状经济好比一袋土豆,袋子一打开就散掉了;集群经济好比一串葡萄,可以一下拎起来。传统的块状经济是无机的扎堆,集群经济是有生命的组合。”他说。

  与世界上成熟的产业集群相比,浙江的块状经济确实存在着一系列结构性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处于价值链低端,“量都做到天花板了,可利润却还在地板上”。浙江省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院长胡克勤说,“浙江制造”乃至“中国制造”面临一个共性问题。比如,“领带之都”嵊州市曾自豪地声称“给地球系上了领带”,但这个“世界之最”深陷产品附加值低的苦恼中,因为没有自己的品牌和营销渠道,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缺少话语权,被媒体形容为“失语的‘世界之最’”。

  要素枯竭、环境制约、国际金融危机的多重倒逼,把浙江推到经济转型升级的唯一路径上。块状经济不转变,浙江经济难提升。浙江省审时度势地提出,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加快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是浙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

  “浙江块状经济必须走出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低端地位,解开产业和产品层次的‘低端锁定’。”陈建忠说,在对全省块状经济全面摸底的基础上,2009年7月,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以龙头企业培育、空间平台优化、重大项目带动、创新平台推动、政策要素支撑等“五大工程”为主要内容的转型升级路径,先后从全省312个10亿元规模以上的块状经济中,确立42个产业集群示范区开展试点,抱团打造数十家千亿级产业集群,为“浙江制造”转向“浙江创造”探索路径、提供样本。

  思路决定行动。为了营造氛围,以点带面推动块状经济转型,浙江省在各地举办多场转型升级系列报告会,邀请“两院”院士、国家级知名专家、行业领军人物,对浙江主要产业的现状、背景、趋势以及对策进行了深入分析。专家的精辟见解,让基层干部和企业负责人醍醐灌顶。为了给传统产业注入现代智慧,浙江省在42个示范区建立首席专家制度,共派驻303位院士、教授和专家,提供针对性的技术服务和业务指导。

  同时,省政府成立省工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全面统筹推进全省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工作,42个产业集群示范区都建立了由当地政府主要领导负责、部门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的协调机制。浙江定下目标:到2012年,形成10个左右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20个左右300亿元至1000亿元、60个左右100亿元至300亿元的产业集群,集群内形成功能完善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撑体系,创建一批知名度高的区域产业集群品牌。

  增量存量 一起迈向高端

  引导扶持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升级,浙江省委省政府保持高度清醒——既要做好存量文章,加大存量调整力度,不断巩固和发展原有优势,更要做好增量文章,以增量带动存量的调整和优化。

  提升存量,重在传统产业升级,重在推动企业由“低小散”向“高新尖”发展。

  在制造业现代产业链中,研发设计和市场营销是附加值最高的两端,而生产制造则位于附加值最低的底部,其物理形态被通俗地称为“微笑曲线”。谁能把握住“微笑曲线”的两端,谁就能在激烈竞争中笑到最后。

  一套18件装羊绒家纺产品,售价高达29.8万元。绍兴县莎鲨家纺公司一年投入设计研发的费用高达数千万元,正因为有了属于自己的国际品牌和研发队伍,才底气十足地走高端路线。“莎鲨家纺的母公司凤仪集团是老牌印染企业,为国外一些品牌贴牌代工,尽管每年有1亿多元产值,但利润率相当低。眼见传统纺织企业利润日渐微薄,凤仪集团斥资买断英国百年品牌“莎鲨”,向高端家纺品牌制造商转型。公司建成从原料印染到家纺成品销售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利润率从之前的不到10%提升到近40%。目前,莎鲨家纺已经在全国开出近百家专卖店,同时全面启动国际化战略,争取5年内拥有20个境外经营网点。

  创新、品牌、人才,成为经济转型的灵魂和核心,以创新为驱动力是现代产业集群区别于传统块状经济的本质特征,打造区域国际品牌是现代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目标,寻求人才、管理、制度等高端要素支撑,是现代产业集群发展的有力保障。浙江传统产业找到了走向高端的“通灵宝玉”。

  绍兴市轻纺城管委会副主任孙成荣介绍说,2008年,绍兴轻纺城的多家民营企业联合成立了纺织研究院,不遗余力科研攻关,推广新技术、新设计,为当地企业提供纺织产品设计、分析、试样、检测和咨询服务。一大批纺织企业因此拿到了来之不易的国际订单。2009年起,绍兴很多规模纺织企业大量聘请海外雇员,在意大利、美国、英国等全球时尚中心有了自己的设计中心。

