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朱元璋的“谨嗜好”想到的


 

 

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产生的200多个皇帝中,朱元璋是个非常有特点的人。他从小要饭、放牛、当和尚,虽然没什么文化,但他能够在实践中坚持自学,且能与当时的政治形势紧密结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从《明太祖实录》可以看出,朱元璋当时重点抓了两个问题:一是倡节俭;二是谨嗜好。朱元璋告诫大臣们:“谨嗜好,不为物诱,则如明镜止水,可以鉴照万物。一为物诱,则如镜受垢,水之有滓,昏翳泊浊,岂能照物?”由于朱元璋对此事抓得很紧,官员们“平日无优伶近贽之狎,无酣歌夜饮之娱”,社会风气比较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比较快。

不知怎的,读到这些史料的时候,脑子里忽然闪出了当今一些当权者的影子。有些人对金钱和其他贵重物品可能还保持着相当的警惕性。谁想用这些很实惠、很赤裸的手段去收买他们,可能很难得逞。可是,如果换一种手法,比方你爱好书画,他就送你名人字画;你喜欢收藏,他就送你一件稀世之宝;你爱好垂钓,他就送你一副昂贵的进口渔具,你好色,他就给你送上美女,投其所好,往往百发百中。而那些当权者们一旦到了这个地步,那么,你即使是一个顽固的“堡垒”,也很容易被自己的爱好打开一个“缺口”,久而久之,什么原则、党性、纪律、国法,都可能在这个“缺口”处举手投降。耳闻目睹,这样的例子已经太多了。

由此,我又想起了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的头号案犯赖昌星,此人有一句“名言”:“不怕什么法规条文、规章制度,就怕领导干部没有兴趣爱好。”这句话,可以看做是他把各方面的领导干部“放倒”的经验总结。农民出身的赖昌星,本来与原公安部副部长李纪周及原福建省公安厅副厅长庄如顺和原厦门市的一些领导干部素不相识,可凭仗他“投其所好”的杀手锏,最后使这些人却都乖乖地成了他疯狂走私的保护伞和帮凶。原因就在于赖昌星摸清了这些腐败分子每个人的“兴趣”、“爱好”是什么。你喜欢车我就送车,你喜欢房子我就送房子,你喜欢女人我就送女人,你喜欢赌我就送赌资,总之,你爱那口我就送那口,什么都满足你。当然,随着这些腐败分子的“兴趣”“爱好”得到满足,赖昌星疯狂走私也就有恃无恐了。

看到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一些惊心动魄的事实,我们不能不佩服朱元璋的见识的确厉害。人不可能没有一点爱好、嗜好,但不能无节制地满足,一定要有个度,有个约束。用朱元璋的话说,就是“谨嗜好”、“慎物欲”。作为共产党人、领导干部,无论自己爱好什么,爱到何种程度,都一定要把爱好摆在党的原则和纪律之下,决不能因自己的爱好而淡化了党纪国法,甚至以身试法。须知,健康的爱好,应该是提高人们的生活和生命的质量的,所以,决不能让无禁忌的爱好污染了生活,损害了名声,甚至由此招致身败名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