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应学俊)
中国新闻网转大河网报道,题为《白岩松称高考最公平 没高考将拼不过富二代》(河南商报记者/ 吴静;实习生/刘潇潇)。其中引用白岩松的话:“中国高考有万千毛病,但却是目前最公平的一种的方式。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此话无疑问题多多,是很可以议论一番的。但紧接着白岩松又说:“……将来,高考肯定要改革,但方向不是全国一张卷。可能会有让大家信任的自主招生,它公平公正,每年不止一次高考,也不再是一考定终生。‘未来的高考,肯定不是大一统,而是多元化的’。”这样一来,白岩松的话却似乎又四平八稳没什么问题了。然而非常有意思的是各大媒体报道这一新闻事件的标题却大多皆以“白岩松称高考最公平……”为题,这是不是十分耐人寻味呢?是不是很能说明些问题呢?
作为做了一辈子教育工作且一直在关注和研究教育问题的笔者,看到这个报道,不禁玩味良久。
● “高考”是目前“最公平”的一种方式吗?
“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白岩松此说乍听似乎很“暖人心”,似乎是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在说话。可白岩松此说还会使另一些因各种原因死抱着当前“全国统一高考”体制(含录取制度)不放的人更加暗自窃喜:因为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新闻评论员、意见领袖白岩松也说“高考”是目前“最公平的一种方式”,所以高考改革早改迟改是无所谓的。
然而,“高考”真是“目前最公平的”吗?为何2009年《新京报》载文“受调查者近七成同意身边存在高考不公平”呢?
白岩松是否知道:真正的“富二代”乃至“官二代”有很多人已经不参加国内高考了,他们中很多人在高中时已经去上国际学校或出国读书了,然后直升国外大学或国外大学的预科班;此外,“富二代”中有许多人一直享受着良好的教育资源,他们也未必都是天生考不上大学的有钱的“低能儿”。所以白岩松此说并没有充分的依据。
白岩松所言之“公平”莫过于高考看似“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体现。然而,事实是这样吗?众所周知,我国城乡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说有的相差几十年也毫不夸张。然而,在高考及录取中却并没有对来自农村底层的考生网开一面给予某种优惠以承认这种客观存在的农村考生无法选择的差异,而硬是要他们与城市考生“很公平地”在同一起跑线上参加高考竞争,这能说是“目前最公平”的吗?这与什么“拼不过富二代”沾边吗?
即使来自农村的高考学子,哪些人可以进入各县规模庞大的“省示范高中”(即高考升学率)读书呢?除了一部分是以成绩考进去的,还有相当的高一新生是凭交“捐资助学金”或“赞助费”(即择校费)进去的,不敢说他们都是“富二代”,起码也是农村及县城中先富起来的人的下一代。这能说是“公平”的吗?
高考中实际存在的户籍歧视,这能说是“公平”的吗?它体现了白岩松心目中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吗?北大、清华、复旦等直属国家教育部的国有大学,是纯地方大学吗?尽管近几年逐步缩小学校属地的招生计划比例,但这些高校属地考生的录取比例仍然高出外地考生若干倍,这是白岩松所说之“公平”吗?
目前尚未取消的那些“高考加分”政策,真的体现了“公平”吗?它使多少高考学子气得发疯,白岩松先生知道吗?由于加分政策的存在,这里面有多少弄虚作假,白岩松先生做过调查吗?
