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欧债务危机的成因及影响


  美欧债务危机的成因及影响



  图表:标准普尔主权信用评级 新华社记者 卢哲编辑



  图表:标准普尔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 新华社记者 林汉志 编辑



  图表:欧美股市8月10日狂泻 新华社记者 周大庆 施鳗珂 编制

  2011年8月6日,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宣布下调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AAA至AA+,这也是标普百年来首次下调美国信用评级,这一消息重挫全球市场信心,各国股市纷纷大跌,8月9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重挫634.76点,跌幅达5.55%,全球股市跟随暴跌,创下自2008年以来最大的跌幅。美国丧失3A主权信用评级,全球股市遭遇抛售,仅8月8日“黑色星期一”当天市值就蒸发数万亿美元。目前投资者已逐渐走出最初恐慌情绪,开始重估股市风险,并着手调仓以规避风险。

  2008年和2009年遭抛售的主要是与抵押贷款市场有关的金融类股和债券。这次不安则更为广泛,与经济衰退和欧洲借款人违约的风险有关,各类股票普遍遭到抛售。

  标普是三大评级机构中第一家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评级机构。目前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和惠誉公司都维持对美国的AAA评级,但评级前景展望为“负面”。标普在报告中,将美国的主权信用评级从“AAA”下调为“AA+”。8月9日,标普再次下调包括房地美、房利美在内的美国政府支持企业的信用评级。标普表示,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主要基于三方面原因,一是美国债务状况堪忧,二是美国国会日前通过的提高债务上限法案效力不够,三是标普对美国国会未来应对类似问题能力的信心受挫。

  信用评级机构被视为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至关重要的枢纽之一,掌控着全球债券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定价权。美国在“二战”后长达几十年的时间内一直保持着全球最大资本输出国的地位,信用评级是美国评定投资风险、选择投资项目的重要参考依据。

  美国评级机构在国际评级业中处于垄断地位。国际清算银行的报告显示,在全球所有参加信用评级的银行和公司中,穆迪涵盖了80%的银行和78%的公司,标普涵盖了37%的银行和66%的公司,惠誉涵盖了27%的银行和8%的公司。这三家机构中,最“年轻”的惠誉历史也已近百年。

  国家主权信用评级,实质就是评级机构对中央政府作为债务人履行偿债责任的信用意愿与信用能力的一种判断,会影响一国借贷利率和汇率形成,与国家金融主权和经济安全息息相关。此次标普降级引发的全球市场动荡,显示了当今信用社会对评级的高度依赖,也再次证明评级的影响力和掌握国际评级话语权的重要性。

  美国出现国债危机

  经济衰退和多年的赤字财政政策使得美国的公共债务总额不断累积。事实上,美国债务上限早已于5月16日到顶。目前美国政府的债务上限仍为14.294万亿美元。按照相关规定,美国国会必须在8月2日之前就提高国债上限达成一致,否则美国政府将缺乏足够现金,美国国债将面临违约风险。经济学家指出,一旦最具信用的美国国债出现违约,那么国际金融市场将大乱,美国乃至全球经济都将遭受比2008年金融危机更为严重的冲击。

  美债危机爆发原因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美国政府赤字大幅度上升,举债度日成为家常便饭,国债纪录屡创新高。截至2010年9月30日,美国联邦政府债务余额为13.58万亿美元,GDP占比约为94%,同年年底一举突破14万亿美元。2011年2月22日,在可供发债余额仅剩2180亿美元的时候,美国国会未就提高上限达成一致。终于,在2011年5月,美国国债触顶,开创了14.29万亿美元的历史新高。

  美国国债上限

  国债上限是具有美国特色的一种债务限额发行制度,源于1917年,由美国国会立法通过。其根本目的在于对政府的融资额度做出限制,防止政府随意发行国债以应对增加开支的需要,避免出现债务膨胀后"资不低债"的恶果。如果联邦政府债务总额接近法定上限,美国财政部必须采取非寻常措施来满足承担的义务。

