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布斯之后,苹果是否依然传奇?


  对于那些自做聪明的预言家和事后诸葛亮们而言,任何预测苹果和乔布斯的“远见卓识”,最后都将会被证明“胡说八道”。于此,我们不敢对乔布斯之后的苹果做任何臆测,我们更愿意相信,乔布斯这次的离职,在选择接班人方面一定是花了功夫,继任者蒂姆·库克是公司COO,是一个48岁的单身“运营天才”,他有多达12年的IBM北美地区的销售与制造经验,从1998年加入苹果至今,效力长达13年,是他把运营“一团糟”的苹果,完成运营上的彻底转型,在制造、分销、库存管理等方面,帮助苹果实现运营突破。而库克那句“库存产品是魔鬼,你要像从事奶制品行业一样管理库存,如果奶制品过了保质期,问题就来了”的经典运营管理理论,也被后来者奉为圭臬。

  所以,我们大可不必为苹果担心。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在乔布斯宣布辞职那天,全球股市的超过5%的市值下跌,我们完全可以看成市场对于乔布斯的致敬,因为我们总要给粉丝们一个情感的表达吧,哪怕是那些眼里只有金钱没有情感的华尔街投机客们,因为他们看到手中使用的IPHONE或者IPAD,就会想到乔布斯,基本的礼数还是要的。接下来,IPHONE5会继续推出,IPAD3也会按照计划推出,乔布斯开创的IPHONE/IPAD传奇,已经会在库克时代继续着,对苹果而言,或许(我是说或许)未来五年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从“创意为王”到“运营为王”,如何从“明星主义”到“平民主义”,如何从“独领风骚”到“群雄逐鹿”。

  乔布斯之后苹果转型一:如何从“创意为王”到“运营为王”。

  毫无疑问,创意绝对是苹果的核心竞争力,它的出其不意永远都领先别人若干步,这种特立独行造就了苹果的市场占有率和雷打不动的粉丝们。但,有天才一定不是常态,对于企业而言,期望天才的加入可遇不可及,大多数情况下,优秀公司里顶多是一群训练有素的精英。精英和天才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其距离绝对不亚于地球和月亮的距离。

  这种情况下,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靠出其不意,靠颠覆现状,都有相当大的难度,再加上竞争对手毫不留情的穷追猛打,没有人给精英足够的时间让其完成天才们的使命和任务。而最靠谱的莫过于,争取稍微领先趋势一点点,尽可能多的走在对手的前面,尽可能争取更多的忠诚客户,尽可能把竞争对手的蛋糕抢过来一点点。因此,对苹果而言,真正靠运营来管理公司的时代来临了,苹果需要持续领先,需要靠运营领先,而要做到这一点,加重运营的分量,加重运营的效能,这些都将是苹果在“后乔布斯时代”要解决的问题。

  乔布斯之后苹果转型二:如何从“明星主义”到“平民主义”。

  全世界所有明星的悲哀在于,你只能流行于一个时代,短则一两年,多则十几年,像乔布斯这种可以流行20多年的明星本就少见,而对于越来越挑剔的消费者而言,不知道哪一天,他们会厌倦“简约主义”,投靠马克·扎克伯格的FaceBook阵营(不出意外,FaceBook肯定会推出它的终端产品,就像GOOGLE收购摩托罗拉一样,没有终端永远会受制于人),或者会选择google的科技化应用,又或者是选择转型之后的微软。现今消费者最大的趋势是喜怒无常,最大的挑战是喜新厌旧,最大的痛苦是爱恨交加。

  所以,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甘于明星主义的公司,不光心累,更会天天在高压下提心吊胆,他们永远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如何才能不过气。因此,对于大多数公司而言,流于庸俗不是他们的主动选择,但却可能是他们的被动选择。这种情况下,从神坛上走下来,走到平民中去几乎成为大多数公司的发展路径,IBM如此,摩托罗拉如此,黑莓如此,福特汽车如此,西门子如此,星巴克如此。那么,苹果呢?但愿这种“庸俗之路”离苹果越远越好,因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一个“永不落幕”的完美之梦。

  对此,虽然一万个不情愿,但我依然选择悲观。

  乔布斯之后苹果转型三:如何从“独领风骚”到“群雄逐鹿”。

  这个转型恐怕已经成为现实。三星在打败索尼之后,它充满杀气的眼里一直都是苹果;诺基亚在占领全球手机最大市场份额之后,心里的纠结对象依然是苹果;微软就不用说了,羡慕嫉妒苹果已经若干年;GOOGLE收购摩托罗拉,意图更是直指苹果……对于苹果而言,群雄逐鹿的江湖已经开始了,剩下的问题只是如何应对了。

  祝福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