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雄心勃勃的保障房建设计划,并未因其宏大的规模而赢得人们的放心。虽然目前还不到评估保障房具体前景的时候,但已经暴露出的问题却显示了可能存在的严重性。国家审计署6月27日发布的审计报告透露,从已审计的8个省区16个城市政府投资保障性住房看,这些地区开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8.11万套,出租2.97万套,但却有4407套廉租住房被违规租售或另作他用,有4247套廉租住房分给了不符合条件的家庭,还有4428套保障性住房长期空置。
经过简单加总计算,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隽琪质疑为何近半数已审计保障房存在问题。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则对质疑做了解答,由于数据存在交叉,存在问题的保障房并没有如严隽琪副委员长理解的那样占据较高比例。至于空置现象,刘家义审计长认为,部分原因是由于保障房所处位置所导致。
刘家义审计长的解释有其道理,但却无法打消人们对于保障房存在问题的顾虑。审计署的报告指出了问题所在,却没有提供可资比较的参照,也即,人们无法准确判断这些问题保障房在总量中所占比例究竟是多少。考虑到审计署所审计的范围以及数量,13000多套问题保障房所占比例可能并不小。
中国庞大的保障房建设计划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资金来源。住建部前不久透露保障房开工率不足三成,这一尴尬现状促使有关部门随后出台了地方企业债建设保障房的计划。但是,资金仅是一个方面,对保障房挑战最大也最可能引发社会不满的,是其分配能否做到公平公正。中国各地不断出现骗租骗购保障房的丑闻,最新的例子,则是浙江苍南县按照“权力优先”分配保障房。苍南的做法虽然在舆论压力之下被叫停,但却准确地指出了问题的本质:不受制约的权力是中国最大的利益分肥者。
经济适用房的现状是保障房分配最为形象的前车之鉴。由于中国资产价格处于急剧上升时期,房产成为许多家庭最大的财富体现。这使得即便不能上市交易变现的廉租房也具备巨大的吸引力。虽然对于骗租骗购以及经适房上市交易出台了一些限制性措施,可本质而言,基于目前对权力寻租的制约水准,显然还无法对于保障房能否得到公正公平的分配寄予厚望。
保障房被视为平抑房价、纾解社会问题的利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纯粹的经济范畴,而上升为政治问题。但是由于极端缺乏稳定、系统的建设机制,大规模的保障房建设从一开始即遭遇重重困境。比较而言,资金问题虽迫在眉睫,在层层行政压力和政策变通之下,未必没有解决之道,但如何分配却直接触及个人利益取舍,从而让权力寻租不乏可乘之机。经审计所发现问题的13000多套保障房,几乎映射了保障房建设和分配的所有漏洞。
如果说,庞大的保障房建设的成功,有赖于持续的、有保障的资金支持,那么其可能的失败,则必定是在分配环节发生问题。
分配是保障房最大软肋
评论
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