  美欧债务危机的影响

  从直接影响来看,信用评级下调会导致美国政府借贷成本增加,进而带动消费者贷款利率上升。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7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信用降级击中了“神经”,将损害美国经济的“心智”,预计市场需要时间才能摆脱此举带来的负面影响。美国前总审计长沃克说,这对本已疲软的经济来说不是好消息。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标普的举动其实对信心的打击甚于对市场的冲击。从更长期来看,消费者和企业信心受挫会危及当前本已脆弱的复苏,加剧美国经济可能陷入“二次衰退”的担忧,甚至会与欧洲债务危机交织在一起,威胁世界经济。

  但也有专家认为,市场受到的冲击很可能将是短期的。华盛顿知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博斯沃思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因为市场对标普的举动提前进行了消化,所以可能不会产生太大的动荡。

  从短期来看,美国信用评级下调引发的全球市场动荡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总体上仍在可控范围内,但从长期来看,美国、欧洲债务危机迟迟未得到缓解,经济重陷衰退的可能性日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可小觑。市场普遍担心,信用评级遭下调、经济复苏乏力以及为应对当前危机而可能提前释放的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3),将使美元长期持续贬值,美元资产严重“缩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严重拖累世界经济。

  美欧债务危机引全球衰退担忧,中国损失会有多大?目前中国外汇储备达3.2万亿美元。据估计,美元在中国外汇储备中的比例在三分之二左右,其中包括购买的1.15万亿美元美国国债,约占美元外汇储备的一半,其余主要是机构债券和股票权益等。

  美国国债信用等级下降让许多国家措手不及,尤其是持有美国全部国债13%份额的中国受到的冲击最大。如果美国国债价值下跌20%至30%,那么中国将损失2300亿到3400亿美元。该报道同时认为,中国也可能转“危”为“机”,借此机会对美国确立债权人的优势。如果美国国债贬值,拥有3.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中国国际购买力也会大幅下降,因此说美国国债危机的最大受害者是中国也不为过。

  由于美元是全球最主要贸易结算货币,美元的贬值将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这对进口大量原材料的我国来说,输入性通胀压力将有所增加。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的下调,给全球经济的复苏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 不过专家普遍认为,输入性通胀压力虽然会给今年我国物价形势增添不确定性,但总体而言,随着国内政策效果的逐步显现,价格总水平较快上涨的势头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后期价格走势总体可控。

  欧美市场的变化以及美国货币政策的不确定前景,制约着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空间。此前市场基于7月份我国物价水平可能保持高位的判断,对8月份央行再次加息的预期一度有所增强,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下调,令央行加息前景充满了不确定性。

  美欧债务危机差别:从8月6日开始,风险厌恶情绪一直主导着市场,欧元区的债务危机和美国债务危机让很多投机者望而怯步,而作为避险货币的黄金得到强劲的支持。那么对于美欧债务的情况有何区别?6月底,希腊经济危机得到了暂时的平缓,但好景不长,7月份,整个市场又陷进了债务危机的阴影,这次的主角是意大利和美国。意大利由于需要偿还第三季度的国债债务,全面陷进了经济危机。作为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意大利2010年国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高达119%。如果GDP增速不及预期,那么将无法支付其国债利息,那么可能会转向欧央行或IMF寻求援助。而对于意大利这样的第三大经济体,如果欧央行全力援助,那么对一些需要救助的边缘国家如希腊、爱尔兰等的支援也就相对减少,那么这些国家同样面临着违约的情况,欧洲债务危机的本质是银行业危机。

  7月份美国也面临在月底之前提高国债上限的问题,虽然近期标普普尔和穆迪陆续将美国国债AAA级评级列入观察并称有50%的概率下调美国评级,但美国的债务危机可以看作是一锤子买卖。只要7月底之前美国国会顺利提高上限,债务危机立即荡然无存。

  美国债务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最大区别在于,美国的债务危机是一个点,而欧洲的债务危机是一条线,甚至还是一个面。美国只要把这一个点抹平了,中长期内不会有债务危机之忧。而欧洲的情况相对复杂很多为了保证线/面的完整性,欧债危机似乎总有捉襟见肘之嫌。

  那么对于这样的一个市场情况,作为投机者,我们应该分清主导市场的主要潜在因素,同时关注双方的财政策略,在大趋势中寻求机会。

  一个“标普”何以搅动全球市场?

