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9日至7月6日,我有幸作为中国青年访日代表团的一员,前往日本东京都和福井县进行友好访问。8天的访问虽然短暂,但却收获了宝贵的友谊,并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增加了对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和了解。
6月28日 别开生面的欢送致词
我们这个团是日本“3·11”大地震后首个中国青年访日代表团,共300多名团员,分属青年工作、经济、媒体、环保、影视、旅游、教育和司法等多个领域。6月28日晚,日本驻华使馆为代表团举行欢送仪式,日本驻华使馆公使堀之内先生的致词可谓别开生面,他没有作常规性的日本经济社会基本情况介绍,而是以自己的家庭为比喻,阐述了自己对不同国家友好相处的见解。堀之内先生的太太是荷兰人,他们于同在中国南京留学时相识,随后结为伉俪,目前有两个孩子,他们家还在北京生活过一段时间。对他们这样的跨国家庭来讲,几十年能够和谐美满,堀之内先生总结为三条:找到共同点,互相尊重,说出来。也就是两个人的相识相处必然因为有若干的共同爱好、共同的追求然后走在了一起;而日常生活中虽然有生活习惯、风俗禁忌等方面的差异,但只要互相尊重,就可以和谐相处;如果双方感到有什么误会、意见,那就及时说出来,通过坦诚地交流来消除误解、化解矛盾;进而延伸到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也可以按类似的原则来处理。这样的致词确实很有特点,让人印象深刻,也让人倍受启发。
6月29日 初识东京路
从成田国际机场前往东京,所走的高速路只有双向四个车道,入城的快速干道也是几十年的老路,但至今依然在良好的服务;在东京市区,也很少有宽街道大马路,虽然与想像中的大都市印象不太相符,不过一路走来,却很少堵车,这引起了我们的好奇。经了解,日本虽然车很便宜,但在东京挂牌必须有停车位证明,这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车辆的增加;同时,东京的停车费也很昂贵,大概一个小时需要几百到上千日元,一天停车下来则需要五六千日元,显然是不小的开支,因为日本一般的工薪阶层月工资也就是二三十万日元;更为重要的是,东京形成了可能是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城市铁路交通系统,打开东京地图,铁路密如蛛网,有地上的,也有地下的,而且东南西北互通,运营的铁路公司多达数家,与郊区的连接线路也非常密集,因而在东京不论什么地点,都能就近乘上回家的地铁或轻轨。我们团的翻译小姐因为东京房价太贵而住在东京几十公里之外的郊区,但上下班仍然感到很方便,主要就是有地铁的保障。于是,地铁站口就成了东京人群最为密集、人流量最大的区域。由此,东京形成了与北京及国内其他大城市相反的车流规律,即每个星期中上班的几天城市不堵车,而双休日可能会堵车,因为那时人们会乘私家车出来购物或出游。当前中国各大城市都在缓堵,但除了限制措施之外,发达的公共交通体系建设才是根本,毕竟疏导更胜于限制。
6月30日 中日青年就业难的同与不同
今天与日本年轻议员进行交流,大家讨论了一些关心的话题。就业难、创业更难,在场的中日青年皆有同感,但在相同的表象之下,其实有着不同的内在因素。日本由于近年的经济不景气,青年就业难更多的是因为经济大环境的问题,即企业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减少;创业则据日本的议员讲,似乎倒闭的要比新开的公司多。中国青年就业难更多的应该是结构性因素,一是人才结构问题,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同时一线产业工人和生产技术人员短缺,“民工荒”有愈演愈烈之势;二是区域结构问题,大城市就业群体过度集中,“北漂”“蚁族”现象随之而来,而小城市人才流失严重,农村人才奇缺;三是行业结构问题,过度地向国家行政和企事业单位集中,于是形成了公务员的“国考”奇观。显然,中国青年就业难与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不相称,既有教育制度方面的问题,更有就业观念的问题,特别是“官本位”的思想,使就业意愿过度集中于担任国家干部或管理人员,需要进行相应的观念引导和人才培养结构调整,还需要鼓励人才下乡和进基层。
7月1日 当防患于未然成为一种习惯
上午去东京目黑区的地震防灾馆参观并参加实践演练,体验地震的感觉,练习正确使用灭火器,学习如何在火灾烟雾中逃生。由于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所以每个城市都建有若干类似的防灾馆对市民进行科普和实践演练,提高应对地震及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的能力。其结果是,虽然日本经常遭受地震灾害的袭击,但人员伤亡却很少,这固然与日本的建筑防震技术较好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国民的防灾知识与能力较高有关。这让人不由得想起在20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西安震感较为强烈,有人竟然惊惶失措地从楼上跳下,终生残疾,让人感叹不已。无独有偶,2011年日本地震后核辐射的传言再次引起无知的骚动,大小城市兴起抢盐的风潮,上演多起让人啼笑皆非的闹剧,而身处地震灾区的日本民众却保持着淡定。同车的翻译小姐告诉我们,他们会经常给孩子灌输一个概念,就是东京的地震很多,如果发生了地震,一定要自己照顾好自己,不要去找爸爸妈妈;如果三天后爸爸妈妈还没有回家,你们应该知道家里的钱在哪里,哥哥要照顾弟弟,独立地生活。为什么国内经常会出现小灾变大灾,除过基础设施因素外,国民的防灾知识与能力短缺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这一课必须及时补上。
7月2日 本田企业的光荣与梦想
