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中美物价别忘了收入因素


  在网上看到一篇报道,标题是《媒体分析中美物价称北京公交等比纽约便宜得多》。从内容上看,比起以往的一些同类报道,这篇应该算是客观得多。文中的主要观点是:其一,“国外品牌的普通消费品,在北京的确比纽约略贵,要是被国人视为‘奢侈品’,其售价更是贵得离谱。”其二,“市内公共交通以及涉及人工、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服务,纽约明显比北京贵很多”。

  文中附了一张表格,分了三档:一档是“北京比纽约贵的商品与服务”,所列举的商品包括李维斯牛仔裤、耐克运动鞋、苹果笔记本电脑。对于这三款,虽然很有可能是“MADE IN CHINA”的,但毕竟是国外知名品牌,得算进口货,所以除了为“知识产权”而付费,还得算上关税。传说中,从香港带个IPhone 4入境,得上1000元钱的关税,刚买的苹果就被狼狼地咬了一口。这么看,这些商品贵得也在情理之中。但是,被誉为“哭泣(一般是男性)”的包包,纽约的最高价比北京的最低价还要低,其“奢侈”程度足实令人咋舌。

  另一档是“两地价格相当的商品与服务”,包括牛肉、猪肉和鸡肉。一般印象,在美国,鸡肉是最便宜的,所以穷人一般都都吃鸡肉。从国内去美国的同胞们要是自己做饭吃的话,大多也按美国穷人的生活方式,鸡肉再加上鸡蛋,猪肉和牛肉则很少问津。现在国内的猪肉、牛肉的价格居然已经跟美国平起平坐。所以,大多数人恐怕也得按“美国穷人的生活方式”过日子了。好在蔬菜还没有与美国接轨,于是想到一句歌词:“没有你(牛肉、猪肉)的日子里,我会更加珍惜自己”——可以预计, 不久的将来,将会有相当一部分中国“肥佬”迅速地苗条下来。当然,如果中国养牛、养猪和养鸡的农民的收入也与美国接轨那就更让人心平气和一些。

  最重要的一档是“北京比纽约便宜的商品与服务”,包括几个部分:一是肯德基,按标准套餐算,恐怕要便宜一半。有个以麦当劳的“巨无霸”汉堡包作国际比较的研究,结论也是北京比纽约便宜一半。但是,另一个参考的指标,应该是收入。文中提到的与人工相关的服务,譬如男生剪发、家政服务,纽约都要比北京贵得多,大概在十倍左右。人工是什么?人工就是劳动报酬。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就是纽约人的收入可能是北京人的十倍左右。有很多研究者做过纽约和北京或上海的收入比较,结论是7倍到11倍不等。若按“巨无霸系数”比较,纽约人的收入正好是北京人的十倍。恰巧在网上找到一张2006—2008年《纽约人的平均工资表》,这张表按各个不同的社会阶层或社会群体分门别类地给出了他们的平均工资。其中,工资收入最少的一档是“无高中学历”的人,他们的年收入是25552美元,月收入是2129美元。若按6.4的汇率计算,那就是月收入13627元人民币。所以即使人工很“贵”,美国的男人还是照样剪发,美国的家庭也还是照样会利用家政服务。至于租车和租房,也是一样,若以“纯粹价格”相比,当然很“贵”。但要计入收入因素,恐怕又要另当别论了。

  最后,再谈谈公交车,纽约的价格是北京高限的4倍多。当然,如果拿地铁作比较,那2元人民币就能转遍北京城的北京人不知比纽约人幸福到哪里去了。但是,北京人的出行幸福是靠政府大量的财政投入支撑起来的,2010年财政补贴达135.5亿元,占北京市财政收入的5.75%;而纽约的不那么幸福的交通费用恐怕更接近“市场”。担心的是,北京市政府的财政是否有一天会支持不了。其实,与此相关的“谣言”似已“小道”过几次。

  当然,记者开宗明义地把作比较的着眼点仅仅放在“中国物价真的高于美国吗?”。但遗憾的是,“仅仅”这样比较似乎没有道出所有的真相,因为物价与收入的相关程度毕竟是相当紧密的。若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问题,对付通货膨胀,控制物价只是手段之一。有些最重要的基本资源,譬如粮食、能源、人工等等,其价格如果始终处于上涨的趋势,那么控制物价的空间就会越来越有限。所以,可采用的另一种手段则是尽快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