  巴西著名经济学家古斯塔沃·佛朗哥说,美国债务上限之争、欧洲债务危机以及最近全球出现的股市暴跌风潮表明,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所采取的以货币扩张为标志的凯恩斯主义已宣告失败,世界经济仍处在漫长的调整之中。他认为,目前说世界经济衰退、全球面临新一轮金融危机还为时尚早,但可以明确指出的是,世界经济又出现了严重问题。标普给美国信用降级不是引发股市风潮的原因,根本原因在于美欧出现的严重债务问题,投资者只不过是“闻警而动”。

  韩国经济界人士认为,如果美联储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将导致美元下跌,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通胀压力进一步增加,从而导致全球经济复苏步伐进一步放缓。

  尽管美国主权信用评级被下调,美元仍是全球最有价值的货币,中短期其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不会动摇。不过,许多投资者还是在美国不断凸显的债务问题中看到美元下跌的风险,选择减持美元。同时,欧元因欧洲债务危机加剧也遭到抛售。欧元和美元汇率都面临下跌压力,而瑞士法郎则受到追捧。

  债务危机的根本问题是经济增长放缓。自从2000年以后,美国依赖过度、不合理的金融创新来拉动经济增长,这是爆发金融危机也是引发本次债务危机的根本原因。与美国过度依赖金融拉动经济增长不同,高福利政策是拖垮欧洲国家的主要原因。由于欧洲国家实体经济的活力不如美国,加上高福利的重担,欧洲发生债务危机不可避免。

  债务危机提醒人们,金融危机其实没有远去,只是以另一种方式延续。有关各国政府以“国家信用”发放国债,帮助深陷泥潭的市场经济,而当国家信用透支殆尽的时候,“债务危机”显现,欧美发达国家的“债”本主义最终难以为继。

  虽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证券市场的市值已超过日本,每年IPO市场的市值也已相当于美国的两倍,但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仍远远滞后。比如,截至2010年底,上海有包括信用评级机构在内的各类信用服务企业74家,年收入合计约6亿元;而三大国际评级机构的年收入已超过50亿美元。相比老牌的评级机构,目前中国评级机构的国际影响力不够,中国作为债权国,应该争取国际评级话语权,支持本土评级机构发展,参考本土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进行投资决策,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统一的信用评级从业机构认证制度。

  而在物价持续高位、欧美金融市场剧烈动荡的背景下,未来我国信贷形势和货币政策走向备受关注。信贷增速继续放缓,货币调控进入审慎期,从往年我国信贷投放规律来看,下半年新增贷款均较上半年要有所减少,下半年信贷需求可能有所放缓,预计下半年月均新增贷款规模将维持在5000亿元左右。

  央行1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速下滑明显,流动性紧缩效果正加快显现。央行表示,下阶段将坚持调控的基本取向不变,同时,加强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观察和分析,把握好政策的力度和节奏。分析人士认为,近期央行动用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工具的可能性不大,货币政策将进入一个更审慎的区间。

  对于下一阶段的政策走势,央行在当天公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示,将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调控的基本取向不变,继续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值得注意的是,在表述中央行提出了“加强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观察和分析,把握好政策的力度和节奏”以及“巩固前期调控成果,科学评估判断政策的当期和预期效果”。这是以前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所不曾提及的。业内人士分析,这意味着在稳健货币政策基本方向不变的情况下,货币政策有可能步入一个相对谨慎的观察阶段。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8月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当前国际金融形势及其影响,研究制定应对措施。 会议强调,中方支持有关各方为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所做的努力,支持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关于稳定金融市场的声明,要求有关各国切实采取负责任的财政、货币政策,减少财政赤字,妥善处理债务问题,保持市场投资安全和稳定运行,维护全球投资者信心。国际社会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沟通协调,推动实现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

  参考文献

  标普调降美国长期信用评级

  一个“标普”  何以搅动全球市场?

  主权债务风险下的全球投资策略之变

  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如何影响中国经济

  标普遭美政府“收拾”:敢降信用评级 查你内幕交易

  美债危机下的中国楼市:2008年噩梦会否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