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收紧下的委托贷款潮:上市公司成主要"放贷人"


       来自央行、商业银行、上市公司的信息显示,上半年委托贷款正在急速飙升。央行的统计称,今年上半年,委托贷款增加7028亿元,同比多增3829亿元。换句话说,在信贷规模受控制的情况下,上半年委托贷款同比增长约120%。

  根据《贷款通则》,委托贷款,系指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委托人提供资金,由贷款人(即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贷款人(受托人)只收取手续费,不承担贷款风险。

  上半年委托贷款的激增从上市公司公告中已经初露端倪。上市公司腾达建设此前不久曾发布的公告显示,腾达建设为宜春市腾达宜工置业有限公司提供委托贷款。委托贷款金额不超过2亿元,贷款期限2年。

  无独有偶,宝诚投资、波导等多家上市公司,在上半年均公布过发放委托贷款的相关公告。

  “委托贷款的增长与整个宏观经济形势有关。”工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樊志刚表示,货币政策收紧,企业资金紧张,而贷款渠道受到一定限制的情况下,企业又有强烈的资金需求,通过委托贷款的形式,弥补贷款留下的空间。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也认为,委托贷款增长过快,与银行信贷控制、货币政策从紧有很大的关系。

  事实上,陆续发布的银行中报也显示了委托贷款的激增。

  央行公布的数字也得到了印证: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4.17万亿元,同比少增4497亿元,而同期委托贷款则呈现脱缰之势,委托贷款达到7028亿元,在社会融资总量中占比9.1%,同比高5.1个百分点。(本文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聂伟柱 黄诗欣)

  上市公司热衷做"放贷人" 委托贷款收益超主业

  什么叫冷热不均?看看几条上市公司资金新闻就知道了。

  先看第一条:说因资金利率飙升,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热衷发放委托贷款,有的公司委托贷款收益甚至超过主业。截至7月底,在上市公司发布的对外委托贷款公告中,年利率最低为12%,最高则达到21.6%。

  说白了,这些公司资金富余又没项目可投,于是干起了“高利贷”的买卖。

  比如,钱江生化(600796)宣布对外委托贷款1.4亿元,年利率为12%,每年利息收入高达1680万元,而公司一季度净利润只有1369万元。武汉健民(600976)宣布对外委托贷款1.5亿元,年利率为20%,一年利息收入将达3000万元,而武汉健民上半年净利润也不过3620万元。


  其实,除了这两家,干这买卖的并不算少,只不过信息披露不到位你不知道罢了。

  不做不知道,放贷真是妙:低成本拿到资金高价格放出去,实在是一本万利的好事。不过,这些公司恐怕忘了一条,买卖资金是个相对垄断的生意,得有牌照才行,他们的行为迟早要受到质疑和惩罚,此处暂且不表。

  说完资金富余的公司再看第二条新闻:就在前几天,一则报道称公布中报的180家公司虽然交出总计170亿元净利润的成绩单,但其经营性现金流却大降77%至-29.70万元。逾五成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告负,超过六成的公司资金情况正在恶化。

  该文章言之凿凿,说“货币紧缩向实体企业的传导,在上市公司身上最为明显。今年上半年,虽然A股上市公司净利润仍然保持增长,七成以上的公司仍然递上了预喜成绩单,但现金流情况却在明显恶化。”

  一正一反,都是说上市公司,但彼此落差如此之大不禁让普通投资者一头雾水:上市公司资金面究竟怎么回事?

  有人说了,A股上市公司两千多家,一句话岂能给出个结论。事实虽然如此,不过这冷热不均的现状倒愈发反映出一个老问题,那就是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显然出现了偏差。

  按理说,货币政策紧缩再加上周边经济体出现种种问题,上市公司作为一个群体,本不该出现明显的“风景这边独好”。以资金为例,即便没有更好的项目,手头资金也不至于多到可以贷出去当“二银行”。但这一切真的就发生了,这不是市场机制出现问题是什么?

  市场机制中的源头之一就是银行的金融资源分配问题。

  从许多银行信贷部门反映的情况来看,尽管资金面趋紧,但上市公司仍是各家商业银行放贷的香饽饽,他们很容易从银行获得贷款甚至低息贷款。

  有这样一个的循环关系:银行贷款给上市公司,部分不守规矩的上市公司以委托贷款高息发放出去吃利差,银行则收取贷款利息和委托贷款手续费。他们各得其所,只是苦了有真实资金需求的中小公司和微型企业。

  资金是公司的血液,如果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相当于失血过多的身体即便有再强大的基础都可能瞬间崩溃,更何况底子本来就很薄弱的小企业。

  记得有人感慨,说那么高的利率居然还有人抢着去贷,他们究竟做的是什么生意?要我说,这可真是冤枉了那些中小企业,他们并非找到了超过50%收益率的好买卖,而是面对即将断裂的资金链,他们不得不饮鸩止渴,熬过这一时再说。那钱是用来救命而不是生钱的!

  这就是区别。

  金融资源是实体经济的基本动力,其配置严重失衡必然导致实体经济增长乏力甚至崩溃,对此,监管当局不可不察。 评论员 张立栋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关键词:委托贷款 货币政策 高利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