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MSN后,新浪微博如何实现平台化?


  显然新浪并购MSN意在“平台”,问题是微博有没有机会平台化?怎样实现平台化?

  微博的平台化,有腾讯的成功先例可借鉴,个人认为腾讯成为平台,关键是实现了“三个代表”:1、代表了绝大多数网民;2、代表了网民的基本需求(1对1沟通);3、代表了绝大多数时间(长期的持续性的、实时在线)。也就是说腾讯满足了网民的一种基本需求——与朋友实时沟通,使得海量用户实时粘在IM上,从而奠定了平台的地位。

  新浪微博应该怎样构筑平台呢?

  新浪提出了“媒体、社区和开放平台”三步走的开放平台战略,正如我在“新浪应该并购MSN中国”中讲到,三步走的战略中,最关键的一步恐怕是实现从媒体向社区的跨越,,而社区的核心在于沟通,个人认为新浪的机会在于构建一个“全息沟通的平台”满足用户多层次的沟通需求和全方位的社交需求。

  1、多层次的沟通服务:

  (1)通过通过微博“关注”的功能,实现个性化资讯获取,替代“网络新闻”

  网络新闻是绝大多数网民的基本需求之一,符合“三个代表”的原则。

  用户可以通过微博关注记者、报社、明星、研究机构获得新闻,再关注几个牛人,他们主动帮你推荐新闻、点评新闻,形成完全个性化的资讯,替代目前门户小编“整合过”的标准内容模式。

  从此上了微博,再也不看门户新闻。

  (2)通过话题的评论、转发,实现公共性话题的参与和表达(多对多)。

  (3) 通过发起微博,发起公共性话题,成为公共的“演讲者”(1对多)。

  (4)通过IM,实现与好友之间的私密性沟通(1对1)。

  2、全方位的社交需求:

  (1)通过微博,实现人脉的拓展、外部社交。

  (2)通过IM、SNS(未来可能的功能),实现对好友之间的互动管理,状态发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