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然率、因果律与虚拟组织


虚拟组织在某些令人愉悦的特性一面,在另一面又呈现着恼人的特性。“吸引力”

大于“强迫力,“拉力”重于“推力”,迥异于金字塔式组织结构的网状组织结

...  在凡此种种特性之外,有一个恼人的特性——不确定性。鉴于虚拟组织

的松散性,难以形成“令行禁止”一类的条文规定,乃行未必达、令未必通的特

殊王国。

 

在物理学世界,也有一个此等异类,量子力学。在传统物理学的视角里,量子力

学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异类。自然科学范畴的定律是可以在是无数次试验中被无数

次验证,否则即不能被视为颠扑不破的定律。牛顿在《自然科学之数学原理》中,

即列明若干法则

除那些真实而已足够说明其现象者外,不必去寻找自然界事物的其他原因;

对于自然界中同一类结果,必须尽可能归之于同一种原因;

物体的属性,凡既不能增强也不能减弱者,又为我们实验所能及的范围

内的一切物体所具有者,就应视为所有物体的普遍属性;

实验哲学中,我们必须把那些从各种现象中运用一般归纳而导出的命

看作是完全正确的,或者是非常接近于正确的;虽然可以想像出任何与之

相反的假说,但是没有出现其他现象足以使之更为正确或者出现例外以

前,仍然应当给予如此的对待。

 

而在量子力学的世界里则出现了让传统物理学家感到恼人的特性。海德堡测不准

原理、薛定谔的猫,双孔实验,都揭示了一个与我们所宏观观测范围迥然不同的

量子状态的世界中,在这个微观世界里,量子、粒子是难以观测、难以预计的。

 

这里是一个海德堡测不准原理的解释:当观测电子等量子的时候,观测仪器发射
的光子就能对量子产生作用,从而影响量子的运动,这样,当对于量子位置的测
量越准确的时候对于其动量的测量就越不准确,相反亦然。
 
经典物理世界遵循“因果律”,而量子世界遵循“或然率”。在因果律法则支配
的世界里,输入条件A,则必然获得结果B,如同我们打开开关,灯就亮了,天
经地义,不容置疑;但是在量子世界,“因果律”失效了,代之以事物出现的“可
能性”、“概率”,被“或然率”所支配;也就是说,在量子世界里,我们只能
预测粒子出现在某个位置的可能性是多少。
 
对于习惯生活在“因果律”支配世界的人们,刚刚进入“或然率”世界,会感到
无所适从,因为在一个“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的世界里,事情的前景是
不能被完全预测的。举个例子来说,你即将启程的旅行,只能预测将有99%的可
能性将有旅伴陪同,但你无法预测这个旅伴姓甚名谁,直到这个神秘的人物出现
为止。
 
所以,在这个世界里希望探究具象性的人们会大失所望,“或然率”背后所指的
对象往往是抽象的、数字概念上的对象。
 
虚拟组织就是这样一处场所。偶发、机缘、巧合充满了这个世界,在此背后影响
作用的是或然率使然。你要控制它,会无处下手;你要释怀放手,它又无处不在。
 
问:为什么虚拟组织会变成或然率支配的领地?
答:社交网络的弱链接关系:与金字塔结构组织不同,虚拟组织内部大部分成员
呈现社交网络的“弱链接关系”,而非“强链接关系”
非契约关系:非契约关系也促使在很大程度上使组织趋向于松散,使“因果律”
让位于“或然率”
 
问:由或然率可以推导出什么虚拟组织的行事法则?
    规模
    规模意味着样本量的增加,样本量的无限增加提高了事件发生的概率,促使
不确定性转向确定性
历史
同理,组织运行的时间长度的增长促进了事件发生的概率,以及确定性的产
群体进化
“群体进化”的手段类似于“人工选择”,其要点是将组织内部成员在同一
人工界面共同展示,并促进内部的互动、交汇与融合
 
问:虚拟组织是否是自洽、自在、自为的?
 
答:很可能是的!虚拟组织可以从任意一个节点起始,从偶发事件的起点,尽最
大可能性减少外力干预,完成自洽、自在和自为的循环过程。
 
问:在或然率支配的世界里,“信息反馈”是否发挥作用?
答:应该是的,即使支配定律是或然率,控制论、系统论的基本法则依然发挥效
用,信息反馈会促进组织效率的提高。即时信息反馈的成员将获得大于其他成员
的机会。
 
问:既然“或然率”的特性如此恼人,为什么不想办法通过因果律提高确定性?
答:你更愿意吃到确定性很高,但是乏味的麦当劳汉堡包,还是愿意随便在大街
溜达,在街转角的地方无意中找到一家心仪的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