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大病流行趋势图


慢性大病流行趋势图

慢性大病流行趋势图

  从事医学研究的工程院院士、医疗专家和医务工作者根据卫生部公布数据及临床统计,绘制出近年来我国慢性大病的流行增长图,并勾勒出了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在全国发病区域和标化死亡率,分析了大病发生的经济社会因素。

  五种慢性大病发病趋势

  据中国疾控中心有关数据显示,当前威胁我国人口健康的五类慢性大病分别为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和精神类疾病,死亡比例已超过感染性疾病和损伤中毒类疾病,上升为我国居民第一死因。

  心脑血管病死亡率已占疾病总死亡率40%以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研所所长胡大一说,心脑血管病的死 亡 率 已 占 我 国 疾病 总 死 亡 率 的43.8%30年前,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脑出血、心梗脑梗等还被称为“富贵病”,但现在已成临床常见病,近十年在我国呈直线上升趋势,发病时间大大提前,城市农村发病状况趋同。2010年,北京市户籍居民因慢性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90.36%,心脑血管病成为前三位病因。在青海城市和农牧区,这一疾病死亡率位列第一和第三位。

  中国疾控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慢性病与危险因素研究中心主任杨功焕说,我国心脑血管发病呈现“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低知晓率、低控制率、低治愈率”特征,患者越来越呈年轻化趋势。如不采取及时有效的干预行动,心脑血管病将在未来10年内出现更大规模的流行。

  从发病区域看,过去心脑血管疾病城市发病高于农村,但近年来,农村的增长率快于城市。尤其是中西部农村的高血压病已经到了必须防范的地步。这种变化主要是城市人群对高血压已经有了一定防治意识,而农村群众几乎没有。总体看,东部地区、城市地区比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发病时间提前10年至20年。

  糖尿病患者每年大规模递增。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院长、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贾伟平说,在上世纪80年代,糖尿病等代谢类疾病发病仅为0.67%,而目前,我国已有糖尿病患者9200万,还有1.5亿糖尿病前期者,发病率如此快速,令人警觉。

  据世界银行《遏制中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报告,未来20年中,我国糖尿病患者将成为慢性大病患者中最庞大群体。北京大学医学部社会医学教研部主任王红漫说,进入21世纪后,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糖尿病高发,而且已经超越城市,走向农村。

  每45个死亡病例中,就有一人死于恶性肿瘤。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医科大学校长、天津肿瘤医院院长郝希山说,近30年,全球恶性肿瘤发病数以年均3%5%的速度递增,其中20%的新发病人在中国,24%的死亡病人在中国,中国的恶性肿瘤生存患者和治愈患者仅为13%。农村和城市发病率总体趋同。如得不到遏制,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有550万新发恶性肿瘤患者,死亡人数将达400万。

  据中国科学院肿瘤医院原院长董志伟统计,太行山区,河南、山东、山西、苏北地区、川北地区是食道癌、胃癌等消化道癌症的高发地区,整个东部地区,全国的大城市尤其是工业城市是肺癌高发区。山西省是肺癌、尘肺病的高发地区,尤其是山西临汾和云南个旧。

  呼吸系统疾病发病日益频繁。卫生部抽样调查显示,慢阻肺等呼吸系统疾病总患病率为8.2%,农村为8.8%,略高于城市,男性高于女性。据专家推算,我国有慢阻肺患者4400万人。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胡善联说,呼吸系统疾病患病周期长,患病人数多,发病日益频繁,是影响中老年人生活质量、消耗医疗费用的主要疾病。

  精神类疾病发病及危害还需认识到位。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病科主任医师、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教育培训科主任李献云说,抽样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群精神障碍总患病率为17.5%,病例多为心境障碍、焦虑障碍和物质滥用障碍。

慢性大病高发的经济社会因素

  部分专家认为,现存不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人民健康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急速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环境污染及不良生活方式等是造成慢性大病高发的经济社会因素。

