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地产亟需文化进步
印滢
未来,令本土企业惊慌的将是什么?
不是狼来了,是灵魂丢了。
因为国内投资的风向变了,一夜之间,万科、中建、绿城、恒大、中航、青建等公司进疆了。有一个话题,狼来了,开始被好事者翻炒。其实,狼来不来,是迟早的事,市场本来就是大家的。认清本土地产与外来同业者的竞争不同,区别在哪里才是关键。
比如,万科来了,三个月,发展的会员超过三千。而在本土企业,几乎不可能。万科没有说要搞促销,而楼盘大家还没见到,它靠的是什么?说起来,很尴尬,那是本土企业从不在乎的东西,甚至也只是口头上的东西,品牌文化。
还有绿城,自从玫瑰园开始,其楼价节节攀升,引领本土高端市场。其产品的魅力,让有钱有品的人趋之若鹜。不讳言地说,本土企业的这一块蛋糕,丢了。这是又因为本土企业不屑一顾的产品文化。
还有哪些在未来会丢?
那就是高附加值。还有就是产品抗风险的市场韧性。
从2001年到2011年,10年时间,新疆楼市紧跑慢赶,房价涨上去了,品质追上去了,营销手段更加高明了,但是,开发商一直追捧的品牌文化,却一直没有被真正树立起来。也正是因此,那些所谓的高品质楼盘,仍然没有血肉,没有思想,没有个性,有的只是抄袭,只是模仿,只是一幢幢生硬的建筑。
要华丽的躯壳,更要灵魂。
楼盘的灵魂是什么?它在哪里?
其实,房地产的灵魂就是楼盘文化。
没有文化的楼盘,是脆性的。相反,文化是楼盘的市场韧性。它能使市场更具张力,不仅能提升楼盘价值,更能规避市场的风险。
因为看到了甜头,也或许看到了危机,近来似乎很多操盘者也爱上了炫弄文化,但功力不足,文化在一些开发商手里,成了一个噱头。我曾在另一篇文章《广汇换装》里提到,普罗旺斯、马德里春天、荷兰小镇…… 初见这些名词,你也许像我一样一头雾水,如果再加上“哥特范儿法式建筑”、“ 西班牙旗帜城邦”、“ 新古典主义” …… 也许你更是觉得云山雾罩。但你知道这些楼盘真正的精神内涵吗?要把风格产品做得更纯粹,而不是停留在外在形象上。就要使产品风格与内在气质与客群的社会形象与精神主张完全契合。譬如,我要做中式住宅,中式住宅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它靠什么来表达?是靠中国的居住文化表达内涵,还是靠几个三国演义的景点?如果是西班牙风格楼盘,它张扬的是哪种生活情调,它倡导的生活态度是什么?等等。
销售力,不能掩盖文化的缺失
若问本土最具杀伤力的销售机构是谁?广汇营销兵团!不错,在新疆,广汇营销兵团最具杀伤力。这有赖以广汇创始人的军人出生,所带来的亮剑精神,像DNA一样复制到广汇房产,复制到广汇下属的销售公司,然后,数以万计的营销人员,从广汇营销兵团不断分蘖出来,或散兵,或分组,在十年间,渗透到新疆房地产市场的角角落落!他们无一例外地带着一种霸气十足的精神,以“跑销”的形式,征战市场。因为这种作战形式过于原始,不太讲章法,被业界一些人所不屑,但十年征战中风风雨所向披靡,本土的适应性极强,其战无不胜的业绩,又让业界人不得不刮目相看,十年如此!这种现象,本土常见,而放眼国内楼市,罕见!
