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海底捞体的流行,这家火锅企业已经“被”带到另一个高度,甚至被形容为“人类已经不能拒绝海底捞了”,为海底捞平添一份神秘色彩。无巧不成书,恰好得到一个参观海底捞北京物流和生产中心的机会,于是毫不犹豫申请成为参观团的一员,正好可以借此一探究竟。
流水帐就不记了,就说一些关键“流程”和重要细节了。先是在望京店白吃一顿,然后用大巴把我们送去位于大兴工业园区的北京物流和生产中心。总算搞明白了为什么海底捞这么成功但店面并不多(北京也就17家),原来海底捞所有的食品半成品(就是我们平时吃火锅端上桌子的那些东西)都是这些自己的生产中心加工的,然后每天配送至各个门店(北京和天津的门店都是大兴的这个物流和生产中心负责供应)。如果门店太多,就难以保证菜品的质量和新鲜度。当然,就更不考虑加盟了,因为海底捞要全程掌控菜品和服务的质量。所以,现在北京和天津所有门店的蔬菜都是自己种的,荤菜有专门供应商供应,但生产中心设立了生化实验室,对菜品进行全面检测。
重点还是说说和电子商务相关的。
其实,海底捞能和电子商务扯上关系的,就是两个东西:网上订餐和外卖。
外卖就是Hi捞送,可以通过电话或者网络进行订餐,但是配送是需要另外付费的,根据距离的远近收费不同(以按门店的距离进行收费,分为四类,距离5公里以内29元,5-10公里39元,10-15公里59元,15-20公里89元)。目前也只有北京部分门店开通此项服务(紫竹桥店、白纸坊店、望京店、劲松店)。
网上订餐则是通过网络完成。首先选择要去的门店,然后点菜,最后到店消费时可以获赠一份菜品。
其实,海底捞的电子商务模式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因为它与同样餐饮业的洋兄弟KFC并没有多大差异,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是许多搞电子商务的传统企业梦寐以求的,那就是:线上拿订单,线下完成订单,1+1>2。现在想搞或者已搞电子商务的传统企业不少,但一直很纠结。纠结的不是该不该搞的问题,也不是会不会搞的问题,而是搞电子商务究竟是为了什么,搞成怎样才算是成功的,其次才是怎么搞的问题。当然,首当其冲是传统渠道与电子商务的关系处理问题。
当前很多企业老板对电子商务认识不清,导致敬而远之或者误入歧途,搞不搞都很痛苦。电子商务绝对不应定位额于库存品和滞销品的垃圾处理站,也不应是传统模式之外的试验田,而应是跟着客户走,更好理解客户,更好服务好客户,更好提高企业运作效率,更快加速传统企业升级转型的助推器。海底捞电子商务的成功之处就在于紧紧把握住这点,所以,“人类真的更不能拒绝海底捞了”。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我一直认为,在这波传统企业电子商务化的大潮中,会有成功者,也会有失败者,但有类参与者会借此机会异军突起,那就是“卖牛仔裤的”和“卖水的”——提供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提供支付服务的,提供代理运营服务的……。
在海底捞的电子商务服务中我就看到了一家这样的公司:多来订。很明显,这家公司是专门为餐饮企业提供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对他们来说,也许这个硬件平台挣不了多少钱,但通过这一过程整合多家餐馆订餐信息的订餐服务平台会为这家公司挣来更多的钱,因为这个第三方的订餐平台很可能会成为未来网上订餐最有影响力的入口。
还有代理运营就不多说了,因为位置经营和流量经营毕竟有很大的差异,传统企业多是擅长位置经营的人,在传统企业的机制下,要想同时做好流量经营,几乎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