白岩松所言之“高考”当包括录取在内吧。而录取过程中,体检是不可少的环节。但就是在这一环节中体现了许多的不公平和诸多不应有的人格歧视和对受教育权的侵权。笔者承认,对于某些如军事院校、艺术表演院校等,在体检中有一些必须要达到的指标,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一般专业,只要不妨碍正常的学习就不应予以淘汰。然而,目前的淘汰率是相当高的。多年前就有文章指出:若是按现行的体检标准,陈景润根本进不了大学,也无缘哥德巴赫猜想;患有近视眼的许海峰、王义夫绝对成不了世界射击冠军;个子矮小的邓亚萍更可能与世界乒坛女皇绝缘;在国内因身体因素未被大学录取,却在国外上了大学的人更是为数不少。笔者认为:受教育与就业虽然有密切联系,但招生毕竟不是招聘上岗,不应以莫须有的体检标准剥夺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依笔者愚见:即使在央视著名主持人中,如果某人少了一个手指或脚趾,或有些色盲,恐怕并不影响他(她)成为不错的主持人。
再以白岩松称之为“最公平”的高考录取方式本身对人才个性的抹杀、扼杀来说,它最大的错误、最大的不公平在与不承认千百年来客观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差异,不承认多元智力的客观现实所带来的不同的智力特点。随便举几例:2009年,复旦大学破格录取了一位只有高中学历的蔡伟为博士生,而他就是被“最公平”的高考制度淘汰的学生;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顾云深还说:“现在的复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1978年报考谭其骧先生的研究生时,就是高中学历,考了第一名,1983年他拿到了博士学位。苏步青先生当年招的研究生中,也有高中学历的,现在有些成了数学家。这样“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佳话,过去一直有一些。比如梁漱溟没考取大学,蔡元培让他当了北大哲学系的教师;沈从文小学没毕业,胡适却把他请到中国公学的讲台上……这体现了大学代代相传的气度和精神……”笔者还可补充一点,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前北京市副市长吴晗解放前在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就是“0”分,但被胡适破格录取——可要在当今,吴晗恐怕要在“最公平”的高考制度前头破血流而被埋没;而毛泽东以其不敢恭维的数学成绩,如在当今“最公平”的高考中可能也只有名落孙山的份儿了。
其实,中国的教育改革由于未能触及根本,由于没有系统观,没有从根本问题上入手,可以说改来改去,越描越黑。北大法学院教授、中国宪法学会副会长张千帆先生针对目前的高考及录取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的高考和录取制度是“一笔糊涂账。计划经济破产了,计划教育却仍在继续。计划经济的时候实行粮票、油票、肉票,后来实行市场经济,取消了;大学招生指标就相当于教育领域的‘粮票’,改革30年却雷打不动。……”(见2011.06.18《中国青年报》)
● 白岩松先生悠着点儿:不要为固化弊端重重的体制助力
尽管白岩松先生在这番“高考最公平”论的后面也描绘了高考改革“多元化”的愿景,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们只能是一种陪衬,因为那样大而化之的描述“敌不过”其开篇的“高考最公平”论,无法解决国人心中所追求的“公平”疑惑。这也就是各大媒体为何皆以《白岩松称高考最公平 没高考将拼不过富二代》为题报道白岩松此说的缘故吧。
白岩松的“高考最公平”论实际上是社会上早已存在的一种观点,它是被“高考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表象所蒙蔽的产物,它与“高校自主招生必然导致招生腐败”的观点一起,严重阻碍高校招生改革以及教育的整体改革。刻板一块的高校招生、统一选拔模式如果不改革,不仅不断产生各种“不公平”,而且严重掣肘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整体改革,更无法破题“钱学森之问”。
针对白岩松的“高考最公平”论,笔者认为应当反言之:“高考是不公平的,目前正在制定比较完整的改革方案”。真正公平的高校招生选拔制度,应当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多元化的双向选择,在考试成绩、个性特长、综合评价与大学要求面前人人平等、双向选择,且为多学科多次考试,成绩在两年或数年内有效;与此相应地建立大学与中学以及学生的诚信评价和制约机制;废除所有的歧视规定。这才是真正的“公平”。而这样的高校招生、选拔机制必将带动整个教育的有效改革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至于说到“高校自主招生必然导致招生腐败”,这是站不住脚的。常识和逻辑告诉我们:当高校拥有完整的自主招生权时,任何一所高校都不会拿自己大学的牌子、信誉开玩笑,因为在这样的机制下,大学的教育质量和声誉已经直接与校长、教师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当然大学行政化体制也必须消除),他们办不好大学已经没有任何可以推脱的理由了;倒是在当前体制下,一些大学可以为自己教学质量上的问题找到种种制度上的原因或曰“借口”。难道不是这样吗?
说到“高校自主招生导致腐败”,我们不禁要问:国外、境外虽然也有腐败案件见诸报端,然而为何鲜见高校招生腐败的报道呢?而他们实行的正是考试、自荐、推荐、面试相结合的高校自主招生与录取模式,那是真正的自主招生,使那些高校教育质量优劣的责任全部由他们自负,他们岂敢懈怠或搞所谓“腐败”?。
白岩松作为央视著名主持人,亦可称为“意见领袖”,近年精彩的评论、演讲挺多,不论是“雷人的官腔”还是“北京警方零容忍:不论‘天上’与‘人间’”抑或在哈佛的演讲“我的梦,中国梦”等等,笔者也很看好。然而白岩松这次在河南郑州大学发表的这番“高考最公平”论,笔者却不敢苟同。作为央视“名嘴”“意见领袖”,发表评论最好还是悠着点,不可为固化不合理的体制助力。对某些问题光凭拍脑袋想当然不行,得沉下心来认真做一番研究——须知自己的言论毕竟不能与笔者等一类纯粹平民的“微博”“博客”划等号。□
-------------------------------
【相关链接】
1、应学俊:改革高考:用好教育改革的“指挥棒”
2、应学俊:为中小学“减负”试开“药方”
3、应学俊:南科大·小岗村·中国教育改革
4、应学俊:中国教育改革:敢问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