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投改革将开启外储管理模式的新篇章


  在成立数年之后,中投公司的海外投资收益率有所上升。同时,中投手中的现金已所剩无几,接近满仓操作。今年以来,中投多次呼吁国家追加注资。虽然最后的方案尚未确定,但这项工作确实在推进之中。

  国内《第一财经日报》日前披露,一份由财政部、央行等部门共同参与制订的解决方案已经上报国务院。该方案的要点是:第一步,成立“中投国际”公司专注海外业务,与汇金分账;中投变身为汇金和中投国际的控股公司;第二步,由央行直接对中投国际注资,中投国际将成为有财政部和央行两家股东的投资公司。但央行将注资中投国际的具体金额还不清晰,这首先取决于财政部与央行在中投国际持股比例上的协商与博弈。这一改革也被称为“小中投”方案,即打造一个隔离汇金公司、纯粹市场定位、专注海外投资的“小中投”--中投国际。在最终敲定之前,这一改革和注资方案依然存在悬疑。

  在我们看来,如果这一方案成型,目前外储管理略显混乱的局面将有所改进。最为重要的,在于中投国际和中央汇金公司之间将更加独立。过去,中央汇金公司是中投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由于其持有大量国有金融机构的股权,而大型金融机构近年来的盈利相当可观,这使得中投通过汇金获得了稳定的财源。比如,2010年工、农、中、建四大行合计分红1693.05亿元,其中大股东汇金公司独得875.89亿元。中投年报还显示,在2008和2009年,中投境外投资回报与汇金收益率合并后实现的总资本回报率分别为6.8%和12.9%,均高于同期-2.1%和11.7%的境外投资回报率。显然,汇金在国内的收益对中投总资本回报率有明显的提振作用,但却与中投的海外投资能力无关。更加不妙的是,这可能会“诱导”中投更多地转向国内投资,从而与其海外投资的使命背道而驰。比如,2011年8月中旬,就有消息称,中投已接手国际金融公司持有的上海银行7%的股权,这看起来很像是要当汇金第二。

  在享受汇金带来的好处之时,中投亦面临汇金带来的困扰。这是因为,汇金是一家政策性很强的公司,作为其母公司,中投公司也被“沾染”上政府背景,从而使其开展海外投资时绊手绊脚。在海外投资的选择面和灵活度大大降低后,中投获取更高投资回报的难度明显增加。而海外投资能力上不去的话,继续向中投注资也毫无意义。如此看来,中投若想在中国的外储管理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与汇金“分家”难以避免。

  还需注意的是,如果上述方案成型,央行在中投国际的话语权无疑将逐步提升。当年中投公司成立时,其资本金来源于财政部发行的1.55万亿元特别国债。通过发国债买外储的方式,财政部成为中投的股东。如今,央行有望通过外储换股权的方式,成为中投国际的另一股东。考虑到中投国际未来很可能继续增加资本金,而央行手中庞大的外储又使其具备持续注资的能力,财政部在中投国际的股权结构中所占比例将趋于下降。届时,很可能形成财政部执掌汇金,而央行控股中投国际的局面。由此,央行将建立外管局和中投国际这两大外储管理平台,两者在投资风格和投资标的的选择上,可做一定差异化发展。比如,外管局旗下资产更强调安全性和流动性,而中投国际则更加追求收益性和更广泛的多元化。

  最终分析结论
  与成立之初相较,如今中投的海外投资能力已有所提升。由于中国的巨额外储仍在不断膨胀,中投未来在外储管理中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此过程中,中央汇金公司的剥离势在必行,而央行很可能在中投国际中逐渐掌握更大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