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和稻盛和夫先生的“戏班子” 比喻一致有感
早在皇明2003版的企业文化中,就有关于和谐的几大理论,如戏班子理论、森林理论、女娲补天论、搭桥理论、种西瓜理论、和面理论……这些理论以现象来说明企业里的管理需要团结、合作,不能“自我”,只有相互配合才能共赢。
其中《戏班子理论》是这样的:戏班子理论——生旦净末丑要默契配合,要不戏班子就没饭吃了。
一个企业就如同一个戏班子,董事会的股东们共同出资建戏院,戏院老板组建戏班子来演戏,那班头是总经理,台下的观众就是用户,台上生旦净末丑等角色要默契配合,台后编剧、导演、舞美、服装、灯光、道具等人员要协调一致,一台完整完美的戏离开谁都不行,演好了戏院就会经营得好,经营得长远。如果大牌演员耍大牌走调或不用心,后勤服务不到位缺三少四——戏不出彩、一团糟,观众就会喝倒彩要冷场,最终没有了观众,这个戏班子就没饭吃了,戏院也只能关门。企业运作也就是在组织一出戏,每一个员工都是戏中的一员,和谐统一步伐一致,企业才会做好,才会赢得用户,才会让品牌经营下去,每一个员工才会有事做有饭吃。反之,某个岗位出了问题,整个企业就会受影响,戏班子是所有人员的利益共同体,企业是所有员工也包括经销商在内的利益共同体。
无独有偶,稻盛和夫先生的《活法》中也有以“戏班子”论,他以“戏班子”做比喻来引发一个“个人的才能应为世间和人类服务”的阐述。他言:一个戏班子,既要有演主角的人,也要有演配角的人,还要有跑龙套的人、负责道具、化妆、服装,一个戏班子要由多方人员组成,一个社会同样如此,多样化的职责分担对于一个社会的构建必不或缺。由此稻盛先生反思:他扮演的主角,大概是因为多少还有一些经营才能,然,具备这种才能的人绝对不是他一个人,在被称之为相同的存在物中,如果还有另外一个人,整场戏同样也可以进行下去,因此稻盛先生说:一个人的才能并非是一已之物,领导者绝对不能将自身的才能化为私有。
同样的比喻同样的思考得出相似的想法,让我体会到:越接近真理,大家的见解越趋于一致。只是在追求真理的路上,不明真理的人在犯着偏离真理的错误。通常在一个企业里,有些主管在未成为主管前谦虚谨慎,工作努力,深得人心;一旦成为干部,变得骄傲自满狂妄自大,渐渐失去大家的信任,团队成绩上不去自己也成了孤家寡人,不仅伤了团队也毁了自己,这里面的原因是为什么?
其原因就是当一位主管渐渐有了话语权,“地位”巩固之后,忘掉了团队这个戏班子是所有人员的共同体,把团队的成绩全部归个人所有,认为团队的成绩是他一个人的成绩,认为整个团队的功劳都是他一个人的功劳,收入所得理所当然地也应该归他所有,当扮演主角的人把“自我”无限放大的时候,他会一叶障目,眼里没有了同事和下属,内心自然也就唯我独尊,当巨塑失去了根基维护,狂妄自大也就难以为继,成为“寡人”是必然的了。