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调整比信心造势更重要


  今年下半年的世界经济环境快速变化,负面信息逐步强化。在这种环境下,信心与务实的矛盾又凸显,我感觉这时的务实稳健比盲目信心更重要。不要太多的坚信环境会快速好起来,盲目的对抗环境不是合理的策略。

  一、目前的环境

  这场金融经济危机原本是由过高的私人部门负债和杠杆率所引爆的。政府为防止大萧条再度上演,透过银行增加借贷、刺激内需,减少外围经济下滑带来的负面影响。欧美付出了公共部门严重地再杠杆化的代价。但换来的经济复苏绵软无力,达不到预期水平,因为,大多数发达经济体都还在去杠杆化过程中苦苦挣扎。

  尤其是美元面对的危机是暂时提高债务上限,同时未来又必须缩减债务,这样的债务压力转折必然要经济付出相对沉重的代价。

  二、目前与08年末的环境差异

  我们在08年欧美金融危机时的国内基础环境相对较好,国家可以通过增加大规模的投资和刺激内需的政策实现外需不足内需补的政策措施。但这样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尤其是国家审计署六月首次公开省市县三级政府债务,截至去年底地方政府债务达10.7 万亿元,涉及37.4 万个项目,借贷主要透过全国6,576间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向国有商银或其它商业银行融资借贷。总数187.3 万笔债务主要是应付亚洲金融危机和08年金融海啸所产生。

  而且为应对风险目前还要采取进一步的限购政策,限制房价进一步上涨。中国楼市“限购令”扩大在即,备受市场关注的二三线城市限购名单即将出炉。住建部公布列入新增限购城市名单的五项标准,要求各地根据五大标准先行自查,并据此拟定需要纳入限购范围的城市。这也进一步封杀了借助房价上涨拉动gdp的增长的最简洁途径。

  车市的短期政策推出估计也还是抑制性的。而中国车市也是面临11年低增长和广义商用车严重负增长的局面,统计局公布7月汽车也出现月度的生产负增长。而现在车市的最后一剂强心针是节能车的补贴政策,这个政策面临补贴标准提高和补贴棉大幅缩窄的趋势。也就是近期车市的政策推出主要是减速的政策,我希望还是这个政策慢些推出,车市能享受更长时间的补贴。期望太多的新刺激政策并不现实。

  三、信心不要太强

  08年时我们提出信心最重要,相信环境会快速好起来,我们有能力改善环境。但目前看,当年的很多措施已经不能再次使用,需要创新措施的改变环境。

  从上面对比看,我们不能期待欧美国家再强力救市,尤其是不会再强力推动加大赤字的财政宽松政策。虽然美国可能推出新的量化宽松或者是质化宽松政策,但这也难以挽救美国人的信心,美国两党在债务问题的纠结就是例证。欧洲的德国等也不一定长期认同把自己的利益挽救欧元区的长期危局。

  国内也是同样的道理,不能在修高铁来拉动经济了。甚至是国内专家也提出对保障房也提出不能太民粹主义的福利政策的观点。

  汽车市场是经济的晴雨表。经济不佳,汽车市场也难以有效复苏。尤其是今年的刺激政策逐步退出,卡车等市场迅速出现严峻的负增长局面,只有狭义乘用车还稍好一些。

  在这种经济压力下,汽车市场还是应该顺势调整,不能简单的信心造势,看到某月增长稍好就欢声雷动,说车市的谷底来了,又将走入上升通道等,这样的信心造势对企业和社会的伤害都是很大的。

  四、务实操作的考虑

  1、务实降低期望值

  今年后期车市是真正的调整期,这是我去年年底的观点,现在看这种调整的压力更大。

  很多人根据去年的平稳增速走势和前年的下半年高增长而乐观的认为今年的后期还要维持同样的曲线,这是很危险的判断。虽然很多人也明白,但有些时候不得不仍要坚持下半年的的高增长曲线,否则指责和压力都会落下来,汽车行业的营销人员也不容易。

  我站在行业的角度,说话也就少些压力,明确的说明后期的市场压力是我们的责任。这不是打消信心,而是合理降低期望值。

  2、稳健收缩

  目前最担心的就是进口车。随着欧洲债务危机,欧洲车市愁云惨淡,拼命向中国出口豪华车是欧洲车企的最重要任务之一。欧洲著名咨询公司判断,除了德系豪华品牌能靠中国化解危机外,其他欧洲车企都面临巨大的产销压力。目前的豪华车缺货将逐步成为美好的回忆。这时的进口车库存资金占压将是每个经销店上亿元,经销商大集团的店数叠加后的库存资金占压可能会是灾难的后果。千万要稳健收缩。这不是短期的压力,要有持久战的准备。

  3、保全实力

  为份额而战是很多厂家和经销商的必然选择。总在说,虽然跑不过GDP,但要跑过对手。现在看,由于环境的特殊变化趋势,有些份额下降是必然的趋势,不要太强求必须保持份额。

  由于政策突变和产能制约因素,有些强势企业的前期增长并没有充分体现,这样导致其份额在逐步缓慢上升,这种后发性趋势难以改变。而今年上半年的日系因地震缺货导致的份额下降又导致一些车系暂时维持了份额,下半年的份额不会这样的轻松维持。付出太大的努力可能也是对品牌和营销体系的伤害。

  合理评估自己,保全势力是很多企业的合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