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义华
日前,长春市在全国推出老弱病残孕公交专乘车,这样的“创新”,引来舆论潮。据新闻报道:公交公司设立“公交专乘车”设置专车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
出于提倡社会风尚的目的而专门设立“公交专乘车”,着实让人感到心寒。如今城市公交越来越拥挤,老弱病残孕等弱势群体在拥挤不堪的公交车上,时常不能坐上他们本该为他们设立的“专座”。在公交车上,时常发现有不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的现象。前些时日,有媒体报道一帮90后的学生不给一位老人让座引发舆论声讨。不仅如此,为了提倡良好的社会风尚,全国有10多个城市设立了“公交让座日”,花样繁多,还有不少城市对让座者进行评比、奖励。诸如此类,名目繁多,目的就为一个,优待那些弱势群体,让社会变得更加温情、充满温暖。弘扬我国的优良传统,使社会更加和谐。
在越来越物质化的今天,各种思潮碰撞的时代背景下,给弱势群体让座仅靠道德来约束,形成一种自觉性,恐怕难以为继。社会公德的好坏,取决于每个人的修养。通过各种活动来提倡,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治标不治本,不能改变真正问题。比如“公交专乘车”也只满足了一少部分弱势群体,“公交让座日”只有一天,更多的人群,更多的时间段得不到社会的优待。
要真正改变社会公德变化的状况,单从硬件上进行改变,开展各种活动,想通过这些突破口来改善市民的整体素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改善社会风尚只能是权宜之计,真正要改造人的素质,提升人的道德修养,根本的办法是补上公民教育这一课。“治国在于治人,治人在于治心。”欲使国人具备道德自律、养成自觉让座的公共精神,关键就要从小开始,不间断地推行公民教育。只有通过公民常识教育,才能培养起国民的公民人格;具备了国民人格,人们就会自觉排队、让座、诚礼明信、和睦相处,排队、让座也就不再成其为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