君不知,这是执行层面的成功。是快餐式的营销。
快餐式操盘,是对文化的忽略。文化不是一线销售力,但它具有强大的力量。
楼市十年,成功的尝试不多
有一天,我们心里痒痒,把文化拿来用,但文化具有本土性,在学习时,如何拿捏,也是要注意的。
塞外明珠这个楼盘,可能大家记住的不多,但丽景江山可能大家都熟悉。这是同一个楼盘的前后使用的不同名称。就像这个楼盘拥有的名字一样,从产品到营销都做得很“夹生”。
我接触这个楼盘时,是在2003年前后。这个项目倾注了开发商老板的全部理想,他要建一个新疆最大的富人区。我熟悉这个老板,他的完美主义,让他赋予项目太多激情与梦想。像其他开发商一样,他首先去内地考察,其中在上海,他看上十分热销的一款小套型的联排别墅。这是一种单层面积为30平米左右,三层半的套型,有天有地,充满浪漫主义小资情调。于是,照搬过来,想着上海的好,在本地一定好。但推出来后,这套户型就是不能成交,老板一着急,四处求医,其中找到我,我看过楼盘,认为该套型,在内地大都市,适应了窄小空间生存的小资阶层,尤其在精打细算加小气的上海小资,应该是不错的别墅生活选择,但在新疆,一是小资群体不成气候,二是,单层窄小,不符合本土人的居住习惯。木已成舟,很遗憾,我也没太多招数。老板于是请来内地来疆的操盘手,煞有介事地一顿折腾,把案名也换成了丽景江山,大有翻天覆地的气势。但,房型销售问题没有解决,却又引发了销售和推广的水土不服,大声吆喝的卖法,让卖别墅与卖白菜雷同,引发客户质疑。连带其他套型的别墅也卖不动了,折腾一换,草草收场。直到今天,八年抗战,这种户型也没卖完。
文化夹生,在于文化自信的不足。
内地有先进经验,学以致用,也要学以会用。学习者要有本地文化自信。
两次有益的尝试的案例
且看一次成功的商业文化尝试。
新疆国际大巴扎,2002年4月28日破土动工的商业综合体建筑,现在已经成为新疆旅游的必经之地。新疆国际大巴扎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大巴扎,集伊斯兰文化、建筑、民族商贸、娱乐、餐饮于一体,具有浓郁的伊斯兰建筑风格。其典型西域风格所拥有的内涵,远远超越它的商业意义。而它险些面目全非。2001年,由深圳某公司代理公司,我有幸成为本土的惟一合作人,参与了该项目的前期市场研究和项目定位工作。当时深圳某公司项目负责人母舟先生,带来了内地的先进商业开发理念,要建一个现代商业综合体。母舟先生认为,乌鲁木齐的商业整体水平落后,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商业综合体,会有极强的市场磁力。而我在研究市场后,提出不同的观点,项目地处二道桥,这是一个民族风情浓郁商业地带,民族文化应保持并传承,从文化到形式,从形式到业态,保持西域文化的优势才更具生命力。现代的商业综合体虽能带来新鲜看点,但将破坏区域的文化生态,文化看点缺失,市场只是市场而已。后来,经过多次讨论,一个既保持民族文化,又与国际接轨的“民族的、世界的新疆国际大巴扎”定位就这样诞生了。
没有文化的滋养,你很难想像,新疆国际大巴扎现在是什么模样。
另一个是住宅楼盘,龙庭•华清园。龙庭•华清园的成功得益于“学院文化”植入。
当人们集体焦虑时,清静淡雅的学院文化社区成功切入市场。2006年全国首座“学院文化社区”龙庭•华清园,一、二期开盘两月,即被抢购一空,2008年金融风暴的背景下,价格也迅速翻番,创下当年乌鲁木齐住宅的最高价格和最高销售率。
一位退休的大学教授在龙庭·华清园现场的表现,也许能给这一现象找到一个好的注脚。她当时带着几个儿女,到现场“抢房”,当时她激动地在现场哭起来:“知道我为什么非要买你们的房子吗?文化,都是文化。”学院型文化社区,通过“以文化人,以境涤性”的主张,使业主能够在居家的同时“实现自我,或为后代的成长梦想创造条件”,社区倡导的的学院文化,成为一种人文关怀和精神信仰,因此深深感动了这位老教授和许多得到和没有得到这里房子的人。
文化进步,还依赖操盘者的功力
过去十年,案例的成功得失,原因各有不同,但相同的是,对品牌文化与楼盘文化的自觉把握,只是个案,本土企业与楼盘缺乏对文化的运用与把握,是普度现象。
因为看到了甜头,也或许看到了危机,近来似乎很多人都爱上了文化,但功力不足,文化只是一个噱头。
楼市十年,我们的脚步太匆忙,现在,必须让灵魂跟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