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平庸干部何以能“久”据岗位?
干部,干部,是干出来的,必须立足于干事,尽心尽职干事,要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但是,机关中总有一些干部不求无功,但求无过,松松垮垮、疲疲沓沓、浑浑噩噩,平庸懒散,不但影响机关工作效能,贻误事业发展,还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的形象和公信力。
按理,干部管理工作中,必须能者上,庸者下。但是,总有那么一部分甚至是一大部分平庸干部空占位置,而且还能“久”据岗位,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圆滑善钻营。大凡工作平庸者,其头脑似乎并不平庸,只是将心思用错了地方,他们在工作上得过且过,但在所谓的个人前途和一己私利上却从来不是安贫乐道,相反,有些人还深谙官场厚黑之道,待人处事极其圆滑,而且特别善于钻营、擅长投机,见机会就上,有好处就争,看似松松垮垮,其实内心蠢蠢欲动,只不过比较善于掩饰、伪装罢了,其目的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官帽和唾手可得的既得利益,而不是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去努力工作、无私奉献。这样的平庸之辈、无能之徒,一旦得势,将会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危害更大。正因为如此,在选人用人问题上,必须坚持“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钻营者得利”的导向和原则,坚决做到能者上、庸者下,真正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和一心为民、干事创业、创先创优的工作氛围。
集体无意识。一个干部平庸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群干部懒散平庸、不作为、集体无意识。对于官场中的庸懒散等诟病,其实很多人不是不知道,也不是不痛恨,而是怕得罪人,信奉“你好我好大家好”的错误原则,讲人情、和稀泥。你不说我,我不说你,看似一团和气,其实是蛇鼠一窝,缺乏正气、缺失正义。这种集体无意识导致的结果就是,庸者无罪、懒者无过,相反那些埋头苦干、默默奉献、特别能创新、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干部还会遭到冷遇、嘲讽或打击。因此,要想彻底根除一些干部的庸懒散现象,避免小人得志和平庸干部久据岗位,必须强化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理想教育、宗旨教育、道德教育,从根本上净化政治土壤,打造素质高、作风硬、工作实的干部队伍。
问责不给力。领导干部,不是政治荣耀,更不是特权的代名词,而必须以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党分忧,为民解忧,尽责履职。不作为、乱作为、不负责、不担责者,就必须受到问责。但是,在一些地方、个别部门、少数单位,对“庸懒散软”干部的问责处理却失之于宽、软、松。即便在诸如“治庸风暴”、“作风建设年”等活动中,有些干部可能被问责,但也往往是一些小鱼小虾,更有甚者,连问责对象都故意搞错,欺上瞒下、蒙混过关。问责不给力、不得力,使得一些“庸官”、“懒官” 对“庸懒散软”行为不以为然,提不起精神、担不了责任。因此,不处理责任人就立不起责任,制度也就形同虚设、废纸一张。只有处理到位,责任才能到位。而“庸懒散软”往往与贪腐连在一起,治小病可以避免干部的大病,治大病可以帮助干部避免牢狱之灾。因此,敢于按原则处理人,也是对人负责,这是大仁大义。我们揪住队伍中“庸懒散软”的少部分人,敢用猛药,敢动手术,就可以避免“疾病”蔓延。从小处讲,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从大处讲,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
在其位,谋其政,担其责。我们不能允许庸者占据岗位,那是“能力席位”,只认条件不认人,只能是“椅子”选择人,而不是人去选择“椅子”。领导干部如果讲人情、和稀泥,搞“你好我好大家好”,就会出大问题,最后是以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受损,以人民群众对我们的不良评价作为代价。领导干部的权力和岗位是人民群众赋予的,如果不努力、不上进,不为民做事、不为民担责,就胜任不了岗位要求,就必须从岗位上下来,而不能让其“久”据岗位。当然,“治庸计划”必须立足于长远、着眼于治本,既要打屁股,又要注意打对屁股,不能出现出空拳、放空炮现象。
(倪洋军)
一些平庸干部何以能“久”据岗位?
评论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