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逸枫:货币政策虽收紧趋紧难撼动房价


谢逸枫:货币政策虽收紧趋紧难撼动房价
央行: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4.17万亿元
 
  摘要:央行目前不仅要调节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还要为启动内需提供宽松的金融环境。今年以来,央行通过连续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上调基准利率等政策,货币信贷增速进一步向常态回归。自近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以来,针对货币政策紧缩是否过度的争议不断升级。考虑到近期国内经济金融形势正在发生的一系列显著变化,市场越来越关注,下半年央行是否会调整目前货币政策的紧缩程度?
 
  日前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二季度例会指出,要贯彻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注意把握政策的稳定性、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节奏和力度。与上次例会的会后声明相比,此次例会在提出了要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首次提出要把握好政策的节奏和力度。与此同时,与一季度例会声明相比,二季度例会加大了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关照。

  2011年7月11日,按照机构预计6月新增信贷为5500亿元的规模来计算,今年上半年,新增信贷较去年同期减少5214亿元。不相对于今年的CPI上涨幅度来看,这样的规模仍然很大。按照全年7.5万亿的目标值,下半年信贷投放空间会比较宽松。6月新增信贷数据至今尚未公布,不过申银万国及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一致预测数据为5500亿元,这个数据较去年同期减少534亿元。据此来算,今年上半年新增信贷规模为40962亿元,而2010年1―6月的新增数据为46176亿元,同比减少5214亿元。在连续的紧缩货币政策作用下,新增信贷规模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2011年7月11日,据《中国数据观测》6月货币指标,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15.2%,新增人民币贷款(亿元) 5,900亿,人民币贷款馀额同比16.9%;外汇储备(万亿美元) 3.220.注:外汇储备为2011年3月末数值)。

  2011年7月11日,根据路透调查综合28家机构预测显示,中国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幅料为15.2%,与上月相当,连续三月低于16%的年增长目标,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环比略增,至5,900亿元人民币。

  2011年7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1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6月人民币贷款增加6339亿元,同比多增207亿元。今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1975亿美元,同比增长30.3%。

  一、广义货币增长15.9%,狭义货币M1增长13.1%。6月货币供应量增速出现反弹,2011年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78.08万亿元,同比增长15.9%,比上月末高0.8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3.8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27.47万亿元,同比增长13.1%,比上月末高0.4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8.1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4.45万亿元,同比增长14.4%。上半年净回笼现金110亿元。

  二、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4.17万亿元,外币贷款增加513亿美元。6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54.65万亿元,同比增长16.8%。人民币贷款余额51.40万亿元,同比增长16.9%,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末低0.2和3.0个百分点。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4.17万亿元,同比少增4497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1.46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596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8588亿元;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2.70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34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43万亿元,票据融资减少1422亿元。6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6339亿元,同比多增207亿元。外币贷款余额5018亿美元,同比增长22.2%,上半年外币贷款增加513亿美元。

  亚太城市发展研究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谢逸枫表示,今年信贷总量7.5万亿,剩余3.33万亿将在下半年发。从今年上半年信贷款增加4.17万亿元的数据看,比去年同比减少4476亿元,2010年1-6月的新增数据为46176亿元,说明货币供应量增速趋势性放缓格局仍不会改变。

  逐月梳理新增信贷规模,今年前5个月,除3月份之外,其他4个月都较去年同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1月新增信贷10400亿元,同比下降25.18%,环比增长116.35%;2月的数据为5356亿元,同比下降23.50%,环比下降48.50%;3月为6794亿元,同比增长33.03%,环比增长26.85%;4月数据为7396亿元,同比下降4.44%,环比增长8.86%;5月为5516亿元,同比下降13.73%,环比下降25.42%。

  亚太城市发展研究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谢逸枫称:“新增贷款低于预期,主要与宏观调控相关。在采取控制贷款额度、进行窗口指导、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及严格贷存比和核心资本充足率管理等措施下,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普遍受到约束。 今年以来,央行通过连续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上调基准利率等政策,货币信贷增速进一步向常态回归。

  6月20日,央行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大型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升至21.5%的历史高位后,货币乘数下降,信贷增长受到有力约束除运用货币供应量、利率等具有逆周期调节效果的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外,还引入了逆周期调节的创新手段,如建立逆周期的资本缓冲制度和动态损失准备制度等。

