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慈善”成为牟利的工具
“中非希望工程”项目的利益谱系几乎一片朦胧,希望相关各方继续向公众说明情况。只有用最苛刻的标准公开,才能澄清事实,挽救公信。
“中非希望工程”事件继续发酵。公众的好奇心继续被“世界杰出华商协会”和“全球华商未来领袖俱乐部”牵着走。公众质疑的正是,慈善平台和这些商业平台之间究竟有何关系,是否存在利益勾连。
近年来,国内慈善事业的发展虽是高歌猛进,却也在很多时候泥沙俱下。现在,尤其警惕的是把慈善当做牟利的工具。
“世界杰出华商协会”官方网站上的组织结构图显示,“中非希望工程”和全球华商未来领袖俱乐部、儒商夫人俱乐部、天九儒商投资集团等都是“世界杰出华商协会”平级的下属机构。这种盈利机构与非盈利机构混杂的组织结构,非常令人困惑。
很多企业家和知名企业也搞慈善活动,他们要么以项目制、要么以独立基金会的方式运作,但不论是采取哪种方式,这些慈善项目皆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与企业的经营业务无关,更是独立于企业的组织架构之外。机构不独立,慈善怎么能纯粹呢?“中非希望工程”能否保持充分的独立性和公益性,就是令人担忧的事情。
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记者获得的一份“全球华商未来领袖俱乐部”宣传资料显示,在俱乐部服务内容中,会员将有机会与全球政要互动交流,还将在慈善公益活动中“实施协会发起的希望非洲工程”。如果“希望非洲工程”成为交钱才能入会的“未来领袖俱乐部”的服务内容之一,那“中非希望工程”能否彻底摆脱“投资回报”的嫌疑呢?
再比如,一位曾经参会嘉宾向本报记者爆料,就在昨天卢俊卿还现场劝募嘉宾支持“中非希望工程”,他称,这会让华商很有面子,“给非洲捐过钱,挂个友好大使的头衔,别人会觉得这个企业家坏不到哪儿去。”
对于这些质疑,卢氏父女或许都应予以回应。
现在,很多企业家搞慈善,也有一些“私心”。他们或者把慈善当做谋求商业利益的“敲门砖”,或者,想在从事慈善的同时也能赚到钱,如郭美美事件中曝光的中红博爱,就是如此。总之,很多人试图通过一些所谓的“模式创新”将公益和私利兼顾,让慈善和企业家实现共赢。这么做不可避免落入慈善伦理的悖论之中。
一个最基本的常识是,即便从事最纯粹的慈善事业,都要承受强大的道德压力和社会监督压力,容不得有半点瑕疵;那些想通过慈善公私兼顾的,无疑将承受更加苛刻的监督。或许,要赢得公众的信任,不但其慈善项目账目要一笔笔公开,甚至私人企业的账目也要一笔笔公开。
这种模式下,企业家支付的成本相当高昂,而且道德风险极高。事实上,现实中很难做到。很多人不但难以达到其所宣传的良好目的,反倒是利用慈善牟利,玷污了慈善,严重损毁了慈善事业的公信。慈善界也应该认识到,这也不过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发展方式。
现在,“中非希望工程”项目的利益谱系一片朦胧,希望相关各方继续向公众说明情况。只有用最苛刻的标准公开,才能澄清事实,挽救公信。(新京报)
拿什么来拯救你,“官方慈善”
近日,24岁的“中非希望工程”执行主席卢星宇蹿红网络,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简称青基会)因参与该项目被卷入其中。而央视播出的《尚德“捐赠门”真相调查》又牵出更多惊人内幕。
现在回头看,郭美美更像《皇帝的新装》里那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一个无心无意的微博,揭开了中国红十字会灿美外衣下那不甚好看的赤裸躯体如同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连带的是整个中国慈善事业,准确说是“官方慈善”,声誉和公信力遭到捆绑下降。我国经营数年建立起来的慈善事业大厦,在这接连的公众盘诘中,形象轰然坍塌!