  今年3月18日,绍兴县宣布,将斥资20亿收购全球纺织网,打造中国纺织业B2B航母。6月28日,“网上轻纺城”正式上线,刚刚“满月”,每天点击率已达170多万次。

  在8月的灼灼烈日下走进轻纺城,不经意间发现一幅“寻找轻纺城记忆”的巨幅喷绘,定格的画面,记录了一个老行业20多年的风雨历程。绍兴纺织,是浙江传统产业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经典。

  提升存量的同时,浙江重点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好增量文章。2010年,浙江省确定了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海洋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等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产业规模迅速做大,未来5年,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浙江省新的支柱产业。仅在杭州市,从事LED产品研发和生产的企业,4年时间从74家增长到179家,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杭州已在国内LED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着力发展代表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的物联网产业,杭州不愿甘居人后,在无线传感网、射频设别、物联网技术应用等方面形成了一批核心技术,海康威视、聚光科技等物联网企业,已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文化创意产业,杭州处于第一方阵,稳居全国城市动画产量之冠,去年浙江原创动画达3000分钟,位居全国第二。

  “预计到2015年,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可超过两万亿元,占全省工业的30%以上。”浙江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新产业勃发,老产业转型,浙江经济转身进入了加速期。

  “四大”建设 打造产业航母

  怀着“前有标兵,后有追兵;标兵渐远,追兵渐近”的强烈危机意识,浙江人经历阵痛,也创造辉煌。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站在新的起点上,如何实现新的跨越?务实的浙江人端出思考,也拿出决策。

  面对浙江企业“鱼多龙少”、“狼多虎少”,缺少大企业、大集团这一大软肋,在继续引导大量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浙江积极主动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在引导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同时,浙江着力打造现代产业集群集聚的新空间,提出了建设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的“四大建设”战略。

  一个“大”字,高度概括了浙江新经济的视野与追求。一场全新的发展模式变革和战略思路创新,让浙江产业结构萌动新裂变,这也将成为浙江经济“十二五”期间的主突破口。

  浙江在区域经济、现代产业集群建设基础上加紧布局省级产业集聚区,作为“四大建设”的主要载体。根据规划,到2015年,14个产业集聚区要初步建成产业竞争能力强、要素利用效率高、创新能力提升快、生态环境建设美的重点开发平台。

  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委员赵金土告诉记者,位于钱塘江南岸、面积421平方公里的杭州大江东新城,被称作“杭州的浦东”,是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之一,由江东新城、临江新城、空港新城、前进工业园区“三城一区”组成,也是规划中的全省最具竞争力的发展大平台之一和高效低碳的转型升级示范区。大江东新城规划建设已全面启动。

  拥有大平台,才有了吸引大产业、大企业的新魅力。在临江新城,今年有吉利全球汽车研发技术中心、投资2亿美元的德国圣照光电太阳能光伏项目、投资35亿元的浙江双兔新材料项目、投资15亿元的中科院机器人和工业自动化设备制造及研究院等15个大项目落户;在前进工业园区,6个总投资3.5亿美元的外资项目和众泰汽车等4个总投资48亿元的内资项目加快推进。目前,大江东新城在建产业项目91个,总投资达304亿元。根据规划,“十二五”期末,大江东新城工业经济总量将突破1500亿元,远期产出年工业总产值将达1万亿元以上,相当于再造一个杭州工业。

  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产业发展的新制高点,14个产业集聚区已然成为承载浙江经济新一轮发展梦想的巨型孵化器。今年,是浙江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全面实施之年,翻开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的规划方案,清新之风扑面而来,让人们看到浙江经济不一样的未来——

  南太湖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确定为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生态高效农业等;

  绍兴滨海产业集聚区,一期主导产业确定为节能电光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等;

  在宁波的杭州湾产业集聚区,定位于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区、海洋经济发展重要战略平台、长三角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行区和沿海地区现代服务业重点示范区;

  民营企业集聚的温州,将瓯江口产业集聚区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促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两翼齐飞……

  在向新经济的制高点进发的途中,浙江人始终怀着“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信念,活力依旧,激情未减。

  一个“升级版”浙江,正大步走来。——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