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美国:谁陷害了谁?


  新华社对标准普尔下调美国债务评级发表了言词激烈的社论,可谓锋芒毕露:美国应该学习“量入为出”的常识。即使不借助图表演示也能理解其中含义。这足以让我们意识到储蓄的价值,相反,促进个人消费必须对未来下注。总之,美国应该戒掉“信用瘾”。

  这种立场反映了所有复杂情形下司空见惯的多种因素。我们很容易便可发现担忧、国家主义和利于谈判的宣传活动相互交织的态势。国家责任使得中国政府扮演严厉的教授的角色,发表各种训导。2010年,中国的债务与GDP比率为17%,远低于其他国家:美国87%、英国80%、日本210%。鉴于其雄厚的外国资产和经济顺利着陆的展望,这种表现足以使标准普尔和穆迪上调其评级。但是,中国的实际债务规模却让人雾里看花。尽管衡量指标各异,所有分析师均对表示质疑,一律认为官方数据比现实低得多。如果考虑地方政府的债务和银行不良贷款,其债务与GDP比率可能达到80%。即使这样,考虑到经济增长率和每年递增30%税收收入,中国也能够掌握局势。

  这个难题引起关注,美元价值可谓其最醒目的缩影。美国国会达成协议后,可能启动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Q3)。新发货币将流入社会,支撑国内需求。短期利率接近于零,银行贷款比过去更加审慎。此外,这些货币应该有利于国家整体,而非家庭或公司。随着大选临近,高失业率让美国政府一筹莫展。

  但是,新发美元流入市场,将对中国产生消极影响。随着大宗商品价格的上升,笼罩该国的通胀阴影将更加危险。中国有可能追随其他新兴国家以趋紧的货币政策应对。强劲的全球增长将受到打压。最后,也是更加重要的是,美元价值将遭遇重创。众所周知,中国持有半数美国债券,对其贬值异常恐惧。在第二轮量化宽松(20亿美元)过程中,中国政府被迫购买美元,以保障其储蓄。近期,人民币汇率创历史新高,应该引入创新方式让人民币自由浮动。在中国,对削减过多美元储备同时考量其他币种的呼声越来越高。如此,即使不实行进一步货币紧缩政策,通胀也能够得到遏制。在这两种情形下,北京深知经济竞争力不足以赢得比赛。太平洋将打响一场政治之战。因此,新华社评论的直抒胸臆绝非巧合:“我们应该就美元问题引入全球监管机制,一套新的稳定、安全的全球储备货币可能避免一国造成的灾难”。尽管很难实现,与几年前相比,这项提议具有了一些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