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创意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诊断
旅游创意经济是以创意为重要驱动力的旅游发展新理念,是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变化的旅游增长新方式。与过去旅游经济发展中对高品位的传统旅游资源的依赖性相比,这一理念更加强调以充满创意的眼光和方法去发现非传统的旅游吸引物、利用传统的旅游资源、培育未来的旅游景观,更加强调去研判需求变化、引导旅游需求、拓展旅游市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各地涌现出了不少成功的创意,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以国家旅游局命名的首批17个中国旅游强县为例,几乎每个强县的旅游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旅游创意史:创意催生了强县的旅游,创意推进着强县的旅游,创意改变着强县的旅游。特别是山东长岛、河南栾川、湖南凤凰,创意在其旅游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没有吴忠波、方洪莲、叶文智等人那些独特新颖的创意,很难想象上述县域旅游业该如何起步。其中,河南栾川的旅游经济发展道路被誉为“栾川模式”,该模式的核心就是旅游与“智力+创新”联姻,以创意再造资源、以营销决胜未来;好点子如同化腐朽为神奇之笔,花样营销、精彩创意让栾川占据了一个吸引未来客源的制高点[9]。
同时,全国各地旅游经济发展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创意匮乏症”,制约着旅游发展的速度、规模和质量。在实践中,旅游创意匮乏症主要表现在规划策划新意不足、资源开发方式雷同、产品老化现象严重三个方面。第一,规划策划新意不足。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规划工作提出了迫切要求,但许多规划从构思到文本都出现了模版化趋向。有些地方每年都做旅游规划,每年的规划文本差别不大,如出一辙,或者东施效颦,把其他地区成功的旅游规划案例照抄照搬过来。作为与旅游规划相辅相成的旅游发展智慧源泉,本应以创意为灵魂的旅游策划也出现了创意表面化、标准化、雷同化的不良现象。第二,资源开发方式雷同。旅游本是追求特殊体验和另类生活的异地活动,但是因为缺乏创意,不少地方的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大同小异,旅游产品趋向雷同。例如,溶洞是中国南方的遍在性旅游资源,各地基本上都采取灯光造景+象形解说予以开发,导致大批非优溶洞景区长期处于区域性优势溶洞的阴影区。再以旅游产品构成要素之一的购物为例,各地旅游纪念品千篇一律的现象十分突出。在朱家角、周庄、乌镇、同里等江南水乡古镇,基本上都是粽子、扎肉、豆腐干加熏毛豆这“四大金刚”支撑门面,雷同率在75%以上。第三,旅游产品老化现象严重。有些传统旅游地的旅游区(点)和旅游线路基本上是十年一贯制,产品老化现象十分严重。例如,从1983年云南陆良启动沙林旅游到国际沙雕节的成功举办,陆良旅游依靠创意快速前行;但从那以后,因为创意不足引发资金筹集、项目建设、活动举办等问题,导致景区建设停滞不前,其他景区开发步伐缓慢,全县旅游产品老化严重。(李庆雷,和爱军.旅游创意经济:属性研判、问题辨识与推进策略[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1(1):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