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借钱的主题,写过很多篇文章了。但似乎总是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在借钱的时候,每个人都会面临的一个颇为微妙的问题是:当你从别人那里借钱,需要看是直接的对象还是间接的渠道。这两类对象之间是一种悖论的关系。
本文说的就是借钱对象之间的悖论的问题。
众所周知,人的意愿与人的能力在很多时候是不能匹配的。更多的时候是一种相互矛盾的关系,即:有意愿的在能力方面欠缺,有能力的往往在意愿方面不强烈。
所谓直接的对象,就是那些具备借钱给你的能力的人,他们可以自行判断自身实力,并可以自行决定到底能否借钱给你,并随时可以付诸行动。在他们感觉,为你提供帮助,更多的是在商言商的行为,是利益的交换。这更像是商品社会的商业贷款或者是民间的高利贷。
所谓间接的渠道,是那些虽然在借钱给你的能力方面有所欠缺,但却具有强烈的帮助你摆脱困境的意愿的人,他们与你之间的信任关系到了一定程度,由于信任以及欲望的强烈型,虽然他们自身难以具备借钱给你的实力,但他们愿意用自己的信誉,为你去募集你所需要的钱,为你提供帮助。这更像是从情感出发,来自亲人、家人与朋友之间的帮助关系。
因为注定有些人,不管是从他们的应有实力还是从他们的现有能力,都不足以帮助你渡过难关,但他们有强烈的愿望,即使动用周边的资源,也要为你提供雪中送炭的帮助。
当你从别人那里借钱,你就肯定有个预期的时间,预期的数额,这两者构成了你在借钱阶段性的目标与任务。
每次借钱都是一次限期完成的任务,而且很多时候你都无法让你的目标任务无限期地拖延,在直接的对象与间接的渠道之间,有着很微妙的彼此影响的关系。所以你就需要做出判断与行动,到底是先去讨扰那些有感情但缺乏能力的间接渠道,还是在有能力但在商言商的直接对象之中搞定。
这就是本文所涉及的“借钱悖论”的话题。
先说直接的对象。
那么为什么绝大部分人都不希望从别人那里借钱,更不希望借钱给别人,甚至连想都不敢想,更不要说是去探索与尝试呢?
虽然你会认识很多人,但其实每个人可以达到开口借钱程度,并会如愿提供支持的人并不多,就是说每个人在借钱的时候,直接有效的对象都不多。冯仑说,包括亲戚甚至父母兄弟之类亲近之人,不会超过十个人,也有人说最多不超过5个人、甚至不超过3个人的。
还有人说“人生得遇一知己,足矣”。
从本质上看,借钱本身也是一种推销,借钱本身就是对自身信任感的推销,是以自己的信誉做担保去换取对方的信任。
然而从债权人的角度看,现在的社会,早就没有了欠债还钱的概念,任何人当把钱借出去的时候,就没有奢望对方会还上,更不会奢望会在约定时间还上。所以,假如拥有金钱尚可以保持一种莫名的安全感的话,那么一旦钱借出去了,仅有的一点安全感也大打折扣,因而注定是很不舒服的。
相反,当你有了需求,对方在你的恳求下帮助了你之后,你作为债务人,相当于欠了对方的人情、钱情,那意味着人家在遇到难处的时候,也会指望从你这里得到支持。
人的能力都是相当有限的,不希望承担与自己关系不大的人的责任与压力,所以宁愿斩断自己的贪欲,也不愿意承担超过自己的意愿与能量的风险与压力。
你从债权人那里得到的支持是确定的,而且是既成事实;对方对你的期待总是一个未知数,相比之下,在任何时候,未知数与不确定性的风险与压力是最高的。所以在跟别人借钱,而对方居然痛快地把钱借给你的时候,你就会在瞬间感觉,心理压力增大,大到你的内心难以承受的程度。
虽然理性的人认为,其实人的很多困难与压力都是想像出来的,但更多的人感性,总是焦虑于那种想像中的压力与风险。
所谓“外债好还,人情难了”!
——所以也就不敢跟人借钱。
再看间接的渠道。
前边说了,人家愿意为了你摆脱困境而奔走呼号,虽然没有从自己的腰包里掏钱帮助你度过劫难,但至少人家在内心是真心祝愿并希望你摆脱逆境,而不惜以自己的声望担保,争取他(她)自己的朋友献出自己的力量,帮助你渡过难关的。
应该说间接的渠道要想发挥正常的作用,难度是更大的。只有在留出的时间更充沛、灵活的空间更广阔的情况下,才能降低其难度。
事实证明,就如做业务销售一样,任何企业的直接客户资源毕竟是相当有限的,更多的是通过渠道与外围的协作伙伴介绍过来的。那就需要你给予相关的转介机构与个人一定的利益回报,否则人家没有必要转介绍。
颇为有意思的是:很多人借钱,是在一个悖论之中转圈的,那就是先行去争取他最有把握的(最有能力帮助自己的)人的支持,在被他们拒绝了之后,再去争取那些外围的或许会成为自己的支持者?先去打那些最有把握的仗,这在功利的角度本无可厚非,但在长期的策略以及短期之内的效果上,就会大打折扣。
毕竟如此一来,是给那些奢望能给自己间接提供帮助的人,留出的时间与灵活空间更小了。即使对方想要尽力提供帮助,难度也陡然加大了许多。
最后说一句:
不要抱怨人家无情,没有任何人有义务帮助你。
不要抱怨别人袖手旁观,也许你早已把别人对你的信任提前透支了。
即使要抱怨,也必须要先行扪心自问!
贾春宝
2011年8月6日星期六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http://t.sina.com.cn/jiachunbao
价值中国专栏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新京报网专栏http://blog.bjnews.com.cn/space.php
中国EMBA专栏http://www.chinaemba.com.cn/home/space.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