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1期”群体性暴涨迷踪


  上半年A股惨淡跌宕,公募基金和券商集合理财盈利者了了,在6月末开始的反弹行情中局势才稍微有所缓和。

  而阳光私募,缘于某一个特别群落的独自妖娆,令其所呈现出来的,是另一番完全不同的激情场景。

  据上海财汇统计,在1400多只正在运营的私募产品中,成立时间超过半年且在今年上半年中盈利的产品有183只,占比并不算多。

  然而,就在这183只产品中,埋伏着一支彪悍的部落:18只产品收益超过10%,4只产品收益超过20%。

  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公募基金同期获益最多的产品南方隆元产业主题股票半年收益不过8.8%,而所有成立超过半年的200余只偏股型基金,上半年实现正收益的产品不过区区62只。

  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与阳光私募同样定位于“绝对收益”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今年上半年收益最好的一只产品兴业金麒麟1号的收益只有1.84%。

  另一个巧合则是,在上半年业绩排名最为靠前的前10位的阳光私募产品中,有约半数是所在投资管理公司的“1期”或“1号”产品。

  “1期”爆发

  以呈瑞一期为例,这只成立于去年10月的产品几乎完全没有享受到去年中小板狂欢的结构性牛市,尤其是,其去年10月25日正式成立之日,大盘恰恰正好站上了3000点的高位,悄然酝酿发动一波近400点的深幅跳水。

  两周之后,大盘展开一波几乎是断崖式的下跌,11月12日一天即跌去162点。同期,呈瑞一期却稳步上扬,在去年12月31日上证指数从3100多点的高位回落至2800点左右的时候,呈瑞1期的净值却逆势上涨至1.14。

  事后来看,这仅仅是呈瑞1期大幅飙涨的序幕。

  1月份大盘震荡调整,呈瑞一期也随着大势的趋势,在到达1.19之后开始下跌,但当在1月末净值跌破1.1元之后,便迅速如弹簧般反弹,到3月底时净值就已经达到1.37,单月中涨幅超过25%;到4月22日,呈瑞1期的净值再创新高1.504,累计收益超50%,而此时距其成立才刚刚半年,期间上证指数微涨1.19%。

  就在呈瑞1期净值高歌猛进的同时,呈瑞系产品队列也悄然扩张:在4月中旬,呈瑞系连续发行3只新产品。

  巧的是,市场也在这个时候再次掉头向下。在市场普跌的情况下,呈瑞系四只产品开始同步回调,跌幅最深的呈瑞一期净值一度跌至1.31。

  但6月初之后,呈瑞系全线企稳并强劲反弹,一个月之后,呈瑞1期在7月8日其净值再次突破前期净值高点,并与7月15日创下1.6503的惊人净值;同期,曾先后陷入短暂亏损的呈瑞2-4期三只产品也先后扭亏为盈,实现全线盈利,其中呈瑞2期一度亏损达7%,但到7月15日净值已达1.1248。

  而藉由呈瑞1期的惊人表现,半年之内,呈瑞在业内一战成名,到7月中旬,呈瑞系已经成立有5只产品,几乎创下同业之中最快的扩张记录。

  显然,呈瑞1期的爆发轨迹并不能够轻易被复制,但在同期,几只同样是名不见经传的“1期”产品,也创下了超过公募基金业绩状元的惊人收益。

  上海财汇统计数据显示,去年12月31日成立的中融•宁聚稳进,是宁聚投资旗下第一只也是唯一一只阳光私募产品,截至6月30日,其累计净值已达1.1205,而到7月15日,更上涨至1.1864,成立6个半月收益为18.64%!

