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沪市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关系之实证研究”一文的剖析
本文旨在,阐述对于初学者如何分析拿到的文章,并无它意。请原文作者见谅!
问题1:该篇论文的主要研究假设是什么?
该篇论文的主要研究假设有两个:
一、对于非过度多元化企业来说,多元化程度越高,企业经营绩效越好;
该假设是在Comment和Jarrell,Weston等人的研究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Comment和Jarrell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股票收益与多元化手段之间存在负相关。而Weston (1970年)则提出了相反的结论,他认为多元化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因为实施多元化战略的企业,往往存在一个内部的资本市场;这个内部的资本市场有利于企业对资源的更加合理和充分的利用。在考虑到我国企业实施多元化的历史和具体国情,作者提出了该假设。
二、对于过度多元化企业来说,多元化程度越高,企业绩效越差。
该假设是在Grant、Markides、 W illiamson等人的研究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Grant等人指出,在一定的范围内,公司业绩和经营业务的多少是呈正向变动关系的。Markides和 W illiamson认为,企业的多元化发展存在一个边界,当组织的扩张超过了其经济边界时,X-非效率(X-inefficiencies)就会产生;在企业多元化超出了其能力之外时,绩效自然就会受到影响。作者推断:多元化和绩效的关系并非完全线性的,企业过度的多元化有可能导致管理费用的大幅度增加,使企业内部的资源不能维持庞大的组织开销,反而导致整个企业效率的下降,最终影响其业绩。由此,作者建立了论文中的第二个主要假设。
问题2:该篇论文是采用什么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假设的?
该篇论文主要采用了多元回归的方法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通过一个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检验了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通过简单移动平均值验证了其所选择的样本对总体具有代表性,并解决其中的多重共线性问题。通过利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样本1999-2002各年的因变量和自变量指标作了描述性统计。在该篇论文中作者在使用截面数据和简单移动平均数据的基础上,采用了平行数据,对多元化战略与企业经营绩效的相互关系作出了进一步的考察和分析。
问题3:该篇论文对哪些概念进行了分类,这些分类对后续研究有什么作用?
该篇论文对以下概念作了分类:
一、多元化经营战略;其包括有同心多元化,水平多元化(横向多元化),垂直多元化(水平多元化,又分为后向多元化和前向多元化),复合多元化等。在对多元化经营战略分类前,作者还区分了一体化和多元化、多元化战略和差异化战略,产品发展战略和多元化发展战略及其区域发展战略。
二、战略;其包括全球化战略,公司层战略,职能层战略和业务层战略。
三、作者根据专业化率的概念将企业划分为,单一产品生产企业或称专业化经营企业,主导企业活低度多元化经营企业,相关联多元化企业或称中度多元化企业,无关联多元化企业或称高度多元化企业。同时,对关联比率做了定义。
四、将企业多元化进入方式分成了自主投资内部发展和外部并购。此外,作者对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总资产收益率、托Q值、剩余资源、平面数据、事业部制、直线职能制(或称生产区域制,抑或称直线参谋制)、协同效应和核心竞争力等一些列概念做了分类定义。
作者根据研究的需要对所涉及到的概念进行系统的分类,分类后的概念构成了后续研究中的思维地图,避免了思维上的混乱,提高了自己在研究和读者阅读时的思维效率。在经过多元回归后下结论时,对这些概念的分类也坚定了作者的信心,提高了研究的效率。
问题4:使用了哪些变量,变量的引入对研究假设的论证有何作用?
该篇论文中使用的自变量有:
一、多元化指标(用H指数描述企业实施多元化的程度);
二、企业规模(用其年末总资产表示)。
该篇论文使用的因变量有:
一、净资产收益率;二、每股收益;三、总资产收益率;四、托宾Q值。
变量是有变化、有差异的因素,人们对它们的认识和理解往往不一致,解释也不尽相同。作者在论文中引入变量,并对相应的变量做了定义。于是对变量的精确含义做出表述,这就便于他人理解,也有助于其对变量进行操作和测量的依据。同时,引入的变量通过可以把客观的现实中的东西转化为可测量的数据,有助于构建模型,估计模型,以及检验模型,对论文中的假设做出令人信服的论证。此外,也为他人重复验证提供具体的做法;便于别人和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
问题5:运用第二章所学内容,分析论文还存在哪些不足?
该篇论文中的不足表现在:
一、过多描述一些常识性的东西,其主要表现在论文的第二部份。作为学位论文,其阅读对象多为业内人士,对常识性东西都已经知道,没有必要在论文中详细论述。更重要的是,作者对一些名词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区分和定义。例如,作者没有深入区分相关多元化和非相关多元化,读者也就无法对二者的含义进行清晰地界定。
二、内容前后有重复,显得过于冗余。另外,在研究结果讨论中关于事业部制的讨论与本文研究的主题关系不大,有“凑字数”之嫌。
三、作者在论文中某些地方措辞不当,例如在介绍“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时,谈到的“客观而全面的考察与评价……”、“充分的揭示……”。此外,最后的一段“建议中国证监会…”与其所写到的“我们提出以下后续研究方向”不符。
四、研究对象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数据选取值得质疑。作者仅仅选取了148家沪市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来研究“沪市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关系”,对于众多的沪市上市公司而言,其代表性不够,其结果也容易产生偏差。
五、作者仅从数据获得的便利性考虑,将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而没有从研究对象的全面性进行考虑,不能反映我国多种企业的多样性。
六、作者将多元化和企业绩效之间简单化为二元关系,这不足以说明多元化因素,例如资源、管理费用、利益相关者的期望、投资者的信心等因素对绩效产生影响。就此而言,作者构建的模型也存在问题。
后记:本文成于2010年3月,为课程作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