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国内学术界“房间里的大象”——学术因何如此腐败?
韩雪亮
原创作品,保留所有权,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写在文首
“英语谚语‘房间里的大象’并不为中国读者所熟悉,其中大象指某种巨大而无可回避的真相,而房间里的大象,则具有尽管无法回避,但人们又可以和它相安无事共处的意味。”——有兴趣的可以读下《房间里的大象》一书。
本文原意并非旨在批判,毕竟自己也尚在这个圈子里。不管是否承认,在我这两年多来的研究生学习生涯中,还是做出来点儿东西的。姑且不论其是败笔、抑或糟粕,或者是还有那么点儿价值,在写作期间始终本着自己在先前“西方科学理论面前,国内学术界所缺乏的精神——‘拿来主义’”一文中所述的严谨的态度。特别是近一年来,有些期刊、杂志(当然都是些很一般的)在不断向我邮箱发“约稿”、“邀稿”此类的邮件,但均未曾答复。不是看不起对方,而是:一则自己能力确实不足;二则很难让我想象其中没有什么“猫腻”。两年多来,逐渐对学术界“房间里的大象”有所了解,也看到、听到过一些关于这头“大象”的事宜,也发现有些人试图把这头“大象”从“房间里”放出来。时至今日,有关这头“大象”神秘的面纱在被一层层的解开。我个人不敢说自己有多么了解这头“大象”,仅基于个人的认知,把几点愚见献给大家。
“大象”之一:浮躁
两年多来,身处于这个圈子内,让我感到整个圈子的主流氛围就是浮躁。无可否认,我个人现在也在浮躁一族之列。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很少有人去做基础研究,大多都是照搬国外某些所谓顶级期刊的“模型”或路数。在我个人学习过程中,也遇到过不少的问题。在资料搜集、查询过程中发现,极少有国内学者会对基础性研究做讲解的,最多不过是有些所谓中译本的教材。坦白说,与原教材相比,翻译的真的很差劲。其二、伪造数据。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确实有发现一些人在不停的修改数据,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做出来得模型“好看些”罢了。曾在乘电梯时,亲耳听到某人“指导”其同仁如何“造数据”。也许有些大牛不会这么做,但更多看到的是普遍不敢或没有公开相关研究数据,这又不得不让人质疑。其三、是课题都做,尤其喜欢给企业做课题。学者走进实践,做贴近现实的研究,这一点我个人是非常赞同的。然而渐渐的发现他们不是为了把学术做的更好,而是为了金钱等,更有甚者是,其给企业所做课题所得,与学校或学院按照某一个比例分成。进而导致一些教授连给学生上课的时间都常常中断。学生经常被通知,“因老师有事儿,课……”,且常常变来变去。浮躁的背后,那是另一头“大象”的事儿,不在赘述。浮躁的结果,正在逐渐显露,你我都可以拭目以待。
“大象”之二:代笔成风
有关论文代写的现象已经不是什么大的秘密了。学位论文、发表的论文等等,只要有人出钱,就有人代笔。代笔的辛苦费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更有甚者是还催生了一个“行业”。前不久,发现自己发的一篇论文被莫名其妙的挂到了几家论文代写的网站上,很生气。自己的原创成果,就这样被他们“糟蹋”,我的心在滴血。根据他们网站上公布的联系方式,我当晚联系了他们。其中一家网站态度还比较中肯,承诺并当即做了删除处理,而另一家上海某网站,态度强硬不说,还要跟我“较真”,至今仍未删去我的原创作品。这些所谓的代笔,不但是在给中国学术界“涂鸦”,更有甚有的连起码的“职业道德”都没有。然而,能做代笔的,起码本身也应该有点儿水平,而对于这类人,我没有什么好说的。只是想提醒下:终有一天,你们也会被“掏空”,且不会留下好名声。经常有人爆料甲与乙的论文雷同,在质疑他们之间有相互抄袭。现在,我不得不加一条质疑:他们是否找了同一个“代笔”?另外有一点也可以提提,就是常看到导师第一作者、学生第二作者的论文刊出,抛开担心期刊歧视(稍后会谈到)不提,是否也存在学生为导师“代笔”之嫌呢?
