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定位如何做到与时俱进


  关于报纸是否已经边缘化的争论早已不绝于耳,但毋容置疑的是,在至今甚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报纸依然是中国社会存在的一种主要传播媒介,报业依然会是掌握雄厚文化资源的媒体集群。因此,关于还要不要办报纸的议论可以休矣,传媒界针对报业的眼光更多应该聚焦在如何办好的问题上。如何办好报纸?首当其冲的就是报纸定位问题。

      有关报纸的定位,有人简单地理解为读者定位。这是想当然。报纸定位是一个多指标构成的系统工程,涉及读者定位、内容定位、管理定位、品牌定位等多个方面。定位的准确与否事关报纸的成败,这里所说的准确就包涵“与时俱进”的意思。报纸的定位只能是相对固定,一时一事,若长期不能根据形势调整自己的定位,新的时期依然坚持过去的老的套路,此时的报纸定位就谈不上“准确”两字,势必失去读者。当前中国有些报纸,特别是相当一批地市级党报,长期沿用改革开放初期的办报模式,在新媒体迅猛的发展势头下,处处被动接招,严重滞后于新媒体的发展,其根本就是定位没有与时俱进。

  报纸要与时俱进,内容首先要迎合社会发展的大势

      报纸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是历史的守望者,社会发展历程的记录者。因此,记录时代强音,反映时代潮流是报纸与生俱来的使命。但是纵观目前中国报纸的现状,有的报纸还是因循守旧,八股十足,甚至千报一面。这样的后果是报纸因为其无趣无味、读者流失而越来越无法承担传播主流价值观的责任。在新媒体环境下,报纸的内容更趋深度化、精读化,甚至基于其“白纸黑字”的先天优势,报纸在受众心中较网络媒体更有权威性与说服力。因此,报纸在内容定位上应充分迎合社会发展的大势,满足读者需求,引领社会发展。这种引领对报纸而言是责任,是使命,更是机会。那么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大势是什么?笔者个人以为有三个方面:

      一是改革发展。发展是当前世界的潮流。于中国而言,自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急速上升,目前已经成长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在世界发展中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报纸,我们应该看到,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阶层进一步分化,城乡二元格局进入调整期,因而也可能是局地或个体矛盾的多发期,但无论纵观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形势,改革发展依然是当今社会主旋律。我们可以监督社会,揭露矛盾,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我们必须高唱主旋律,但我们并不回避矛盾,回避问题。社会本身就是在矛盾中发展,把矛盾处理好,解决好,再通过报纸的传播达到化解矛盾、解决类似问题、推动发展的目的,这就是报纸的价值所在。

      二是文化多元。技术的进步推动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促使社会阶层的分化,阶层的分化带来文化的多元。社会阶层的“碎片化”趋势增加了传播的难度,使信息消费多元化,复杂化。文化多元的最直接的结果是个性表达的主观意愿、传播渠道增加。这时就要求报纸把握好文化多元与个性表达的关系,把握好主流声音与个性表达的关系。从文化多元的背景出发,既要坚守主流价值,又要尊重个性表达;既要尊重个性表达,又要在个性表达中捕捉材料为主流声音服务,并最终引领主流价值观。那种讲究形式上“一个鼻孔出气”的报纸内容,是完全不顾文化多元的现实,属于实打实的传播自慰,在传播效果上只会适得其反。

      三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既是中央高层的要求,也是文明社会的显著标志。改革开放的最根本目的是让老百姓得实惠,人类发展的美好前景最终是人人得到关爱与幸福。报纸作为社会公器,无论是报道政策、消息还是言论、广告,最终都是围绕人来服务。从报纸自身的发展需要上说,报纸最终是给人看的,是需要读者的肯定的。报纸受不受欢迎,归根结底在于报纸是否能从读者的利益角度出发,用读者喜欢的语言和方式,报道他们的身边事、身上事。特别是重视读者的诉求,将眼光更多投向基层,投向具体人物,投向人的诉求,既解决读者报纸阅读上的服务,更重视帮助读者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虽是小事,却能以小积大,以小见大,从而顺应大势,受到社会的欢迎。

     报纸要与时俱进,其发展一定要紧跟媒体行业的潮流

      报纸是一个相对特殊、既软又硬的行业。软是软在文化,硬是硬在技术。这些年中国报业无论是办报理念还是传播技术上都有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因此,解决定位与时俱进的问题,还必须适应传媒业发展的潮流。

      譬如生产传播数字化。数字化是媒体业的大趋势。当前大部分报纸,虽然仍然以纸的介质作为其主要存在,但其稿件的来源、生产,报纸的传版、印刷、发行均基本实现了数字化。新数字技术的利用最直接的效果是提高了效率,如通过建立QQ群收集稿源、发布选题,足可充分与外界互动,从而提高内容质量;再如通过手机报、网站、户外数字平台、iPad客户端等多种数字终端发布内容等。但新技术的利用绝不仅仅是提高效率那么简单。技术的利用最终会催生新的办报理念。目前流行的全媒体运作、媒体融合等理念均是报业数字化带来的新成果。当前时代背景下办报,数字化已经成为媒体发展的必要条件。

