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天:透视中国民间环保困境


刘德天:透视中国民间环保困境

从中国民间环保组织创立20周年透视中国民间环保困境

 中国企业报中国企业新闻网每日经济讯陶凯龙报道:20年的事件对于历史来说,不长也不短,可以由新生婴儿长成成人。但是对于一项事业来说往往承载着太多的苦辣酸甜的艰辛。
    2011年5月6日,位于辽宁省盘锦市的中国第一家民间环保组织——盘锦黑嘴鸥保护协会举办黑嘴鸥保护协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减少碳排放行动’,同时全面总结中国第一家民间环保组织【NGO】20年发展历程和中国民间环保组织发展状况。
    而作为中国第一家民间环保组织的创始人——刘德天,在纪念大会上回顾发展历程的同时不禁担忧国内民间环保的艰难处境与挑战。
    1990年,国际自然基金会鸥类专家梅伟义来到辽宁省盘锦市,确定双台河地区是人类寻找了百余年、濒临灭绝的黑嘴鸥的繁殖地。当时作为当地主流媒体《盘锦日报》的记者刘德天夜里采访完梅伟义以后回到家中,为了不让灯光影响家人休息,他躲进卫生间写出了《中国发现黑嘴鸥繁殖地  揭开世界百年未解谜》,刊登在《盘锦日报》头版头条。从1871年法国传教士司温侯首次在我国福建厦门采集到黑嘴鸥标本并予以命名开始,百余年来人们对黑嘴鸥的行踪,特别是繁殖地点一直不清楚,只知道它在香港、台湾等地越冬。
    刘德天的这篇报道第一次传递出辽宁省盘锦是世界上最大的黑嘴鸥繁殖地的信息,对于研究和保护这种只剩2000只左右(1990的统计数字)珍贵鸟类,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由此也解开了刘德天与黑嘴鸥的不解之缘。
    刘德天经常说自己是新闻记者,对于宣传环保有特殊的优势。他喜欢用“落水论”来解释宣传的重要性。“这就好比有人落水了,需要有人喊,只有喊才能叫来人,但光喊还不行,还得有人跳下水去救人。如果呼吁的人多,参与的人少,那就没什么效果。落水的人就会死。”因此,1991年,刘德天在辽宁省盘锦市发起成立了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他把新闻、环保、黑嘴鸥繁殖地所在乡镇及辽河油田矿区开采单位的领导及各界有识之士组织起来,共同保护珍稀、濒危的黑嘴鸥。
    在他们的努力之下,到2002年,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黑嘴鸥数量达到了创记录的5020只,占世界野生种群的75%。虽然离国际公认的脱离濒危需1万只的种群标准还有很大距离,但与1990年刚发现时的1200只相比,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了。
    在多年的环保工作中,刘德天遭遇到许多想象不到的困难,在协会建立伊始,缺少办公场所和资金,多次搬迁办公地点。为了加强国际交流,自费数万元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到盘锦举办国际研讨会,在当时的年代里,仅欠宾馆会务费就高达1万多元。
    为了环保,刘德天常常废寝忘食,由于没有资金来源,向亲朋好友借钱成了家常便饭,常常是一个人为了坐公交还是步行而考虑半天,妻子为此欲与其离婚。
同时,因为破坏环境大多数是一些掌握权利和财富的社会强势群体,与之斗智斗勇成为刘德天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环保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全人类共同的事情。同样,环保也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公众的参与与政府的支持同等重要。”
    在坚持环保活动的同时,刘德天经常被一些现实的问题所困扰,作为民间环保组织缺乏合法的社会地位,同时专业人才和经费的严重缺乏一直困扰着他。在很多时候,以协会的形式募捐遭到白眼和冷嘲热讽,更多的时候是依靠多年来人际关系和人格品行赢得别人支持。
天道酬勤,在经历了二十年的风风雨雨后,盘锦黑嘴鸥保护协会会员从原来的47人增加到2.2万人,汇聚了生物、医学、教育、法律、文化、摄影、美术以及新闻舆论行业的精英,同时黑嘴鸥的数量从1200只增加到2011年的8000多只,占有世界总量的绝大多数,位居世界第一,这不得不称为世界奇迹。
    多年来,先后包括《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以及国内和国际主流媒体宣传报道高达数百篇之多,刘德天本人也获得世界级别和中国国内多项环保奖项,辽宁省盘锦市也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黑嘴鸥之乡”称号。
    20年来,黑嘴鸥保护协会通过保护湿地,实现对黑嘴鸥的保护。仅2.8平方公里南小河的湿地面积,承载着全球50%黑嘴鸥的生存空间。
    2003年6月,刘德天在南小河发现因农民在当地引海水养殖对虾,致使海水淹死大批刚出蛋壳还不会飞的鸥雏。他多次向各级主管部门反映这个问题,强调保护南小河的重要性,撰写发表了《天灾人祸:黑嘴鸥惨死南小河》、《哭泣的南小河》、《黑嘴鸥繁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等文章。在政府主管机构的支持下,2004年,南小河保护站正式建立,黑嘴鸥当年就增加了3000多只。
    2007年,一家志愿者协会反映,有人打着开发招商的旗号要在湿地养海参。刘德天赶到现场考察后,在报上刊文表示:“南小河是黑嘴鸥的‘宿舍’(繁殖地),周边湿地是黑嘴鸥的‘食堂’(觅食地),同样不能开发破坏。 ”在媒体的监督和政府的干预下,及时刹住了在湿地的开发招商,黑嘴鸥的家园再次化危为安。
    黑嘴鸥保护协会在保护黑嘴鸥家园的同时,还走进机关、学校、油田矿区进行保护湿地、爱护鸟类教育活动,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使黑嘴鸥繁殖地和栖息地得到保护。
该协会秘书长钱亚超放弃每年丰厚的经商收入,无怨无悔充当全职志愿者,协会会员张桢贞连续8年坚持到野外为鸟投食和张贴环保标语。她和父母共同承担照顾一只受伤的黑嘴鸥的担子,100多个日日夜夜里为小黑嘴鸥每餐更换可口的食物,小鸥病情康复,放飞蓝天。辽河油田笔架岭作业区的不少石油工人都成为了协会会员,他们在宣传环保的同时,在工作中做到“滴油不落地”,使附近2.8平方公里区域成为黑嘴鸥的“天堂”。
    二十年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最好的年龄,而在中国的民间环保史上,这二十年是中国民间环保的起点与发展阶段,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民间环保组织必将为中国的环保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但是,民间环保组织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社会地位、资金来源、专业人才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每一个民间环保草根和相关人士共同去思考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