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利奈尔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故时措之宜也。
——《中庸》第二十五章“诚意”
——《中庸》第二十五章“诚意”
我们这几章反复讲这个“诚”,诚来诚去的,我都讲得找不到词儿了。当然,这就说明这个“诚”字的确太重要了!儒家从内到外,从心性修养到经世致用,其核心无一不是围绕着这个“诚”字。
上一章说“至诚如神”,讲通过至诚可以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但是,这个境界是怎么达到的呢?就是这一章开篇一句:“诚者自成也”。必须是你自己努力、自己修养,最终自己去完成这个“诚”的修炼,成功登顶,成就最高的诚者境界。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自成是自己成就,或者说自然而然地成就。那什么是道呢?什么又是自道呢?《中庸》前面讲“率性之谓道”,就是依照我们的天赋使命,把这个“诚”的天性发挥在社会人事之中,这个就是儒家之道、仁义之道。这个道,也是要从我们自己的身心上来体会,来修证。你要想得社会人事之道,就得在社会人事中去行;你要想得先天大道,想成佛成道,也得靠自己悟、自己去修。
传说孔夫子曾经向老子问道,老子就说,大道这东西啊,如果可以进贡的话,老百姓早就进贡给君主了;如果可以奉献的话,儿女早就拿来孝敬父母了;如果可以分享的话,弟兄之间早就互相瓜分了;如果可以赏赐的话,长辈早就当压岁钱一样赏赐给子孙了。可惜的是,谁也没办法把道拿出来给别人。你要想得道,别人没法给你,没人能代替你去得道,只有你自己去参、去悟、去修、去行,只能从自己的身心上去透。按照禅宗的说法,就是“悬崖撒手,自肯承当”,你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不能有任何依赖、任何侥幸。这个就叫“而道自道也”。
以前有僧人问赵州老和尚:“如何是道?”赵州老和尚说:“墙外的。”你说这,他偏要跟你说那;你向他求道问道,他就假装听不懂,道嘛,在庙子的墙外面,估计那里有一条乡间小道。这僧人不死心,连忙解释说:“不问这个道,问大道。”乡间小道的不是,问的是无上的大道。赵州老和尚朗声答道:“大道透长安!”你嫌这是乡间小道,问大道啊?国道够大了吧?一直通往首都长安,你往那边找去!
上一章说“至诚如神”,讲通过至诚可以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但是,这个境界是怎么达到的呢?就是这一章开篇一句:“诚者自成也”。必须是你自己努力、自己修养,最终自己去完成这个“诚”的修炼,成功登顶,成就最高的诚者境界。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自成是自己成就,或者说自然而然地成就。那什么是道呢?什么又是自道呢?《中庸》前面讲“率性之谓道”,就是依照我们的天赋使命,把这个“诚”的天性发挥在社会人事之中,这个就是儒家之道、仁义之道。这个道,也是要从我们自己的身心上来体会,来修证。你要想得社会人事之道,就得在社会人事中去行;你要想得先天大道,想成佛成道,也得靠自己悟、自己去修。
传说孔夫子曾经向老子问道,老子就说,大道这东西啊,如果可以进贡的话,老百姓早就进贡给君主了;如果可以奉献的话,儿女早就拿来孝敬父母了;如果可以分享的话,弟兄之间早就互相瓜分了;如果可以赏赐的话,长辈早就当压岁钱一样赏赐给子孙了。可惜的是,谁也没办法把道拿出来给别人。你要想得道,别人没法给你,没人能代替你去得道,只有你自己去参、去悟、去修、去行,只能从自己的身心上去透。按照禅宗的说法,就是“悬崖撒手,自肯承当”,你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不能有任何依赖、任何侥幸。这个就叫“而道自道也”。
以前有僧人问赵州老和尚:“如何是道?”赵州老和尚说:“墙外的。”你说这,他偏要跟你说那;你向他求道问道,他就假装听不懂,道嘛,在庙子的墙外面,估计那里有一条乡间小道。这僧人不死心,连忙解释说:“不问这个道,问大道。”乡间小道的不是,问的是无上的大道。赵州老和尚朗声答道:“大道透长安!”你嫌这是乡间小道,问大道啊?国道够大了吧?一直通往首都长安,你往那边找去!
赵州老和尚这也叫“道自道也”!你还问什么道呢?就在你自己那里嘛!你东问西问做什么?我这里哪有你要的道呢?即使有也没法给你啊!不管你问的是墙外的小道,还是通往首都长安的大道,还是玄之又玄、妙之又妙的佛道,总之,都得你自己去找,自己去修,自己去行,最终才可能达到目的地。所以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说“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大家要把这个牢牢地记在心里,这是决定见!不管是学佛求道,还是做世间的一切事业,都是自助者天助。
佛教的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为宗,念一句“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说是仰仗佛力,是他力成就。但是,请问念佛的是谁?还是你自己嘛!信愿行为宗,是谁在信愿念佛?是谁在发往生大愿?是谁在真干力行?还是你自己嘛!只有自他不二,方能感应道交,所以,最终还得落实到自己的身体力行上面。
我们再往下看,“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这里比前面一句更进一步,是在意义上的递进和深化。诚,为什么是事物的终始?天底下的那么多事物,怎么就开始于诚?怎么又结束于诚?“不诚无物”,难道没有这个“诚”,就不会有天地万物啦?人就不成其为人、物就不成其为物、世界就不成其为世界了吗?《中庸》的这个逻辑是怎么来的呢?
我告诉大家,这是从《易经•乾卦》中来的。前面讲过“诚者天之道”,在老天爷那里没有私情,都是诚实无欺的。乾为天,天生万物,所以《易经》六十四卦,无非都是从乾卦中派生出来的。乾卦《大象辞》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里讲“诚者自成”,体现的就是乾卦自强不息的精神。大家一定要有这个自信,我们的精神本体,跟老天爷、跟乾卦的精神,绝对是一体一味、无二无别的。以前讲“天人合一”,实际上应该是“天人本一”,人的精神与天道本来是一个东西,什么东西?不可说、不可说!非要说,那就是一个“诚”字。只因为我们后天的一念妄动,失去了这个“诚者天之道”,于是“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这才形成了天人分野、天人隔绝,这才有了你我他它、红男绿女、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乃至宇宙间一切的一切。
传统文化的修养,就是要恢复人的这个天道本性,使天人合一,重新恢复到本来的状态。所谓的得道,所谓的开悟成佛,用《易经》的道理来说,就是从八八六十四卦的分离状态,回到八个基本卦的状态,再从八单卦回归到乾坤二卦,最后回到乾卦,回到先天的本体,即自强不息、生生不息的“诚者天之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