“大象”之三:关于期刊
现在的期刊可谓“琳琅满目”。当然,这也是基于各个学科发展的需要,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或者说趋势:收取版面费。有些期刊宣称不收版面费,但要求作者订购其期刊多少期。虽然某些期刊为此,被点名批评,但所起到的震慑作用微乎其微。很多搞研究的人都在感叹现在的很难找到不要版面费的期刊了,更不乏在听到不收版面、还给稿费的惊讶。老师圈子的“问候”,我不太了解。在学生的圈子里,经常听到的就是问“你发那个XX,多少钱?”。此外,一些期刊不重质量、重职称,也是不争的事实。很多期刊已经明目张胆的宣称:优先发表有课题资助的文章。从职称等进行初步筛选,固然可以减轻审稿的成本,但终究是把一部分真正有水平的论文排除在外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即使投过去的是挂有课题且时牛人第一的论文,谁有敢保证,那篇文章一定出自他本人之手?再有就是“关系稿”。关于这个,有些“关系稿”确实是很优先的,但也不乏败笔。甚至于在一些国内顶级的期刊,也总会发现每期总有那么一两篇不怎么样的文章。第一反应,就是“关系稿”。查过作者背景后一般有两个结论;其一、确实为“关系稿”;其二、审稿人“眼睛瞎了”。
“大象”之四:经费滥用
从来没有听说,哪一个项目做完后,项目经费还有结余。普遍的反应是,课题研究经费太少。有时候也正是基于此,很多“大牛”都拼命的往外跑、给企业做课题去了,甚至不惜与学校三七分成(自己拿三,学校拿七)。但无可回避的另一问题就是:课题经费是否存在滥用?理工科的不太了解,我不敢非议。就社科类的来说,个人认为不乏滥用现象。外界人士恐怕很难相信:他们所信赖、所敬仰的“大牛”都在“闭门造车”。所谓的调研,不乏从经费中拿出一成(甚至更少)委托社会上某咨询公司或调查公司进行(X政府委托当地Y研究所做的一规划项目即如此)。遇到负责的公司还会,一旦遇到不负责的公司,其结果可想而知。问卷调查尚且如此,更别提访谈。有些“大牛”在其研究中比较南北差异等等诸如此类。他们是否真的去做了调研姑且不谈,即便是去了,又驻地多久?如果一切都是客观数字,问题也不大,但涉及到不能够用数字说明的,恐怕麻烦就来了。不在一个地方呆上一段时间,岂敢在哪儿“大言不惭”!再者就是学术会议。近些年来,各种主题的学术会议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不可否认,学术会议为彼此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有些学术会议的奢侈程度让人咋舌。曾经参加过国内一个学术年会,期间主办为来宾包了一个当地有名的酒店。年会总计三天,其中就有一天是旅游。在游览当地名胜之余,很难想象那些同仁讨论的不是看到的、而是他们的研究或者此次会议的主题。
“大象”之五:误导师生
每当出现不好的事件时候,很多人都会说是“制度”或“体制”的问题。关于学术界的制度或体制,我还真的不明白,也似乎从未听过。但不得不承认,存在一个误导师生的思潮。老师评职称等有一项硬指标就是发表的论文(可能表述不准,但意思不错),以至于很多老师在拼命的发论文,不惜自己掏钱(更多的时候是从经费里扣)。当然,也有些“牛人”的的确确把论文发到了国际顶级期刊。前不久国内某知名高校校庆之时,就宣扬了他们学校在国际知名期刊发文数量。可惜的是,发的不少,被引用的却寥寥无几,更不乏从未有人问津过的。现在,很多高校都要求学生发一定量的论文才可以毕业。鼓励学生从事学术研究的指导思想是完全正确的,但强行的要求却适得其反。许多学生论文都发了,应该说全部能毕业的学生都发了。学校发表论文的数量确实提高了,而在这些论文中,高质量的又能占到几成?更不乏有迫于评奖学金、毕业等压力,自己掏钱买版面的事儿。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助长了期刊收取版面费的气焰。
……
以省略号结束上述对“大象”的描述,是因为初涉该圈子不久,更别提摸遍了这头“大象”的全身。我并不能够为大家呈现出一个关于学术界“房间里的”这头“大象”的全面,唯有管中窥豹。但我相信:“房间”是的空间是有限的,而“大象”始终会长大的。这也如同那皇帝的新装,总归会有人提出“皇帝什么也没有穿”。
此外,有关导师“剥削”学生(劳动及其劳动成果)、学霸之风等等不胜枚举,且似乎成了一个默认的规则。在今天的学术界可谓是“有师无德”。“有师无德”或许有些言过其实,然其中见不得光的一面不亚于此。在此也请有德之师海涵!若不便之处,晚生在此道歉!然造成此局面非晚生所为,实乃“同行”把这湖清水搞混了,某些缄口不言者也应负有一定责任。在此,必须声明!
后记:研究生扩招了、博士招生也松动了,学术界内滥竽充数的也越来越多了……为了防止被人揪出来,一则恪守本分,二则尽早抽身。
谨以此文,献给那些整奋斗在或欲奋斗在学术道路上的人们!
欢迎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