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在美国失眠


  来到美国已快三周,生活渐趋正常。可没想到这三天来,居然每天失眠。我不是已经克了时差了吗?

  印象中,已经很久没有经历失眠的痛苦了。偶尔一次因为晚上喝咖啡或者其他问题,会有某一天的睡眠问题。其余时间,睡眠一直非常好,也被自己自诩为心底无事的象征。

  过去曾有过失眠问题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很遥远了,好像是高中吧。那时学习异常紧张,大小考试不断。记忆中有一段时间睡眠不好,睡不着觉。常常愤恨地听着宿舍里其他同学的鼾声和呼吸声,,瞪着双眼等着四周天空渐渐亮起来。

  后来是怎么解决这一问题来着?忘了。只记得高考前一天,担心自己睡不着觉,到亲戚那里搞了一点安眠药。结果吃了安眠药还是很久都没睡着,第二天一整天就跟在梦游似的。还好考上了大学,要不然可不知怎么办。

  因为平时自己的好睡,有时甚至羡慕那些睡不着觉的人,觉得每天省下几个小时,可以多干多少事情啊。特别佩服我的老师何勤华和林尚立,两人都是每天只睡5、6个小时的时间,既做出了学问,又干好了行政工作。真是精力超人。

  不平常之人,必有不平常之能。据说拿破仑和列宁都是每天只睡5个小时的人。对于每天必睡8小时的我来说,只能把他们的精力当作传说了,可观而不学。

  没想到,在远离家乡的一个美国小城,我竟然又一次遭遇到睡眠问题。窗外,停满着汽车,小区内静悄悄,没有一个人影,只有每栋房子外面挂着的路灯亮着。远处,高速公路上,不时还有汽车呼啸而过。间或,有火车经过不远处的铁轨。

  这是美国的深夜,是家乡的下午。不是因为想家(好像不是),不是因为要考试,不是因为压力大,似乎什么也不是,可竟然就

  ——失眠了。

  记得看过哪部片子,里面的主人公是靠数绵羊来克服失眠。可我知道,这法子根本没有用,因为我自己尝试过不下十次。安眠药现在可没有,吃了也未必管用,就像我高考前那次。看哲学书也不管用,这两天我每天睡前都看一个多小时的《传习录》——我带到美国的唯一一本书。看书的时候,确实有倦意,但一躺在床上,就清醒了。

  记得有个什么名人在接受电视采访时说,如果进监狱且只能带一本书的话,那他会选择《纯粹理性批判》,因为这本书会帮助他睡眠。《纯批》至今我已经看了三四遍,尚没有体会到他所说的催眠效果。因为好像每次看这本书,都是挑自己最清醒的时候,而且一般还要喝杯咖啡。

  记得谁说过,胡塞尔说自己写下的哲学文字,只有在每天早上自己最清醒的时候才能看得懂。一直还没有勇气和时间,去阅读胡塞尔。事实上,20世纪几个最为重要的哲学家的著作,几乎都没有读过。

  长久以来,一直在纠结中。一方面,真想抛开一切,只读自己想读的书,不管其他;另一方面,总有任务要优先完成,有课要上,有东西要写。读自己想读的书,总是要排到后面,最后总是没有时间。人生总是无奈,不知到底是谁的责任。

  拉拉杂杂,想到很多,也不断敲下文字,眼皮似乎已经打架,可不知自己躺到床上时,能否像坐着那样想睡觉。躺着不睡坐着困,难道自己真的老了?

  想着每周带我们一起读圣经的美国老太,八十多岁,开着车,到处跑。跟她比,我有什么资格说自己已经老了?

  不写了。还是去寻找失去的睡眠吧。记得很久以前看过南怀瑾说过的一句话,没有人知道自己是怎么睡着的。

  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