  而其他监管部门也采取多项措施控制流动性,以银监会为代表的其他监管部门对信贷加强监控。主要侧重于加强金融监管改革,改进原有的资本协议、杠杆率、拨备计提等监管政策和工具,提高金融机构资本质量和资本充足率,建立与经济周期调节相适应的杠杆率要求,开展前瞻性拨备管理,推进会计制度、评级机构、衍生品交易和清算体系等的改革,重启存贷日度监控机制,加强对影子银行监管等。

  银监会正在征求意见阶段的资本充足率管理新规,大幅提高了资产计入风险权重的比例,促使银行减少信贷投放。现在监管机构已经对资本达标提出了具体的时间表,商业银行必须留有足够的时间缓冲,而按照新的资本标准计算,现在不少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岌岌可危。在资本充足率的硬约束之下,银行不得不适度收紧信贷来调整资产风险权重。

  亚太城市发展研究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谢逸枫认为,下半年,这些措施仍将对信贷增长产生强有力约束。下半年的信贷投放情况取决于货币政策是否会放松,全年7.5万亿的新增信贷目标,此前拟定的投放比例是3:3:3:1,下半年还有至少3.33万亿的信贷投放空间,相当宽松。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持续的紧缩政策作用下,今年全年的信贷增长不太可能会超过目标值。 年内信贷将继续呈总体平稳、增长可控的总体态势。从中长期看,货币政策转向宽松的可能性不大,信贷难以出现大幅反弹。

  从一系列宏观经济数据看,在紧缩政策的作用下,经济增速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近几个月以来,PMI数据连续下降,已经逼近50%的“荣枯分水岭”,不少机构纷纷开始下调全年的GDP增速。更重要的是,紧缩的信贷政策让不少地区的中小企业闹起“钱荒”,倒闭的中小企业不在少数,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已出现“超调”,为此呼吁央行放松调控政策,以增强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

  亚太城市发展研究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谢逸枫指出,6月CPI6.4%创新高,7月7日央行加息。说明目前还难看到下半年出现货币政策转向的趋势,信贷收紧局面或将持续。经济增速放缓是政府为了抑制通胀趋势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实施宏观调控的必然结果。如果不提高对经济增速放缓的承受力,宏观调控将会半途而废,各种矛盾会继续积累。数据表明,2008年10月至2011年5月底,M2由45万亿增加到76万亿,增加了31万亿。

  鉴于当前超过70多万亿元的货币存量,继续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方向仍十分必要,稳健偏紧的政策力度将有利于结构调整。 目前央行货币政策不会调整,或许下半年货币政策将维稳,而放松将会出现在明年。 不过,民间融资和外汇占款等重要融资渠道并未纳入总量统计范围。如果考虑到今年以来外汇占款的新增加部分和规模庞大的民间借贷市场,今年的社会融资总额整体上将高于去年。

  亚太城市发展研究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谢逸枫表示,2011年货币政策基调为稳健,实质为宽稳,对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起到支撑作用,特别是对房价合理上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效果。上半年贷款额比去年同比虽有减少减少4476亿元,不过,市场流动性依然非常旺盛,热钱和外汇及民间资金等大量资金被房地产吸收。可想而知,货币政策收紧之后,对楼市影响微小,很难撼动房价下降。因为自去年年底以来,持续调控的货币政策收紧累积效应不明显。

  亚太城市发展研究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谢逸枫认为,央行继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银行的放贷额度会进一步趋紧。银行可能会通过提高利率来控制贷款,这预示着客户的贷款会进一步受限,一些需要贷款买房的客户必然会受到影响。银行在有限的信贷额度下,会优先考虑和保证优质客户的贷款发放,这对普通客户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限购政策叠加信贷政策,特别是资金面的收紧将使购房需求继续萎缩,促使楼市从量变到质变。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后,银行的按揭贷款发放会更加严格。随着贷款难度不断增加,很多买房者不得不放弃看好的房源,选择继续观望。

  亚太城市发展研究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谢逸枫指出,特别是信贷持续收紧和仍在不断增强的加息预期,楼市销量或有波动。目前买房的主力军多半为刚需人群或改善型住房需求者,他们大多属于工薪阶层。在物价持续高企而收入却很难见涨的情况下,加息给老房贷者带来的生活压力,同样不容乐观。扛不住从紧货币政策的不止是购房者。

  中小开发商也备受煎熬,特别心理预期。在连续多次上调后,开发商从银行贷款也越来越难。而信托资金的募集明显增加了开发商利用资金的难度和成本。会逐渐增加开发商加快项目销售追求销售回款,降低压力。预计在下半年开发商将遇到非常大的资金压力,开发商将面临销售萎缩及贷款收紧的双重压力。部分敏感的开发商可能从三季度开始,就明显的出现降价求量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