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施工管理的困惑——质量为先还是成本为王


#找同行案例# 频频发生的工程质量问题的背后,不仅仅是无良商人的偷工减料,其实,每个承建商都有一肚子说不出的辛酸。请看:“公路施工管理的困惑——质量为先还是成本为王 ”有问题,找同行! 

点击打开链接

业主、监理、施工单位......

有一对小两口都是干土木施工行当的,自己的小孩也就耳濡目染,
一天小孩问妈妈:业主、设计院、施工单位、质监站、监理都是干什么的?
其母回答:业主就象你爹,什么也不干,整天背着个手光知道训人。
设计院就象你爷爷,思想保守,观念落后,提着个鸟笼子瞎晃悠,到处指指点点其实啥事也不管。
施工单位就象你妈,整天傻干活,忙里忙外,有时还要挨你爹、你爷的训。
质监站就象你奶奶,处处看你妈不顺眼,整天唠唠叨叨,但谁也不听她的。
小孩又问:还有一个监理单位是什么呢?
其母说,监理就像你,说是监督爸、妈的,但又吃爸妈的饭、穿爸妈的衣、花爸妈的钱,只能装装样子监督一下爸妈,不过有时耍起小脾气来,老妈还得还哄着你。


成本

公路施工是一个艰苦的行业,在每个学校高考招生的目录里都会特别标注:女生慎报;每年的招聘会上,中铁、中交、中建之类的国企都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大量的学生冲着较高的毕业起薪与单位签订了就业合同,但是不到三四年的时间,进了施工单位的同学跳槽的跳槽,考研的考研。为了留住人,就得提供较好的收入。公路施工又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有数以千计的农民工,按照国家规定,农民工工资有专门的账户进行工资管理,企业不得挪用。

公路工程又是一个关系到政府政绩、地区发展的行业,各级质监站、政协、安监局各种各样的政府部门都似乎能够管的到,每个月你方唱罢我登场,是个神仙就得塞点红包。甚至当地的一些村子要修个路也得要几车混凝土。

公路工程还有个特点就是专家型管理,从招投标、施工过程管理到工程决算,都有相当工作经验的专家进行管理审批,国家也有相应的定额、规范。监理工程师、总监、业主代表、业主计量工程师...只要一个人不签字,这个月的计量款就不能按时到位。

不平等的地位也是抬高成本的一个因素。向业主索赔、工程主要材料价格调整、迟付款利息、质量保证金、创优基金等等名目很多都要看业主的脸色,有些甚至在报表上永远是零。中铁、中建、中交这些旁人看来很牛的企业在业主看来其实只不过是众多施工企业里面的一个,每个省都有几家特级资质企业,一级资质更多,二级资质就更不算什么了。

层层转包压缩利润。挣钱的人不干活,干活的人不挣钱。在公路工程行业,本身利润就低,为了中标,各施工企业报价就没有多少利润空间,工程再层层转包,到施工企业这里,利润已经被压缩的很薄。福建某高速的一个小标,总价1个多亿,最先拿到这个标的个人直接拿走500万,约5%。

其他的费用蚕食利润,工程管理软件、造价软件、工程资料整理等等名目繁多的费用进一步的蚕食利润,某些软件、工程资料整理公司,是有政府身影或业主强制要求,那笔费用都不能省。工人工伤、宣传材料、领导亲属挂职等等,哪个都得要钱。

粗劣的设计。一听说公路桥梁设计工程师,很多人联想到良好的教育、较高的社会地位。但是,很多时候某些设计院的工程师们套用着标准图或者突发奇想的玩花样,甚至在工程勘测时偷工减料。曾见过一座小桥,9排墩,墩顶都设计成不同的花样,使用的模板必须使用钢模板,但是每套模板只能使用一次;某水中桩,设计水位24m以下才能进入弱风化岩石层,实际上水位8m以下已经进入弱风化岩石层,用于打孔的桩基十几吨重的铁锤打裂,打一会就得焊锤,本来计划十几天打完的桩基打了一年半还没有打完,期间无数次与设计院、业主沟通都被驳回。


质量

前段时间网上一个新闻说,某高铁的退休工程师说一辈子都不会去坐高铁,虽然极端,却也符合情理。外表光鲜的桥梁、公路,如果按照国家规定的质量检测规范检测,基本上都能检测出问题,有些甚至可以用触目惊心形容。

首先工人素质差。数以亿计的农民工虽然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却也有流动性大、纪律性差、培训不足等问题。有的农民工有人看着他就动,没人看着就晒太阳;有的农民工图省事,不带安全帽、偷工减料;有的小包工头为了节约成本,该配套的劳保不配。很多时候,农民工自尊心又很强,又爱玩些小聪明,说不得管不得。

其次施工工艺不合格,规范难操作。中国人最喜欢“大干一百天”、“国庆献礼”之类的活动,认为快就是好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为了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不被罚款,很多该一步步做的直接图省事,比如台背回填按规定应当一层10~15cm逐层填筑,为了赶进度,好一些的40cm、50cm一层,更过分的直接一次填3m、4m;按规定应当进行混凝土高温湿养的,有时候喷几次水就再也不进行养护。按规定应当进行检测的项目,由于检测困难或者可能不安全直接目测了事。

另外对于不合格品无法报废。水泥一浇筑下去,在十几个小时内就会结硬,每一个现浇的部件都要检测很多项目,有些项目要等十几二十天才能检测,为了赶进度,有些时候直接进行下道工序,等到检测结果出来的时候,木已成舟。很多的问题会带来几十上百万的损失,经常就是塞点钱给检测的人员,修改检测报告了事。

最后还有原因就是设计单位设计水平差,导致设计缺陷。很多时候设计院的设计本身就是有问题的,不是钢筋配少了就是没有考虑全面。等到工程做完了,发现结构有问题,为时已晚,只能采取补强、修复。


困惑

企业要生存,产品质量也要保证,但是在公路行业里各种各样的因素导致成本升高,质量管理困难,各路神仙都得拜,究竟应该是质量为先还是成本为王?


 

更多精彩内容和点评请点击打开链接浏览。

此次案例转载自找同行网站,版权归找同行网站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