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树上的考拉、地上的袋鼠、海上的企鹅,都是憨态可掬的形象。澳大利亚人呢,则是聪明可人的。他们不用费力地制造硬邦邦的出口产品,却可以在家乡的树上地上和海上狂赚绿莹莹的美钞。尤其旅游、教育这两种软出口,不必装船出国就让外币滚滚而来,表现突出。
前不久,《中国2020战略计划》出笼,就是澳大利亚专门瞄准人民币撒下的天罗地网。2010年,有50万中国游客进入“澳网”,留下了33亿澳大利亚元的游费,相当于200多亿人民币,不菲吧?按照这份战略计划,澳大利亚政府希望到2020年,中国人送去95亿澳大利亚元的更大的礼包。
早在1999年,澳洲当局就在中国开设了第一个办事处,后来形势大好,办事处不断增加。未来3年,将设置到神州大地的24个城市。
澳洲的奥秘并非是盯上了神州的财神。对外练软功,对内练硬功,才是真经。早在1994年,澳洲政府就制定了国家生态旅游战略(National Ecotourism Strategy)。澳大利亚不仅政府出战略,还落实在一个一个的战役上,政府出资900万元在昆士兰为土著打造文化公园就是一例。在战术上,充分发挥协会、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国家自然生态认定计划”(NEAP),就是由澳大利亚生态协会(EAA)掌握施行的,3年一认定,原有认定作废。这种机制,确保旅游产品与设施的可持续绿色。目前存态200多种(处)。NGO组织“清洁澳洲”(CUA),拥有500万志愿者。NPO组织ATCV则为资源保护志愿者和背包客建立基金支持。而生态旅游奖(EA)、气候行动奖(CAA)、本土文化旅游奖(ICTA)、威廉安格里斯生态导引奖(WAEA)等一系列奖项的设置,也共同促进了澳大利亚的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可谓一项国家层面覆盖社会的系统工程。无怪乎,澳大利亚统计局2009年数据泛绿,旅游业已经为其年创收850亿澳大利亚元,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7%,总共提供了48万个就业岗位。
澳洲的教育也做成了“出口产业”。高校目前接受外国就读的预科生、大学生、研究生达17万人,占到了在校生的1/5。每个留学生几年读下来,如果按照总额7万澳大利亚元推算国际贡献,澳洲又轻轻松松赚取外汇120亿元。
这就是可爱聪慧的澳洲人,凭着优良的旅游、教育服务硬件软件,产品不出门,坐收天下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