今天到本田公司去,听取了企业负责人所做的“从中小企业到全球性企业的发展轨迹”的主题报告,本田发展轨迹的核心是三条,国际化的视野,造福社会,梦想、创造与不断调整。本田创建于1948年,最初制造助力自行车,员工34人,而如今在全世界有员工10多万人,光在中国就有15个公司。本田发展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两次跨越分别出现在1952年和1959年,1952年他们一次性拿出公司注册资本75倍的资金在世界购买最先进的机床,尽管政府发出善意的规劝,但他们认为“只有世界第一才是日本第一”“即使企业跨了,最好的机床也在日本”,由此迎来本田的第一次跨越发展;1959年他们在日企中第一个设立美国公司,而且摒弃代销模式,自建营销系统,如今本田30%的汽车在美国生产;特别是1976年,当众多的美国企业为政府新的汽车排放标准抱怨时,本田第一个生产出符合要求的节能新型发动机,从此占据市场先机。当前,中国的众多中小企业也正在经历本田当初的发展阶段,能否不断发展,逐渐成长为国际化大企业,本田的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7月3日 “裸婚”在日本很流行
今年春节晚会上一句“找一个不要房子的丈母娘”引起了广泛热议,而“裸婚”一词近期在中国也很流行,并引起激烈讨论。但到日本发现,日本的丈母娘是不要房子的,年轻人普遍实行着“裸婚”。因为她们觉得两个人的感情是最重要的,而且一结婚就买房是不现实的,会增添许多的经济压力。他们一般会在结婚8-10年左右才开始买房,而且面积一般不会太大,大概以七八十平方米的房子为多。他们也谈到,在二三十前的时候,日本青年择偶也有过硬件方面的要求,流行过“三高”,即个子高、收入高、学历高之类的硬性条件要求,但这些年已经不明显了。再反观国内,“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等过度物质化的社会观念确实让人汗颜,体现了一种社会的浮躁病和精神的空虚症,而即使有了房子,也并不能巩固感情基础不稳的婚姻,国内离婚率节节攀升就是实证。看来,确实应该认真反省并培养健康的婚恋观,特别是中国的父母们,在“80后”“90后”面临着已经足够多压力的情况下,需要稍微少一些“操心”,为他们减压。
7月4日 日本为什么没有“择校风”
在中国的大城市,中小学的“择校风”是一个社会怪象,也是教育的热点问题。可是到了日本,他们的教育负责人竟然对此概念表示难以理解,更让人诧异的是,他们正准备实施中学的重点学校建设计划,鼓励学校间的竞争,也就是说他们要鼓励我们所说的“择校风”。在今天与福井市教育部门的交流中了解到,日本的小学和初中是实行学区制的,一个学区的学生只能在所在学区上学,不得跨区。到了高中可以自由择校,但并没有出现十分激烈的择校风。因为他们有一个重要的制度,即老师为国家公务员,实行区域轮岗制度,每个老师在一所学校教学的时间不得超过5年,且在全国范围内轮岗。如此以来,就不会不存在一个学校师资力量明显好于其他学校的情况,则“择校”失去意义。目前,为遏制“择校风”,国内出台了不少政策,但似乎效果不够理想,日本教师的轮岗制度显然可以借鉴,不仅对“择校”是釜底抽薪,而且对教育资源均等化有重要意义。
7月5日 论资排辈的良好运用
要说福井,真是一个难忘的地方,这里有着良好的林木覆盖,保留着传统的漆器工艺,种植着品质优良的稻米,酿造着在日本非常有名的清酒,可以品尝美味的海鲜产品,还有着非常恬静的生活节奏,同样也有着长寿之乡的美誉。但重要的收获还在于与当地的年轻公务员们进行了畅快的交流。日本的大学生也爱考公务员,因为这个职业非常稳定,而且这个职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人生的目标在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已经可以得到明确的预见。这就是日本的公务员与从政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政治家不能是国家公职人员。就像我们访问的福井县坂井市,市长是选出来的,但不管谁当市长,市政府下面的部局均是铁打的营盘铁打的兵,一如既往地、按部就班地从事着本职工作。他们的部长(相当于中国的局长)一般要在五十七八岁才能晋升上,而即使课长(中层干部)也只有在五十岁出头才能晋升上,下面的各级职位均有严格的资历和任职年限规定。可以说,不到一定年限、一定年龄,是不可能到一定职位的。论资排辈在这里良好的运用,成为公务员队伍最大的稳定器。当人生的目标已经可以明确预见的时候,人们的心态就会平和许多。
7月6日 在东京塔下沉思
从东京塔下走出,与日本说再见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一会我们就要踏上返程的飞机。日本这个曾经迅猛发展的亚洲巨星,近年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就像参观的这座电视塔,曾经是东京的荣耀,但如今已经不再辉煌,它已经不再高大,而东京新的电视塔也会无情的替代它的位置。失去的20年,这是日本人会常用的词汇,用以描述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的现状,而中国则从那时起,腾飞的速度更快。过去我们经常讲“拉美陷阱”,如今我们更多的在讲“日韩困境”,因为我们已经跨越过人均生产总值1000-3000美元这个容易动荡的“拉美陷阱”阶段,但发展停滞的风险却在与日俱增,这就是依靠传统产业充当世界工厂的同时,没有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前列,当新的成本更低的世界工厂形成时,衰败不可避免地来临,日本和韩国就是这样的现状,我们必须有所警惕。但不管怎样,一个崛起的中国已经无法阻挡,一衣带水的中国和日本,既有着历史悠久地友好交往史,也有着让中国人至今不堪的战争史,面向未来,以诚相待,共同发展,对中日两国有利,对中日人民有利,对世界的发展与和平有利,这是我们此行看到的中日青年的共同心声!
日本纪行
评论
1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