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的若干问题与科研体制问题


 
 
 
 
 
2007111报道,为落实 2004 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关于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指示精神,由蒋正华、徐匡迪和宋健任组长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组成,集中了包括十多位两院院士在内的300多位专家学者,自20042月至20064月,对科学发展观、人口发展态势、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重大关系等3个分课题及其42个子课题,进行了广泛、深入地调研和专题研究论证,形成了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公布以曾任过西安交通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国家计生委副主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蒋正华;曾任上海市市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未有人口专业背景而除外);和曾著有《人口预测和人口控制》,任国家科委主任、国务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宋健,担任课题研究组组长,显然是用此来表明《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的水平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从这一成果和既往人口学术水平,可以估计到的是主要是以蒋正华为主搞出来的,宋健历经实践的长期思考与反思,我认为不会再搞出如此水平的研究报告,此研究报告可以告诉我们的是:只见官曾升大过,但却从未见人口学术水平有过大幅提升。更未见到为人口学与中国人口控制,做过经得住实践检验的成果与贡献。官位的高低代表不了人口学术水平的高低,可是现在有人就是凭借曾经的官位影响,却能在现科技体制不健全条件下,在学风不正与学术腐败问题严重之时,仍有着相当大的随波逐流市场,而只有在真正追求科学、尊重科学,以科学发展观来做人做事的学者那里,却一直没有市场。因为他们尊重的是科学,探索的是规律,从不违心以官位来判别科学性与学术水平高低。真正搞科研者,一定要尊重科研工作的规律,要依靠那些一直在科研第一线从事研究工作的有成就学者,而不是靠样学者。否则,就是科学研究中的极不正常现象,也是搞不好科研的。人口是一社会过程,在此研究报告中,几乎少见社会学的观点,更不见体现中国人民智慧的,首创晚、稀、少式计划生育,及其神奇的成效。因为,这段计划生育历史雄辩地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这就是计划生育政策属社会公共政策范畴,若计划生育政策没有一个社会力量,不是大家同意,不是大家一起来做,那时不行的。时至今日,都没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何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理念。
尽管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集中了十多位两院院士在内的300多位专家学者,如果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果真如实地反映了他们的科研成果与学术水平,那只能说,今天的人口学术水平较之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不是进步了,而是大倒退了。因为,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成果,竟出了那么多令人不可置信的,背离人口学基本常识的学术问题,现简述如下:
 
1.《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认定的中国自1973年全面推行计划生育以来”.
  实际是1970年全国多数城乡都实施了计划生育,只是1973年才将群众创造的晚、稀、少经验,形成了计划生育政策。只要从相关全国人口自然变动数据中就可直观看出。显然,这是连中国全面实施计划生育的时间都未搞清楚。
2《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指出:生育率下降导致人口抚养比下降1/3,为经济增长创造了40年左右的人口红利
   
中国实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国策至今已40年,如果仅能创造出40年左右的人口红利期,未来就是远大于40年的人口负利期,那么,实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就是得不偿失的一大失误。
对于人口年龄构成比——人口抚养比,不是在任何人口条件下都可直接应用,关于人口年龄构成比的适用条件,正是国内外学界未给出的答案问题,所以,才需要研究,也正是因此不分条件的应用,才普遍出了那么多的悖论。
 3《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指出: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转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只要有些人口专业常识的学者,都应知道人口转变阶段的判断常识。只要知道就能从人口统计数据中,简单而清晰地断定,自1970年全面实施计划生育起,反映1970年计划生育成效的1971年,就开始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转向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而不是花费了近30年的时间。 
4《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指出: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仍有1.5-1.7亿人,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将持续存在
   
近年来2.2亿多的农民工人口,反映的中国工业化过程中,农业机械化、电力化水平的提高,在保证农业基础上,发展生产力与解放生产力的结果。只有加强农业基础,才能解放更多的农业劳动力转入到非农业生产领域,也即是城镇化过程。因此,推论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仍有1.5-1.7亿人没有根据。
5.《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指出:今后20年将有3亿农村人口陆续转化为城镇人口
    