  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书钧说,长期以来部分地区经济发展过度依赖物质资源消耗,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数量而忽视质量,能源资源耗费严重,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消耗臭氧层物质的使用量和生产量都居世界第一,不少江河湖泊遭到程度较重的污染,这些原因直接诱发了肺癌、消化道癌症等重大慢性大病,发病率高于发达国家数倍。同时,我国部分地区劳动力的健康状况并未得到有效保护和显著提高,劳动者的健康状况受到严重破坏,有效劳动年龄缩短,职业病增加。

  杨功焕认为,剧烈的社会变革容易导致社会失序、人们生活规律失常,现在大部分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这是危机的前兆。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原主任饶克勤说,我国市场机制深化而缺乏有效法律和道德约束。以食品安全为例,由于法律监管、道德约束缺失,食品行业在原料供给,生产环境,加工包装及销售等环节的安全性难以保证,容易诱发大病。

  在个人生活方式上,现代社会婚姻家庭生活、精神生活、社会交往方式等发生很大变化,吸烟、酗酒、精神紧张、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成为慢性大病逐年增长的主要因素。

  慢性大病高发的警示

  程书钧等专家认为,分析我国慢性大病流行趋势图可有如下警示意义:

  一、我国疾病发病在近几十年内,出现了从传染性疾病向慢性非传染性大病的流行病学模式转变趋势,进入了慢性病的高负担期。慢性大病发病增长速度加快,波及范围广泛,已经开始由城市逐渐向农村蔓延,患者年轻化趋势明显。

  二、相比较国家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以及用于经济发展项目的投资,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投资仍明显不足,尤其是农村更为薄弱,应对慢性大病“患病人数多、医疗成本高、患病时间长、服务需求大”的高发态势难度较大。

  三、经济的飞速发展直接增加了人民的健康福利,延长了人民的寿命,但不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仍会使慢性大病高发势头难以遏制。这不仅严重威胁居民健康,消耗我国有限的卫生资源,还将制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步伐,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四、全民健康意识薄弱和公共卫生保健措施缺失,将导致慢性大病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事业推进而出现更加迅猛的增长势头。

  五、相关科研滞后,大量慢性大病的发病机理及健康与疾病的诸多医学难题尚未破解,尤其是对重大疾病、新发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流行规律等方面缺乏足够的了解,因而影响了对这些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水平的提高。(记者李亚红 陈国洲 仇逸 周婷玉 综合报道)

以大病预防为先导完善医疗卫生政策

  部分专家和医务工作者接受采访时认为,应对我国进入健康转型期、慢性大病高发实际,相关医疗卫生政策也需进行适度调整。建议制定国民健康战略规划,加快医学模式转型,完善大病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倡导新的健康理念,遏制慢性大病高发势头,减轻社会经济负担。

  建议将国民健康纳入国家战略,统筹制定国民健康发展规划,建立有利于促进人民健康的体制机制和经济发展评价制度。

  记者从卫生和社会保障部门了解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成就显著,人民健康状况得到持续改善,农村及社区卫生服务、计划免疫、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制度得到落实,疾病预防和控制体系不断完善,但各地针对慢性大病的防控规划仍较为缺失。

  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书钧认为,以恶性肿瘤为代表的慢性大病高发是工业化、城镇化等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医疗卫生领域出现的新问题,需在已有发展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才能有效应对。

  首先,需将“健康强国”作为卫生工作新思路,制定中长期国民健康发展规划,把人民健康状况及公平性健康绩效指标,包括环境污染治理、健康教育、爱国卫生运动参与、全民健身、维护健康的财政投入等指标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

  其次,加强各部门沟通协调,建立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遏制慢性大病、促进国民健康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层次,对部门之间协调配合要求高,可考虑在现有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基础上,提高规模,扩大职能,建立由政府主要负责人牵头的协调议事机构和部门合作机制。

  第三,建立经济发展对慢性大病影响综合评价制度。对可能影响人民健康的经济发展规划、重大工程、产业项目,在审批之前,要增加对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调查、预测和评价程序。

  建议把预防服务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建立公共卫生投入激励机制,总结扩展慢性大病医保救助试点地区的经验和范围,探索层次清晰、安全高效、成本合理的慢性大病救助体系。