言其坍塌,绝非呓语。据《广州日报》报道,郭美美事件发生之后,深圳红十字会今年7月的社会捐款同比下降97%,而佛山则颗粒无收。而这次发生的中华慈善总会和青基会的异象之议,使这些被统称为“官方慈善”的慈善机构不但失去了最基本的公信力,甚至还大有失去整个中国慈善未来的态势对“官方慈善”的百般诟病如潮水涌来,甚至引起了国外媒体的持续关注,损失民心的同时,也在损失掉一个国家的形象。
其实,关于对“官方慈善”的质疑,并非自今方始,在汶川大地震救援救助期间,就已经遭受到舆论质疑当时,社会善款大量集汇,10%的善款被“提成”为管理费经过媒体报道才真正被广大公众知悉,而在当时爆出的慈善机构救援时“天价帐篷”、“豪华用车”都引起了媒体关注和公众批评。也许是特定的救援环境使得人们理解中国慈善起步阶段的稚嫩和年轻,当时针对“官方慈善”的公信力诟病并未激起大的波澜,而在接踵而至的玉树地震等大灾面前,公众的心都关注于“以人为本”的救援救助之上,一定程度上也无暇顾及“官方慈善”露出头来的问题。
但是,如果拿今天被踢爆的种种异象,再反思对比以往,我们能清晰勾勒出中国慈善公信力坍塌的始因,并非是一个无知的郭美美或者一个富二代卢星宇“闹妖”能够搅乱的,而是体制上就缺失最基本的公示制度善款来源去向不明,尽管有的机构建设了所谓公示平台,但那平台简直是漏洞百出,很多捐款人直指捐款与公示不符,甚至根本查不到自己的捐赠信息;雁过拔毛的10%管理费用途不明,媒体、网络关于慈善机构出国豪华游、奢侈消费、豪华用车等等诸多负面质疑层出不穷……正所谓,看不到的正义就谈不上正义,看不到的公平就谈不上公平中国“官方慈善”形象,正是坍塌于种种“看不见”!因为“看不见”所以质疑丛生,更因为他们不敢让公众“看见”,那么公众自然认为,在紧捂的盖子下面必然有丑陋的东西存在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逻辑论证,但也必然是合理的论证。
与“官方慈善”对比强烈的是,法律身份尴尬了好几年,去年年底才终获“官方法律认可”的民间慈善机构“壹基金”却口碑良好,在公众心目中扎下了极高的公信力之根,凡事必现场面对灾民亲为是一方面,审计严格因而信息透明是更重要的另一方面。那么究竟拿什么拯救你,“官方慈善”的公信力?答案显而易见只要信息透明,只要在阳光下运营,只要让公平正义能让公众看见,就可以了如今坍塌的形象,最终还会重新树立起来!(大连晚报)
慈善总会成了“洗钱总会”?
以郭美美事件为契机,中国红十字会以及中国慈善界很多不为人知的潜规则和秘密,一一被挖了出来。然而,随着“挖掘”的深入,人们也慢慢变得忧虑起来:中国慈善事业,刚刚从“爬”学会“站立”,尚没有真正“迈步”即如此陈腐与不堪,其明天将会走向何方?
据8月18日《京华时报》报道,最近卷入慈善丑闻的,是中华慈善总会。无锡尚德公司连续四年获得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冠名权,每年都通过中华慈善总会向参赛学校捐赠上千万元的电池板,其中去年认捐的捐品价值1700多万元。然而,爆料人罗凡华却称,这些捐赠品已经被折价变卖,而钱款却去向不明。捐赠书标明的近4000块电池板,只有200块作为赠品捐给参赛学校。
如果这一爆料属实,无疑是令人惊诧的:价值1700万的捐赠品只卖出592万?据爆料人称,这些捐赠品是有水分的,“说价值1700万元,实际只值600万”,夸大捐赠品价格是为获得高额的免税发票。捐赠品被卖后,钱款被中育公司和尚德公司负责该项目的工作人员分了,“这些慈善捐赠,只是一次高明的洗钱手段。捐赠品从公司出库,经过中华慈善总会后,变成捐赠品再贩卖,成功将上市公司的钱洗干净,进入公司高层领导的私人腰包”。
爆料人士的惊呼让我们恍然大悟:一边是希望通过捐赠行为、通过慈善总会“洗钱”的相关公司负责人,一边则是需要捐赠数据妆点门面的中华慈善总会。于是一拍即合,慈善成为借口,爱心也不过是幌子。将上市公司全体股东的财产甚至国家财产,通过慈善名义,洗成个人合法收入才是其最终目的。
这一捐一洗之间,按道理而言,无疑会留下巨大的慈善总会账目漏洞,1700多万的捐款发票,却只有592万的贩卖收入,其中差额是如何处理的?3731块电池板,只有200块捐赠给了学校,期间分别,又是如何处理的?
在信息无法公开透明,一切皆为暗箱操作的大慈善环境中,这些问题显然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捐赠公司为了故意规避税收,甚至为了可以偷税漏税,获得一个“爱心企业”或者“慈善企业家”的名头;中华慈善总会则需要表面上的数字,而展示自己的功德无量。深谙其中规则和道理的相关负责人,也乐得从中坐收渔利。而留下的,只有中国慈善事业的一地鸡毛、名声扫地。
行政化的慈善运行模式,捐赠程序与管理筛子眼一般的漏洞,信息不透明而致的监督缺失,显然已经无法抵挡一些人功利的欲望和“洗钱”的冲动。又有谁会考虑,与大量捐赠品被贩卖,大额资金进入私人口袋,慈善总会成为“洗钱总会”相对应的,是否为中国慈善事业甚至中国人的慈善之心被挖出了无法填补的大“窟窿”?
从“天价饭”一路走来,经历“商会门”、跳出郭美美,加上公开信息百出的漏洞,捐赠对象已经死亡捐款才到的风波,再到如今的贩卖捐赠品、公开“洗钱”……不断曝出的慈善丑闻面前,郭美美“推动中国慈善事业完善与进步”的存在意义,不幸被“郎教授”一语成谶。至少,目前而言,郭美美以一个人见人嫌的“搅屎棍”的角色存在,已经完成了其历史史命,让中国红十字会甚至整个中国慈善事业这个“化粪池”底下涌动的暗流,有了得以与公众见面的机会。
那么下一步的问题显然是,谁来接替郭美美,来为中国的慈善事业“对症下药”、“去腥除臭”?
症状已明,药也不难下,去行政化、加监督管理、进一步推动信息公开等等,就看我们有没有这个“洗牌”的决心了!
拿什么来拯救你,“官方慈善”?
评论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