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慨
最近公差之余看了个非常有名的商业项目,这个项目饱受几位朋友的推荐,他们一致认为这个项目可以作为下一代商业的范例。
进入这个场子,发现5万平方米的商业建筑做工还算精致,设计也还不错,特别是用浅色调加上强度适中的灯光,构成了现代的商业气质。
再看品牌,LV、杰尼亚等品牌俱在其中,说明招商不错。客流也不错,在一个周四的下午,他们的客流在高档百货中算是出众的了。
接下来看到的就是餐饮、真冰场和院线,让我的心中有了点沉重。
在真冰场、院线和相对不算高档的餐饮中消费的人群,继续在场子里购买LV、杰尼亚的可能性并不大,于是相对较好的客流在成色上大打折扣。
内在品质
早年在讨论零售商业的内在品质时,我讲了三点:地段、业态组合和开发商的经验。
地段讲的是客流充沛,是讲良好的客流基础是未来我们锦上添花的条件;业态组合的意义在于深入挖掘客流的价值,让原来一份的客流,能够在综合体中衣食住行、健身娱乐一站解决,那样的话综合体就是客流的倍数器;而开发商的经验是讲经过了若干个项目开发而仍然屹立不倒的公司,本身就证明了经验战胜了教训。
综合体是考虑了业态的品相相近,其客流一致性较好,能够相互融合,这才叫综合体。如果把相对“民品”的餐饮、院线等与“名品”的LV、杰尼亚硬放在一起,由于其客群相差较大,互动的比例不大,就不应叫综合体,我给起个名副其实的名字,就叫“捏合体”吧。
规律
近两年,商业地产风起云涌,全民皆房地产之下更是全民皆商业地产,由于对商业规律的认知关系,大量号称综合体的项目其实是“捏合体”――业态不能相互融合,而是生硬地被捏在一起的,有点拉郎配的感觉。
以这种名义组合在一起的捏合体,有大量是以前瞻自居的,但没经过市场考验的捏合体生存的压力巨大无比。
商业规律是需要逐渐认知的,也未必真的有谁吃透了所有的商业规律,那就需要我们耐心地思考、认真地实践各种各样的商业规律。否则生搬硬套之下,不仅是企业受损失,从广义上计国家财产会受到更大损失,资源浪费多可惜呀。
但愿,多些能够融合的综合体,少些积木般的捏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