  除此之外,去年1月成立的华富励勤1期,在整个2010年几乎毫无斩获,但上半年一举拿下13.61%的收益,到7月15日成立以来累计收益也已逾20%。但截至目前,华富励勤旗下仍然只有华富励勤1期唯一一只产品。

  今年上半年同样跻身阳光私募前10位的国弘1期和金诚富利1期,则因今年逾10%的上涨成功重新爬上原始净值之上,同期,国弘1期与金诚富利1期所属阳光私募公司分别有2-3只产品。

  “飞”一般加速剂

  类似呈瑞1期,一炮成名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更多的产品、更大的规模、更低的单位管理成本……

  “5000万的规模,和5个亿的规模,它的管理成本基本是差不多的,但同等业绩下赚到的钱只有后者的十分之一。”一位业内人士称,“考虑到高额的管理成本,在一般行情下,5000万规模的公司几乎肯定没法赚钱。”

  该人士称,所以,“阳光私募的经理们都寄希望于自己的第一期产品能快速做出让人瞩目的成绩,打响知名度,迅速发行的新的产品,尽快扩充管理资产的规模。”

  而在阳光私募界,一个公开的行业规律是,当某家公司的产品处于业绩巅峰,也往往就是其产品大肆发售、规模急剧扩张的时期。

  除主观上美好的愿望之外,初始成立之时较小的规模则给1期产品们提供了另一种隐形的业绩便利——在这些上半年盈利名列前茅的产品中,除了泽熙投资这位常胜将军之外,绝大多都是管理规模相对较小的私募公司,将从容、尚雅、新价值等老牌管理资产规模较大的私募公司远远甩在身后。

  “小公司管理资产规模小,在震荡市中掉头容易,更有可能赚到波动带来的超额收益。但对大一点的公司,想通过做波段来赚更多的钱几乎是完全不可能的。”上述人士称。

  规模小的另一个好处,则是创造了不依赖于大盘走势的另一种可能通道。

  一个事实是,尽管上半年市场总体向下,但在其中的“妖股”的确不少:期间的10大牛股的涨幅都超过90%——这对于更依赖大盘或板块走势的百亿规模的公募基金、几十亿的集合理财、数亿规模的老牌私募而言,及时成功捕捉到,亦注定是无法力挽狂澜。

  但对于规模小小的阳光私募1期产品而言,则可能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意味。

  上述人士称,阳光私募本身对持股上限的空间就要比公募来的大,比如公募对单一股票持有量不能超过10%,而信托公司对阳光私募规定的单一股票占净值比的上限一般会放宽到20%-30%。“同样抓到一个牛股,对阳光私募净值的提升可能就是公募基金的两三倍。”

  该人士更透露,不少的阳光私募公司在刚成立时没有江湖名声,所以募集资金大多来源于几个合伙人的自有资金,或者来源于较为单一的客户资金,在征得持有人同意的情况下,有关持股还可以大幅突破20%-30%的上限。

  “呈瑞一期在2月至4月的时间内净值增长40%左右,未尔弗一期净值从年初只有0.7,经历了第一季度的上涨行情使净值又重新回归1,历时也不过短短3个月。像这样在一段时间内净值以与大盘几乎完全背离的走势快速增长,绝对是和集中持股分不开的。”

  “痉挛”症

  高风险并不总是带来高收益,在有的时候带来的却可能是覆没。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一期”产品表现都十分出色,在跌幅榜前列的也同样少不了“一期”们的影子。在上半年跌幅前十名的私募产品中,“一期”们也占了半壁江山,部分产品跌幅超过30%(详见表2)。

  在历史上,不少已经声名显赫的阳光私募公司,其1期产品都出现过净值严重亏损的情况。

  2010年的年度私募冠军世通一期2008年2月成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净值就已经蒸发掉了近60%。经过2009年不温不火的煎熬之后,到2010年行情以匪夷所思的92.66%净值增长实现咸鱼翻身。

  无独有偶。

  新价值在2007年刚成立时候,也曾经历过一段黑暗的低谷期。2008年的大熊市,其净值曾将近拦腰斩断,到2008年12月末其净值只有0.53,是其历史最低点。

  公开资料显示,到7月8日,世通旗下今年4月11日方才成立的世通5期净值已跌至78,不足一季跌幅超过20%;而新价值旗下10余只产品,近6个月跌幅几乎全线超过15%,半数以上产品净值跌破1元(或100元)的面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