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神童”


 

 

暑假到了,早晚都能看到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去这个班、那个班学习的身影。邻居一个七岁小孩,不但要上数学班、作文班,还要上美术班。他的爷爷、奶奶就这样从早到晚带着孙子东奔西走了一个多月。孩子整天累得晕晕乎乎,经常叫喊“比上学还累!”此情此景,令我大为惊讶。

教育的低龄化折射出了为人父母的心态。现在,很多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存在过高的期望值。他们把儿女看作是自己向命运下注的筹码,不重视孩子的健康,一心盼望孩子“成龙”、“成凤”,从而想在起跑线上抢先一步。由此,我想起了历史上两位晚晴重臣左宗棠、曾国藩在这方面的事例,很值得借鉴。

著名湘军将领左宗棠,他的儿子孝威,十七岁在家乡中举,可谓少年及第。左宗棠却把儿子叫到跟前,说:“天地间一切人与物均是一般,早成者早毁,以其气未厚积而先泄也,尔才智不过中人,岂非古人所谓暴得大名者不祥乎?”劝诫儿子不要急于求成,安心在家继续读书,暂且不要参加后面的会试。

湘军创立者和统帅曾国藩,他儿子纪泽年少时获得荫生。所谓荫生,就是官宦人家子弟蒙皇恩受到荫庇,可以进入国子监读书,经过考试后授予一定官职。这是清朝对有功官员及家人的一种奖励方式。但曾国藩却令儿子必须二十四岁以后再参加考试,以便充分利用这几年时间好好读书。因此,曾纪泽日后成为了荫生中罕见的有成就者。

少年聪明早达本是好事,然而太早为名所累,人生之路却不易走好。其实,在人的一生中,智力并不是决定未来的唯一因素。人生如一次长跑,开头领先者未必最后一定夺冠。提起宁铂,人们绝不陌生。他两岁半能背30多首诗词,三岁时能从1数到100,四岁时就能认识400多个汉字。他看什么会什么,六岁的他看完《中医学概论》,就能替人开药方,看完围棋书后就可以和高手对弈,看完《唐诗宋词》,就能吟诗作对……最终,他成为了中科大少年班第一人。从此,他必须按组织的安排行事,以满足媒体围观“神童”的嗜好。他必须压抑青春期的骚动,他必须无数次地与“分数不理想”的现实斗争。由于他的分数与“神童”不符,后来他想去南京大学学习天文学,但中科大却不愿意放走这个名人。之后的宁铂,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十九岁便成了全国最年轻的讲师。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神童”,却在2002年在五台山出家,义无反顾地遁入了空门。

宁铂的失败,为世人敲响了警钟。少年聪明早达本是好事,然而太早为名所累,却未必是好事。犹如盖大楼,根基尚浅,却一个劲地往上盖,这楼房就很难牢固。所以,很多时候,“神童”不一定就能成为人才,没有考出高分的孩子也不一定不能成为人才。儿童需要遵循儿童成长、成才的规律。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除了文化课的学习之外,同样需要在与外界交往中汲取各种养分。家长一定要摆正心态,切合实际地调整好期望值,这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现在,很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缺少一种平常心态,对孩子除了学习没有别的要求,其他一切事情都包办代替。曾国藩、左宗棠,都是清代中兴名臣,皆官至都府,他们的学问、见识远高于一般人,而他们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却都不鼓励早达急进,尤为令人深思。同时,社会也应少些“炒作”,尽量避免发生“逼子成龙”、“逼女成凤”的悲剧,多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营造宽松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