目前就有多达2.2亿多的农民工人口尚未市民化,何谈今后20年将有3亿农村人口陆续转化为城镇人口?
6.《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指出:根据劳动年龄人口的两种不同定义(15-59岁人口或15-64岁人口),计算总抚养有两种方式
     国际社会关于劳动年龄人口明确规定是15-64岁,任何国家都不得以退休年龄作为劳动年龄人口的上限年龄,也不得将下限年龄根据自己的国情实际进行前移,人口学中也有此严格限定。否则,国际间就不可进行比较。显然,这是有违科学基本常识。
7.《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指出:目前的低生育水平反弹势能大,维持低生育水平的代价高,必须创新工作思路、机制和方法。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降至的低生育水平,主要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已跃居为主导地位的结果,从而才使低生育水平得以稳定,这种稳定具有本质性的改变,那里还存在什么目前的低生育水平反弹势能大,维持低生育水平的代价高,必须创新工作思路、机制和方法问题。
8.《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指出:现阶段的低生育水平很不稳定。群众生育意愿与现行生育政策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多数地区人口增长存在反弹势能。政府职能转变、社会快速转型和人口加剧流动,使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工作方式效力递减;一些地方对计划生育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足;人口综合治理机制尚不完善,任何工作失误及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都可能导致生育水平回升。
   
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影响生育水平已跃居为主导地位的条件下,现阶段的低生育水平时稳定的,只不过这种生育水平不像总和生育率值所表征的那样,因为总和生育率值在反映非稳定急剧变动的人口生育水平时,是一个跨度相当大的值域区间。现阶段群众生育意愿的生育孩子数的平均水平与实际可能的平均终身可能生育子女数1.8不会差距太大。
9.《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问题,必须调整发展思路,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是实施教育立国之所需,而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问题,是新兴工业化过程与城镇化过程中要解决的大战略问题。所谓人口数量是解决中国过剩人口规模问题,所谓人口结构问题是伴随解决过剩人口过程的年龄结构转化问题,所谓分布不是解决腾冲至爱辉划分国土面积西北、东南各一半,西北部分占总人口的95%以上,而东南部分占总人口的不足5%,这样的自然地理形成的人口分布。这种人口分布是合理的而非是不合理的。也就是说,解决人口分布问题是指城镇化过程中的城镇人口分布问题,其根据是构件城镇化过程中的城市体系与城市位序城镇人口分布法则。
10《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是我国社会快速转型期,人口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人口安全面临的风险依然存在   
    中国人口在计划生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作用下,正在向好的方面发展,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是认识问题与体制问题。所谓人口安全也是发展中的问题,即城镇化过程农村人口过度向特大城市与大城市聚集而造成城镇人口分布极不均衡问题。
11.《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指出:人口老龄化将导致抚养比不断提高,对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压力加大,并影响到社会代际关系的和谐。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使农村老龄化形势更为严峻。尤其要关注庞大老年人群中的贫困化和边缘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过程初期并不导致抚养比提高,而且还导致抚养比下降,人口老龄化中后期导致抚养比提高,是劳动年龄人口的劳动力人口就业难得以缓解的反映,是社会生产率提高是因就业充分状况得以提高的部分反映,这就是中国人口老龄化不同于欧洲与美国等人口老龄化的特征。抚养比问题的关键是解决绝对数问题,2035年前的老年人口都是由1970年前未实施计划生育时期盲目生育时的出生人口构成,就是中国人口不老龄化,甚至年轻化也是这些相对不变规模的老年人口。解决这些老年人口的抚养问题关键是体制与需求的不能缺位问题。所谓农村老龄化形势严峻,那是不完全城镇化,即农民工尚未市民化造成的问题。实施计划生育大幅度减少的出生,就是减少了未来的老年人口。若连在1970年前出生的那些老年人口的抚养都成了问题,那么,若不实施计划生育,未来的老年人口问题就更无法解决,可见,出生人口的大幅减少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提前到来与加速,实际对中国人口来说,是为解决老年人口问题提供了机遇与有利于解决无计划生育时期出生的老年人口问题。
老龄化对中国人口来说,是好事、大好事,老龄化是一个过程,一旦结构近似稳定不变,老龄化过程也即完成。中国人口若不老龄化,也即不少生4亿多人口,那么,中国现人口就是近17.5亿。最近,有人有提出老年人口比例上限不超过26%,老年人口比例是根据人口规模适宜否的变动所确定的,任何对中国过剩人口的老龄化以及对劳动力人口的短缺,所提出的种种担心。都是杞人忧天。
12.《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指出:需要强调指出,由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响,2005-2020年,20-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将形成一个小高峰
   
