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扩招,是福还是祸?


  中国大学的扩招已经有进10年的历史,大规模的扩招是在2000年以后,扩招自有它的道理,但是却在经济不太景气的今天负面的影响日益显著,那就是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个很像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政策本身是非常好的,我坚决拥护,但是没有想到得是,造成中国农村的男女比例失调,男性比例过高,已经形成了社会问题。扩招也一样,据报道,今年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加上往年没有就业的有接近800万,这里面有接近500万有就业问题。当然就业问题每年都难,想起来我1998年的毕业的时候,也是担心得要命,招聘会上也是人山人海。只不过,今年遭遇全球金融危机,这个问题显得非常明显。

  就业问题是大问题,作为一个用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我们非常需要优秀的人才,即使在整体经济状况不乐观的情况下,我们也是每天都在招聘。我相信像我们这样的中国企业还有很多,所以一方面整体就业形势的确不好,另外一方面,就业仍然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外,一方面用人单位找不到人,例如我们自己,怎么找一个英文特别优秀的人就这么难呢!在这场竞争中,大学本科毕业生的确没有什么优势。绝大部分本科毕业生没有一技之长,看到得书太少,太普通。那么高校扩招是不是罪魁祸首呢?

  我认为中国的高校在很大程度上要承担一部分责任。我对比了美国,英国,澳洲等国家的本科教育,发现它们的大学也扩招,但是和中国的扩招不同。中国的扩招是大锅饭,教育部一声令下,所有的高校都扩招,无论你是清华,北大,还是、广大,广工。结果造成所有的大学一下子都从凤凰变成了母鸡,扩招之下,岂有完卵。我去年去参加毕业十年的聚会,发现我的本科时的母校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已经少有了绿地,全部被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物所覆盖。中国的大学教育彻底从精英教育变成了平民教育。美国大学的大学也扩招,他们的国民受大学教育的比例远比我们高,但是他们扩招的是公立大学或者社区大学,社会大学甚至没有入学门槛,只要你想学,就可以来,修够了学分,就可以获得副学士,修完了副学士,你就可以转入大学在学习2年,获得学士学位。他们的精英教育的内核,例如常春滕盟校,文理学院是基本不扩招的,最小的文理学院只有37个学生,而据统计,哈佛大学在过去350多年的时间里,本科学士学位的授予个数每年增加18个。另外,美国精英大学的淘汰率很高,像钱学森的母校加州理工大学,每年招600-800个学生,而每年只有200个能毕业。所以大学也非常看重起毕业生,非常希望这些毕业生将来有所成就,有机会回报他的母校。所以在美国,英国,澳洲的精英大学教育扩张的规模很小。对比来看,中国的高校扩招似乎没有战略,有点一哄而上的感觉。而且扩招以后,软性的投入,例如师资,没有同比的提高。

  另外一方面,我自己感觉中国的高校在对学生的基本素质方面缺乏系统性,例如如何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个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方面做得远远不够。一些技能性的培训,例如演讲,基本没有涉及。其实本科教育最重要的作用的确是让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学习。再例如中国的大学生(我以前也一样),读书太少,而且不太会读书,我强烈建议中国的高校增加一门课,教授学生如何读书,如何做笔记。其实教育本身是终身教育的过程,学生要把握方法和精神。佛教里面也有这样的说法,追求佛法也是一个不断的过程,一个年轻时就得道的高僧如果停止了学习和悟道,过不了多久,他也就泯然众僧矣!

  当然,我认为就业困难中国高校以及高校的扩招有一定得责任,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大学生要从自身找原因。以前看过一位非常出名的西方教育家讲,大学就是仓库,将那些社会还不知道怎么处理的人先放到大学的仓库里面放一放,然后再看看怎么办。还有一为哈佛大学的校长认为大学最重要的是同学,不是老师,其次是图书馆。其实,他们在讲同样一个道理。如果你从大一就开始努力,不仅学习专业知识,同时增强自身的差异化优势,就业和事业成功就不是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