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个中国


  几期前,我曾写过这样的句子:大国都有自我分化与内部多元发展的倾向。当下的中国,尤像一面破碎的镜子,每一小块镜面都能折射出中国的某种形象,但那又不是这个国家的完整映照。

  乍一看,这样的感觉与观察似乎是没有错的,但深究起来,有所偏差。哪里有那么多不同的中国,看来看去,本质上只有一个。

  很多看上去互不搭界、甚至相互矛盾的现象,其实内在都有一致的肌理。即便它们一时不能体现出重合与一致,但中期来看,亦往往被偶然因素触发走向交会。

  就拿我当时所举的中小企业融资难与互联网等创业公司估值泡沫化的这对例子来看,仅仅一个多月后,这两者冰火两重天的对比已没有那么明显。标志性事件是7月下旬迅雷与盛大文学赴美IPO遇阻,加之此前最近一年海外上市的中国概念股大面积破发,这些现状已直接影响到创业型公司的估值与融资。不少头两个月还大把烧钱的互联网公司,现在得捂着钱袋子过日子了,无人可判定这是一场暂时的秋意还是将迎来长冬。不少分析人士将此归咎于前段时间某些不诚信、有污点而被做空的中概股。固然,海外资本市场对中国公司集体的不信任因之而起,但从今年以来,中国经济硬着陆的争论与疑云始终盘旋在中国上空,这是影响后续中概公司登陆资本市场集体乏力的大背景。在货币超发、大国企垄断大产业、民间产业转型升级困难、政府频频出手调控却是按下葫芦起了瓢的宏观环境下,就算某些产业企业因带有新兴与创新色彩而被赋予高溢价,但生存、发展于斯,也会很快被打回价值原形,乃至折价。

  创新性、创业型公司,与那些传统产业中小公司,它们的处境与出路在根本上没有什么差异,是在同一个中国,被同一种所谓的“模式”贯穿到底。

  该“模式”的辐射力无远弗届,不惟透射过大大小小企业的命运,且延伸到汶川大地震中倒塌的小学校,延伸到基建高潮之后留下的桥塌楼歪动车追尾事故中……没有商业自由而言论受限的“两个”中国,没有经济欣欣向荣而政治体制改革停滞的“两个”中国,它们都是同一个中国,只是不同侧面在特定时分呈现出的表象不一。前天被落后开采手段掩埋在矿井底下的矿工,与昨天在世界最先进技术保障下的动车车厢里因为列车追尾丧命的商务人士,其命运,有何不同?

  实事求是地说,对我们这本杂志的相当多的读者而言,“中国”对他们的意味与对大多数普通百姓的确不同,他们有足够多的选择,把自己与资产安置到更加安全的场所。从这个意义上,对生活工作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来说,确实有两个“中国”,一个是赚钱的胜地,一个是幸福指数低,民众的愤懑情绪时常爆发的国度。但相信吧,总会有那么一个时机,“赐人商机”的中国与“不佑人平安、不予人幸福”的中国将不可并存。前者,将发现自己殊难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