2005-2020年,在低生育水平下,人口的增长完全是一种惯性增长,竟然把人口的惯性增长都能称之形成人口出生小高峰。真不知这是何等的学术水平。
13《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指出:“ 综合运用经济社会政策,建立社会安全网,发挥人口政策的导向作用,解决人口老龄化、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等人口结构性问题.”
只要是稍有些人口专业常识的工作者,恐怕都不明白,也真的搞不懂,怎么综合运用经济社会政策,建立社会安全网,发挥人口政策的导向作用,才能解决人口老龄化的人口结构性问题。年龄结构一旦形成,就不像物质生产那样可以去调整!这就是人口再生产区别于物质生产的一大显著特征。
老龄化主要是老年人口比例动态上升的过程,可以说是整体年龄结构变动的体现,解决人口结构只能从出生人口一个年龄一个年龄地解决。可以肯定地说,这样的结论只能是让内行读不懂,让外行不知所措。若参与此项研究的专家300多人,连此论述都认同,那么,这个学界的学术水平就不是在进步而是在学术大倒退。
14《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指出:“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总和生育率已降到1.8 左右,并稳定至今”。如果人口总量(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下同)峰值控制在15亿人左右,全国总和生育率在未来30年应保持在1.8左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中国人口在不足10亿时,实施了计划生育,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大约花费了一个多人口生命周期的时间长度,才可能在本世纪50年代左右停止人口增长。难道较不足10亿时多出5个亿,就利于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了?中国是一个人口过剩的国家,低于1.8只是生成与之相应的年龄结构,多积蓄一些缩减惯性元素,只能是更趋于协调而不是其反面。如果对此认识不清,那是年龄结构基础理论一发表可能就解决认识问题了。
如果按《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所判定的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总和生育率已降到1.8 左右,并稳定至今”,那么,中国总人口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本世纪50年代左右才停止增长。有些常识的人口学者,只凭借基本经验,就可以断定中国大陆总人口将在21世纪30年代中期前后,就应停止增长。足见,人口学术水平是相当之一般,或称比较差。
15.《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指出:为世界人口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供了宝贵经验 
   中国实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确为世界人口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历经的这条道路曲折,否则,我们在解决人口问题上的成效就更加显著。诸如,始于1980年至1984年中期,不分城乡差异的只能生育一个孩子造成的沉痛教训与失误,也应实事求是地如实体现出来,因为短短4一胎化,所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请见价值中国网马瀛通的风雨30年的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生涯感悟)绝不可低估。今天,生育政策的复归求实问题难,就是因为非但没有将此作为沉痛教训来汲取,反而却认为是成就或必经过程经验。因此,实在是令人痛心。《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的组长蒋正华等,之所以无认识,主要是还没搞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还不敢正视事实,还在自以为是.因此,科学有时也难免能战胜某些方面的无知。从这个报告还可以清晰地看出,某些人的人口学术水平实在是值得参加进修班提高一下了。
 
  16.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指出:取得这些成就的基本经验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发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坚持发展经济和控制人口两手抓,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推进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坚持人口领域的对外开放,树立负责任人口大国的良好形象。”    
   
计划生育与人口控制,在1970-1980年取得的成就,被世界堪称是近代史上生育水平下降的奇迹。显然,所谓取得这些成就的基本经验,用上述的惯用表述法,是张冠李戴,也是不实事求是,完全不符合实际.
    诸如其他基本概念的名词解释,也存在不少问题,诸如,“在正常情况下,出生性别比是由生物学规律决定的,保持在103~107 之间”.
   
实际上,这个值域是1955年联合国在其相关文献中规定的,但不是103-107 而是102-107。这里不再继续评述,只是让读者去评述吧!
     这种问题已不是个别
现象,甚至有的学术水平较差者,还成了一些招标科研课题的评审者,使科研经费与课题招标也成了走关系,使科研经费没有落到真正搞科研者的手里.科研体制问题已成了科技创新与培养人才的障碍.我国所处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解放思想,大胆改革,才能解决发展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