      竞争品牌化。自2006年开始,中国报业开始普遍重视自身品牌宣传的问题。以广州日报社成立专门的品牌部门为起点,报业整体在品牌建设上有了大的进步。而报社品牌建设力度加大的根本原因,正是报纸盈利能力的下降与都市类报纸竞争的白热化。广告市场虽然在发展,但属于报业的市场份额却在下降,僧多粥少,报社自然就只能千方百计在品牌建设上下功夫,一为留住受众从而继续保持较大的市场影响力,进而将此影响力转化为客户的广告效益;二为在客户面前保持自己的差异化特色从而吸引广告商的关注。因此,在同等起跑线上的中国报业的竞争,已经是包涵视觉视别、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在内的品牌竞争。同城同质化的报纸,若不能在定位上树立自己独特的品牌特色,很难获得读者与广告商的认可和青睐。

      服务平台化。跳出报纸办报纸,既是竞争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目前大多数报纸已经形成的通行做法。报纸的定位固然是要做精品,但更大量的工作却还是线下的努力。将报纸定位成各方面与社会、与读者沟通服务的平台,才能够为报纸提供源源不绝的发展资源和动力。《辽沈晚报》、《温州都市报》、《成都商报》等大报均设立了自己的热线中心,安排大量的人力接听读者的电话,从读者沟通中找新闻,做服务,搞互动,并以此为基础,联动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广泛深入社区居民点,解民忧的同时也做大了报纸的影响力。线下大量的活动与工作,促成报纸版面内容的生动与优化;报纸内容的精彩,亦可以起到再宣传、再发动的良好效果。可见,任何为办报而办报的观念是形而上的,于今也是传统的做法了。

      管理企业化。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正式启动非时政类报刊的改革与报刊退出机制。由此,以往非时政类报纸“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模式将向完全的“企业化管理”转变。继江苏现代快报社整体转为企业之后,今年先后有半岛都市报社、辽沈晚报社等整体转企成功,已经成为报业改革的先峰。报社转企的根本目的是形成市场主体,提高运行效率,办出一流报纸,应该说是大势所趋。因此,报社在管理定位上若能顺应潮流,一方面坚守新闻专业主义,一方面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的方法,才能跟上时代节奏。

  报纸要与时俱进,关键还要跟得上目标受众信息消费习惯的改变

      报纸作为一种媒介,从介质意义上说,还是一种载体。受众从报纸上消费内容,这就跟一个厂家生产衣服吸引消费者购买没什么两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报纸要想吸引读者,像以往那种坐在办公室里我行我素地办报纸是再也行不通的,必须适应目标读者,投其所好,这样才有市场。近十年以来,社会经济、科技大步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媒体形态的多样化与数量的极大丰富,人们对媒体的可选择率大大增加,报纸的生存自然更加艰难。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市场如战场,报纸要与时俱进,自然要充分研究并顺应目标群体信息消费习惯的变化。

      读者口味的变化。随着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年轻的读者群体往往在打拼事业,很难象过去一样一手捧茶,一手拿报纸静静的阅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年轻读者群体更多愿意浅阅读;更多愿意读那些独家的、反映读者所在群体生态的内容;更多愿意消费那些生动的、故事化的而非八股式写法的内容。不难发现,那些始终拥有大量读者的报纸,要不就是以深度、独家见长,要不就是专业、有用见长。因为深度、独家才有独特优势,因为专业、有用才会不可或缺。所以,改变读者对报纸浅阅读的办法莫不是在深度、独家上做文章。报纸必须了解这些特点,因时而动。举个例子,现在报纸的内容大多廉价提供给门户网站,因此,读者一般已经能从网站上阅读报纸的信息。笔者以为,报纸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引导读者购买报纸继续阅读。网络阅读最开始是浅阅读,在海量信息面前,信息的标题与导语会直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而报纸若能在标题与导语上适应读者眼球,以网络上的浅阅读带动本报的深阅读,依靠一些独家或深度稿件将网民的兴趣吸引到报纸上来,这样的二次发布才是有意义的。如何了解读者口味的变化,互动是最好的方式。在发行环节、报社的网站、活动现场与读者充分交流与互动,通过收集读者意见反馈,开展多种形式的读者调查等等都是必要的。

      阅读终端的变化。随着电子阅读器及平板电脑的普及,报纸的生产者必然会有怅然若失的感觉。辛苦生产的报纸发行量下降,而移动终端却大行其道。其实这样的怅然若失大可不必。报纸与电子纸卖的均是内容还不是载体,只要是付费的买卖,内容在哪都是消费,报纸的工作者是同样的收获与成果。所不同的只是报纸的发行理念必须由传统发行向数字发行的转变,报纸的概念要向报业的概念转变。在电子、移动终端可能部分取代甚至最终完全取代纸介质的形势下,报纸生产的定位不是回避这点,而是要主动适应电子移动终端海量、浅阅读的特点,生产出与之相匹配的内容。比如前文中所说的精加工标题和导语,注重冲击力与亲和度等。另一方面,电子媒介的产生为读者的个性表达提供了条件,现在的报纸还可充分利用这一便利条件,让广大读者参与到报纸内容的生产当中来,让他们出谋划策,提意见,出点子,甚至亲自写稿,如此,报纸的定位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时刻与读者的需求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