  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原主任饶克勤说,国际上关于慢性病防控的经验以及我国近年来针对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预防试点工作证明,建立一套高效经济的重大慢性病预防体系可避免80%的心脏病、脑卒中和糖尿病,以及40%癌症的发生,可减轻患者近一半的医疗负担及社会成本。2005年,国家曾支持实施过食道癌筛查项目,投入4500万元,查出了4000多个病例,其中3000多个是早期的,实现了低费用、早治疗的目标。北京肿瘤医院党委书记李萍萍认为,大多数慢性病患者不需要住院,只需在门诊治疗并长期服药,进行有效的社区、家庭健康管理。而现行的医保制度,对于大病治疗如果不是住院,报销比例非常低。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约为两亿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逐步扩大,1.16亿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8.14亿农民,商业健康保险2008年保费收入585亿元,理赔达到175亿元。但各地医保、新农合对慢性大病报销比例、病种、药品种类支付规定都不一样。

  目前卫生部等部门已组织全国十余个省份开展了部分慢性大病纳入医保或新农合救治的试点,适度提高报销比例,减轻患者医疗负担。一些试点区反映,这种帮扶试点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受医保覆盖面不全、救助资金额度小、救助病种少等不利因素制约,医保和新农合部门帮扶压力很大。

  此外,已有的一些慢性大病救助基金主要靠政府投入,受当地财政状况影响很大,缺乏后续资金的募集机制,未来还需在寻找多条资金救助渠道上下工夫。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胡善联认为,政府部门可考虑转变医保付费方式,有效降低医保负担,对需治疗的重大慢性疾病实行单病种或按疾病分类、医疗保险总额控制等方式解决费用。卫生部表示,力争在2015年前,将新农合筹资由人均150元提高到300元;相应提高城镇居民医保水平,使保障病种覆盖城乡居民因病致贫的主要大病。

  北京人社局副巡视员张大发建议,将慢性大病管理的规划、记录和协调活动计入成本并付费,激励社区卫生服务提供者为慢性大病患者提供协调一致的“一揽子”服务。根据每年预期所需服务项目和数量,使用风险调整的公式计算人均资金需求总额。通过对现行医疗机构定位、数量、构成和布局的规划,促进各层次医疗机构专业分工,使医保付费更关注预防和慢性病管理。

  完善法制,在全社会倡导建立新的健康理念,强化国民的健康责任,加强健康教育和科学普及,促进全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据专家统计,目前我国颁布的卫生领域一般法律条文不多,更多的是400多个部门规章,至今尚无一部健康母法或卫生基本法,法律效力等级和效力范围的薄弱,直接导致健康教育工作缺失。目前,我国仅有不足4%的人具有较高的健康素养,绝大多数人对于慢性大病的危害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知之甚少。

  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希山、程书钧建议,从国家层面出台公共卫生政策,实行类似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全民健康计划,发布国家膳食营养指南,引导公民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改变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和生活习惯。首先,慢性大病有一个共同诱因就是吸烟。在我国有三亿人主动吸烟,六亿人被动吸烟。研究证明,2000年吸烟造成的死亡达80万人。饶克勤算过一笔账:如果烟草特种税提高一元,预计将挽救380万人的生命,降低22.8亿元医药费,增加100多亿元的生产力效益。其次,缺少运动,导致糖尿病、脑卒中和肥胖及恶性肿瘤发生。第三,饮食不健康。多盐导致血压高,多肉、多油导致高血脂,水果和蔬菜食用量过少。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原院长董志伟,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瑞金医院副院长宁光建议,基层卫生部门可依托社区、农村村民组,开展公益宣传、健康知识入课堂等多种宣教活动,提高全体国民健康素养。也可以约束性指标要求基层卫生部门、医疗专家和医务工作者、医学高等院校及大众传媒每年必须从事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公益卫生宣传活动,宣传普及防治慢性大病的知识。(记者陈国洲 李亚红 周婷玉 仇逸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