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价”,还是“死扛”?
对开发商而言,上述问题尽管还未上升至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毁灭”的高度,但也值得反复思量。
新“国十条”出台后的两个多月,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成交量急剧萎缩,多个楼盘出现“零成交”,购房者的热情降至冰点。由于政策普遍存在滞后效应,新政对楼市的影响将会逐渐“发酵”。业内预期,如果新“国十条”效果不佳,楼市很可能会迎来更为严厉的调控政策,房产税就是悬在空中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尽管目前热点城市的房价依然维持在高位,但脱离成交量来谈房价,几乎没有任何意义。成交量不仅是楼市存在之根本,亦是开发商生存之首要因素。
新政颁布后,个别大开发商反应速度之快,令很多业内人士都倍感诧异。上轮宏观调控期间,虽然王石早早就抛出了“拐点伦”,但万科旗下项目公开降价是几个月之后的事情。而此次恒大地产在新“国十条”出台后的20天左右,即在多个城市祭出八五折降价大旗。2008年秋,正是同样力度的促销令恒大度过了“上市之劫”,这一次,恒大成为降价“急先锋”,显然是为先发制人,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
事实证明,在一轮幅度较大的楼市调整中,谁先降价,谁先受益。比如两年前那轮因宏观调控引发的市场调整,万科在长三角及广深等地率先掀起降价潮,当年该公司在全国住宅市场所占份额比2007年增长了13%,并且在上海、深圳等9个城市的市场占有率均排在首位。其他追随万科降价的大开发商,市场占有率也有所提升。
不可否认,与上轮宏观调控相比,在经过了去年的“大牛市”后,不少开发商的资金更为充沛,羽翼也更加丰满。但在未来一段时间市场走向不明朗的情况下,未雨绸缪远强于亡羊补牢,“主动破局”也远比“死扛”来得更为积极有效。与其殚精竭虑地与购房者在高房价上进行博弈,不如适度降价以换来资金的快速周转,从而购进价格已下跌的土地资源。
毕竟,多数地产企业一直秉承的高负债的发展模式是一把双刃剑,在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可助企业更快扩张,但在市场长时间陷入低迷时,则有可能使房企的资金链岌岌可危。令人遗憾的是,目前除了恒大、绿地、万科等少数房企有所行动,大部分开发商宁愿死守着现有项目的高利润率,也不愿让出部分利润,令资金更快地流动起来。
根据以往经验,如果在市场刚刚冷却时采取降价策略,即使幅度有限,也会取得不错的效果。但是,随着市场逐渐步入寒冬,降价的所带来的效应也将递减,开发商不得不花更大的代价,才能换取相对理想的成交量。
在本轮调控中,中央政府应谨防利益群体再度以各种理由要求政策“松绑”。上轮宏观调控期间,地产商自比猪坚强,齐呼救市,之后又传出深圳出现“断供潮”及房地产行业出现“万亿资金缺口”等骇人消息。种种行为背后,都隐藏着希冀宏观调控政策松动的企图。当然,相关利益群体最终如愿以偿。如果历史再次重演,楼市调控恐威信尽失。
此外,消费者也应具备最基本的“契约精神”。万科旗下部分楼盘2008年率先降价后,不仅遭到要求退房的消费者砸坏其售楼处的“礼遇”,而且“建筑赞美生命”的口号被改为“建筑折磨生命”。更有甚者,广州一个楼盘的业主因为房价下跌心里不平衡,在2008年8月曾上演了一场有惊无险的“跳楼秀”。消费者契约精神的缺失。只能令开发商对公开降价顾虑重重。
实际上,中国楼市已经到了不得不调整的时候。如果之前的疯狂状态延续下去,一旦泡沫破裂,后果将不堪设想。对那些连一个完整的产业周期都没有经历过的开发商而言,换个角度、换种心态来审视和对待宏观调控是十分必要的。持续调整的楼市,恰恰给开发商提供了一个自我反思、改变自身种种痼疾的好机会。过于粗放的开发模式显然难以为继,只有转向精细、集约的模式才能最终赢得市场。
“降价”,还是“死扛”,答案似乎不言而喻。
“死扛”不如尽早降价
评论
1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