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资本及其在银行绩效考核中的应用


一、风险管理在商业银行管理中日渐强化
中国的商业银行从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中走出来,长期以来对自身经营面对的风险认识不足,风险管理意识不强,这主要表现在:
首先,过分重视规模,轻视资产质量和盈利的现象普遍存在。外部对银行的评价以其规模和网点的多少为标准,而银行内部的考核以存、贷款的规模论英雄。这种绩效考评体系的实施,将银行导向了“重量不重质”的粗放型发展道路。
其次,注重短期目标忽略长期目标。对于银行账面净收入的增加额这一短期目标过分重视而忽视了剔除风险的股权收益率这一长期目标。这一偏差导致银行为增加眼前利润,不顾风险因素,大量从事高风险业务,当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时,便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资产,侵蚀银行资本和股东权益。
再次,对资本的有限性认识不足,过去片面的认识是,中国的商业银行都是国有的,可以不顾资本约束随意扩张规模,随着中国加入WTO,内资银行也要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要求,满足资本对于规模扩张的硬约束。
近几年,随着外部竞争环境的改变,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意识逐步加强,银监会颁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银行贷款损失准备指引》等法规对商业银行经营行为进行指引。各商业银行自身通过各种途径增加银行资本满足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开始在银行内对贷款进行五级分类管理制度。一些治理结构比较先进的股份制银行,以覆盖了风险的经济资本作为银行扩张的资本硬约束,将经济价值、股东回报率等作为衡量银行业绩的重要指标。所有这些都显示,无论从监管层还是从银行自身讲,都开始强化风险管理意识,注重风险管理在银行日常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二、经济资本在风险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
经济资本(EC / Economic Capital)又叫风险资本(CaR / Capital at Risk)是根据银行所承担的风险计算的最低资本需求,用以衡量和防御银行实际承担的风险损失超出预计损失的那部分损失。
银行业务发展所带来的风险可分解为三个层次的损失:
(一)预期损失(EL/Expected Loss
预期损失是银行根据历史经验及数据可以推算和预计到的平均损失,银行通常会通过转移定价将这一损失转化为成本。如:银行发放了10010万元贷款,预计有一笔即10万元不能如期收回,这10万元就是预期损失,银行在设定贷款利率时,可将这一个百分点的风险成本计入其中。
(二)非预期损失(UL / Unexpected Loss
即超过预期损失,不能通过转移定价变成产品成本的那部分损失。如,银行发生了两笔10万元的损失,只有一笔损失记入了成本,另外的10万元损失就成了非预期损失,对这一损失,银行必须用自由资本进行覆盖,这一用来覆盖非预期损失的资本,我们称其为经济资本。在上例中,此资本的数额为10万元。
(三)异常损失(CL / Catastrophe Loss
是指超出银行正常承受能力的损失。这部分损失银行无法用其自有资本进行准备,如果发生,银行只能面临倒闭的风险。
银行是用经济资本去覆盖风险的。银行每做一笔业务,就需要计提一笔资本做靠山,以保证一旦出现不利情况,损失超出了平均数,就可以用这部分经济资本去做抵偿。这就将银行的风险与资本对应了起来。一方面风险决定了资本,银行经营所面对的风险越大,相应的经济资本就越多,剩余的可用来投资取得回报的资本就越少,资本的盈利能力就越差。另一方面,资本对风险也有约束,有多少资本只能承担多大的风险。市场上有无尽的盈利机会,银行如何取舍,关键要看盈利背后的风险大小,要综合估计风险与收益。风险既定的情况下,资本越多,可以做的业务越多;资本固定的情况下,业务的风险越小,可以做的业务越多。如果不计风险盲目扩大业务规模,就会出现不良贷款率高,资本充足率低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经营的银行将面临很多问题。
 
三、经济资本在风险管理考核中的运用
考核对经营管理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传统上,银行在考核其分支机构,调配资源时,是看哪个分行规模大,哪个分行吸收存款多,哪个分行利润高,这个分行就将得到更多的贷款限额,更高的工资支付。这样的考核方法使分支行盲目做大,不计风险的发放贷款,以获得利润的单纯增长,而不顾这种利润的背后所承担的风险。将经济资本运用于考核中,用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RAROC)作为考核和资源配置的依据,可以有效的克服原有方法的缺陷。
RAROC的计算公式如下:
它的分子是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分母是经济资本即非预期损失。
运用RAROCROE(股权收益率)方法进行分支机构绩效考核的比较:
方法
风险度
贷款额
净资产
经济资本
风险调整收益
机构A
10000
600
300
66
机构B
15000
800
800
104
ROEA = 风险调整后收益 / 净资产=66 / 600=11%
ROEB= 风险调整后收益 / 净资产=104/800=13%
RAROCA = 风险调整后收益 / 经济资本 =66 / 300=22%
RAROCB = 风险调整后收益 / 经济资本 = 104/800=13%
从以上对比中可以看出,使用传统的股权收益率方法,ROEA < ROEB,即,B机构的收益率较A机构高, B机构拥有更好的业绩;但是采用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方法,情况则刚好相反,即RAROCA  < RAROCB。原因是,净资产没有像经济资本那样真实的反映两机构占用的资本资源和承受的风险。这导致了高估从事业务风险大、账面利润高的机构的相对盈利水平。
以充分反映了经济资本的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率作为考核标准,得到的收益科学、准确、全面地反映了被考核对象的实际收益。首先,用经济资本替代传统的资产规模等其他类似指标,不但体现当期收益而且体现了未来的风险,更科学的评价了分支机构、业务部门的业绩情况。其次,用经济资本指标考核得到的结果指导总行的有限资本资源在各分支机构、业务部门的分配一方面可以限制银行的盲目扩张,以经济资本作为银行开展业务的资本约束,另一方面,可以将有限的资本合理的分配至各分支机构,以使整个银行的资本收益最大化。再次,将经济资本指标融入考核体系,可以真正的强化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使各分支机构,各业务部门自觉地推行风险管理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